再談芙蓉石

再谈芙蓉石

再谈芙蓉石

如 膏 如 脂 ,拂 而 有 痕。

雍容華貴,通靈明媚。

溫潤凝膩,山坑之石無其比。

色若初曉之木芙蓉花,

故而名曰芙蓉。

1

芙蓉的歷史與地位

上個月與一位業界大佬碰面,剛進門,就見到一個熟悉的“網紅”擺在桌臺上——“給你看看這個好到叫人要發神經的石頭”,對方說完,把這個“網紅”推到面前,原來是位“老朋友”。

早幾年的東南秋拍,這件紅黃芙蓉的送子觀音就叫一群人瘋狂舉牌過,也是個“刷屏級”的石頭。沒想到時隔多年,依舊美麗如昔,雖然處於室內,但因為色彩飽滿,還是足夠能叫人“受刺激”。

再谈芙蓉石
再谈芙蓉石

林志峰 芙蓉石 送子觀音擺件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色彩刺激,好到叫人挪不開眼睛

筆者一面欣賞,一面也在心裡感嘆:只有芙蓉才能在顏色這麼豔麗的情況下,還能兼顧溫柔穩重的氣質。並且這類老性的芙蓉,買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只會越放越穩重、漂亮。

芙蓉品相親民,儲量充沛。上到高端的店面,下到每週石市擺攤的小商販,都經手過芙蓉交易。可以說光是芙蓉這個品種,就撐起了當下壽山石交易的半壁江山。

再谈芙蓉石

何光速 芙蓉石 比翼天鵝鈕對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其實,芙蓉所出產的加良山,坐落在壽山東南方向約8公里左右,並不屬於傳統的“壽山系”。

最早的芙蓉石,據說產於明代,但實際上元代出土的印鈕,就有極似芙蓉質地者。清初康熙年間,芙蓉石在北方還只是一種“新生力量”,作為壽山系的替代品出現,價格未及壽山系產石的五分之一。但很快,芙蓉石就擺脫所謂“不及壽山”的印象,迅速憑藉其醇明、溫柔之美,晉身為宮廷級別的珍寶。

再谈芙蓉石

康熙 紅花芙蓉石夔龍紋博古鈕對璽

印文:“七旬清健”“戒之在得”

康熙晚年的“七旬清健”"戒之在得”兩枚御用璽印,均採用芙蓉石制。雍正於潛邸時代所用“御賜朗吟閣”寶,也是以大塊芙蓉所制,可見芙蓉石在古人心中地位升級之快。

清代傳世至今的芙蓉,多為白色,歲月磋磨之下,石體一般帶有淺焦糖色的色沁,這種色沁並非深入石體的變色,而是包漿。

從前臺灣、上海藏家中,有些熱衷把這類老芙蓉重新“拔光”,磨掉外層之後,石色立刻白如月光、皓雪,燦然若新。這類玩法,不能說好與不好,但對於筆者這類鍾愛“焦化”包漿的人來說,未免感到可惜。

再谈芙蓉石

清 芙蓉石 古獸鈕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焦化的包漿,是傳世芙蓉的一種獨特魅力

康熙年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兩三百年的時間裡,芙蓉石的材質價值,始終“傲視群雄”。民國時撰寫《壽山石考》的張俊勳,就曾在書中對提及福州當時流行的俗諺,所謂“一田,二凍,三芙蓉”,可知民國芙蓉之貴,僅次於田黃、凍石。

這一類目下,種氣最好,又最為著名的是“將軍洞”芙蓉,其出石的位置,在加良山頂的“天峰洞”,因傳聞最初組織開採此礦的是一名將軍,因此又稱為“將軍洞”。康熙二十一年後,清廷曾在福州設“福州將軍”一職,對照芙蓉崛起的時段,倒也貼合。

再谈芙蓉石

將軍洞芙蓉石 古獸鈕橢圓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乾隆朝早期刊刻的《福州府志》中,有這麼一句話,說:“(壽山石)價與珠玉等,而難得又過之。所產之地曰田中、曰高山、將軍洞等處。”由此而知在乾隆年間,“將軍洞”所產芙蓉之美已是聞名遐邇。

而除了“將軍洞”這類山頂產出的芙蓉石之外,加良山還有如上洞、綠若通、峨眉石、竹窩頭、半山等品種出石。這些礦洞中開採的碎片滾入山下溪流中,稜角磨圓外觀浸潤成黃色後,即成所謂“溪蛋”。

再谈芙蓉石

綠若通芙蓉石 鰲龍戲珠鈕方章

福建東南2017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清末民國之間,芙蓉日益稀缺,最終一度絕產,是以在這一時期雕刻出的芙蓉造像、印章,都是稀缺、珍罕的象徵,規格不低。據聞前人筆記中曾提過:當年吳大澂為求一方白芙蓉印材,不惜花費十五兩紋銀購之(這方印如今存於上海博物館,即赫赫有名的“十六金符齋”印)。

而告知筆者這一逸聞的老師也評價說,晚清銀貴,十五兩等同今日十萬元之購買力,可見當時極品芙蓉,曾到達過如何超卓的地位。

再谈芙蓉石

左手邊的白色芙蓉扁方 即是“十六金符齋”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印章館內

當代人在玩芙蓉上的“福分”,是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加良山的再度開採。改革開放初期,在當時人還努力成為“萬元戶”時,一枚傳世老坑芙蓉印章可以叫價上萬元。彼時壽山佳石頻出,而桂湖的加良山卻全無動靜。最終,是臺灣的石商介入,方才有了新時代的“芙蓉石”開採。

當然,這個時代參與開採的石農們,早已掌握新的爆破開採手法,原先僅能在老洞之內,撿前人石渣的情況一去不復返,開採者們就著天峰洞的老礦重新打開一條生路,時隔百年,又使一批“將軍洞”重現江湖。

這些出自老礦的“將軍洞”芙蓉,質地無不緊結、細密,相當油潤,白處在視覺上有時猶如奶類凝固的奶皮一般,有些甚至連半點瘢痕、水線也看不到,幾近無瑕。而最令人不可思議處,是開採後光彩照人,始終如新,但看來卻毫無浮躁火氣。

再谈芙蓉石

2014年左右東南拍出的一方將軍洞芙蓉

筆者曾經有幸上手,石體全無瘢痕、水線

這種凝潤如玉的芙蓉,是“將軍洞”的頂峰

這批所出之石,特徵相近:玉化度高,細膩滋潤,置於手中,密度很大,比重量、體積大得多的石頭,還更使人感到垂墜壓手,略盤即感石頭本身似有油潤外溢。黃色者亦有,但極少,紅色則僅僅是“飄花”一般,一閃而逝。

當下在拍場中出現的“將軍洞”多為白色,如非傳世之作,則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從老礦遺址中開出的。尤其是大體量的純淨將軍洞素章,可以說基本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亦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谈芙蓉石

將軍洞芙蓉石 素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令人惋惜的是,重新煥發生機的“將軍洞”,已經是婪尾餘香。開採僅一年之後,舊礦餘脈即絕,礦洞亦復坍塌,從此盛景不再,徒留人們對這一傳奇石種的傾慕。

2

芙蓉的“新”“老”

芙蓉石由於難以開採,到八十年代,仍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遠非今天這樣數量龐大。九十年代末期,石農以炸藥炸開山體,才開出大量豔麗的美石,但也因此產生了所謂“新”“老”坑口之別。

最初所謂“老坑芙蓉”,大多說的是九十年代之前所開出的芙蓉石。就而今的芙蓉總數看來,這些老坑出石僅有零星之數,流通亦非常有限。

再谈芙蓉石

張祥凝 芙蓉石 魚鈕唐少泉自用印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九十年代所開出的這批芙蓉,在2010年以前,都有人叫做“新坑芙蓉”,意為新鮮出世,與其性質沒有必然聯繫。

實際上,老坑芙蓉固然極佳,但這批九十年代的“新坑芙蓉”質色亦不遑多讓。現在市面流通的芙蓉石中八成以上,均是九十年代開採而出的“新坑”,質地老結者亦不遜於舊坑。

再谈芙蓉石

芙蓉石 牛轉乾坤鈕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隨著開採加劇,一開始以舊習俗為礦洞命名(如“新財洞”等)的習慣也逐漸湮滅,這幾年開礦,乾脆都以數字簡稱(如11號洞之類);有些礦洞,新礦坑就疊在舊礦坑上方,且開採時間一長,更難分清,最終使芙蓉出現了“有礦無洞”的情況,無論哪片出產,一概都叫芙蓉。

故此隨著時間推移,當年“老坑”或“新坑”之間的概念差別,自然也就無人再去深究、辨別,甚至九十年代產之“新坑”,也被劃入“老坑”範圍,而近十年出產之石,又成了新一代的“新坑”,使人不禁失笑。

再谈芙蓉石

石濤 芙蓉石 玄鳥對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時移世易,概念的轉變令人啞然失笑

另一種有關芙蓉的“新”“老”問題,則是“新性”與“老性”芙蓉的區別。所謂“老性芙蓉”,一般指質地密結、厚重,石材穩定性強而不易開裂者。而“新性芙蓉”又稱“鹼性芙蓉”,則是說一些色調晦暗、吃油極多又迅速乾燥,容易內爆開裂者。

這類帶“鹼性”者,上手偏輕,大多開採於加良山山腳位置,有時候極好的色彩質地,與“鹼性”處就只有一線之隔,混雜共處,叫人頭疼。

再谈芙蓉石

色彩晦暗部分,是典型鹼性芙蓉的品相

九十年代後的開採中,曾有大約七年左右

不時開出帶鹼性體徵的芙蓉

但這種概念下的“新”“老”之分,是針對材質穩定性的高低,與開採的具體年份先後、時間倒沒有必然關係。老性的芙蓉有其特徵,較為明顯的就是無大塊砂團的情況下,入手感到厚重、凝結,且手感滋潤。

有些老性芙蓉有凝凍起膠的質感,與芙蓉晶很像,身價亦高。因此買賣中商家說“這塊芙蓉性很老”,即是讚美其穩定性強,品質過硬的意思。

再谈芙蓉石

郭祥忍 芙蓉石螭龍扁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其餘如夾板芙蓉,紅花芙蓉,或者結晶芙蓉,大多石性也比較老結、穩固,這是由於它們開採出的位置多是貼近圍巖,石肉經過自然界的高度“壓鑄”,自然結構緻密、緊湊。

有些石脈的肉質乾脆被兩側的圍巖夾在正中的,就叫做夾板芙蓉,一般來說,早期出產的夾板芙蓉大多有明確的界色層,俏色不少都縱貫而下,橫截面看來就如“夾心餅乾”一樣,有時在色帶邊緣,還能看見如杜陵一般的水線,這都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再谈芙蓉石

潘驚石 芙蓉石 猙鈕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側面縱貫的色帶即是早期夾板芙蓉的一個特徵

近十年來,芙蓉因儲量豐富,價格顯得非常兩極化。材質不太老結,質地較“松”的芙蓉,大多價格不貴。但好芙蓉就不同——有些質地絕好的原石,看上去似乎有一大塊,可切進去就發現有裂、有砂,只好避、躲、舍,切章風險大、賭性重。

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一塊不小的原石,切進去都是爆破採石帶來的震裂或躥砂,最終掏挖完畢,留下的章坯僅有拇指的大小。是以這個石種裡,正章料、大墩料都不容易切出。

再谈芙蓉石

“難以成章”是芙蓉石的普遍問題

正因如此,所以質地優秀、純淨,又僥倖得以平出完好品相的章坯,價位依舊常年居高不下,即便當下的行情,數萬元也是等閒。如再有俏色的情況下,大部分石迷面對這樣的芙蓉,都只有乖乖掏腰包的份。

再谈芙蓉石

陳達 芙蓉石 福壽永年鈕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2010年以後,風頭最勁的“新貴”當屬芙蓉晶,與出產于山頂的“將軍洞”不同,芙蓉晶的開採,都在加良山的山腰位置。這一品的石肉全都是黏巖而生的,礦脈的形狀沒有規律,忽大忽小,因此砂、巖在石肉中無規則地亂躥,所以掏挖雜質之後,總是剩下瘦骨嶙峋、形狀扭曲的原石。

由於這種種限制,市面上的品相拔尖、完整度高的芙蓉晶大多互相有所關聯,有些是同料,有些是同批,非常有趣。

再谈芙蓉石

陳達 芙蓉晶石 惠和陰刻隨行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譬如去年東南在春拍夜場曾經成交一枚三色芙蓉晶素章的原石,當初同料上既切出厚料,也切出薄料,厚料平成章坯,薄者為陳達先生所得。

後來陳達先生以木器中文房的做法,陰刻梅花圖案,成為一件清玩隨形章,兜兜轉轉,又進了今年東南春拍夜場,由大拿們競價去了,由此事情,也能看出上品芙蓉晶石的稀缺程度、高昂價位。

3

芙蓉的色彩

芙蓉之中,全黃者最為稀缺。黃芙蓉的色彩,類似枇杷、桂花,深濃者不多。由於最少,因此價值也較同類為高。有些石上的黃色由深入淺,很有天然的色彩之美,高明的雕刻者只需施以巧妙的雕刻,寥寥疏刀,往往就有極好的效果。

再谈芙蓉石

黃色的芙蓉原石,色彩一般淡雅

在芙蓉中,大塊純黃色比紅色更少

黃芙蓉之外,最受歡迎者就屬全品皆紅的紅芙蓉。九十年代以前,紅色在芙蓉中屬於較為少見的品相。八十年代石巢先生撰《印石辨》時,曾感嘆數十年來,行家多以為芙蓉無紅色,龔綸在其著述中也說“紅者尤難得”。

其實從如今迴流本土的清代鈕看來,當年亦有芙蓉帶紅色者,只是數目不多,且一般是局部片狀的色彩,少有連綿全石者。

再谈芙蓉石

大片紅色的原石,是上世紀末特有

老坑芙蓉少見有這類大片濃深的奢侈紅色

大片勻淨的紅色在芙蓉石中普及,始於上世紀末的新坑開採之後,這一時期開出的紅芙蓉往往佔石體比例較大,且冶豔似火,靚麗異常,這是九十年代之前的玩石人們,所不敢想見的。

紅色之中,品級最高的是“蠟燭紅”,最初僅指出於“新財洞”者。但後來隨著開採日益擴大,市場流通中,只要是這種紅得足夠稠密綿厚,色調鮮麗,同時蠟質感強而細膩,形象接近過去人家使用的大紅蠟燭的,都冠此名。

不過,蠟燭紅芙蓉一般體量不大,或僅有薄料,或止步於小章、矮骨(音譯,意為矮章),又或原石怪異僅可做文房、圓雕,因此蠟燭紅印章稍有體量者在買賣中,也價格高昂,是大家追逐的對象。

再谈芙蓉石

洪建國 蠟燭紅芙蓉石 童子獻壽鈕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相對來說,白芙蓉則不要求色彩,而是追求純淨。歷代以來的白芙蓉均售價不菲,石友多以白玉比之。九十年代後開採出來的白芙蓉數量最多,質地穩定者,光水亦屬一流。

有些原石中會帶有開採後斷裂產生的棕色次生石皮,但因決定白芙蓉價值的標準,與“純淨無暇”掛鉤,故此一般雕刻師並不會“留皮”雕刻,而是都予以磨去。

再谈芙蓉石

芙蓉的石皮,往往被磨去

純淨與否是白芙蓉石價值的準繩

老性的白芙蓉在放置時間長了之後會逐漸脫去水份,轉而成為一種凝固油脂的結、膩,盤玩時甚至有“出油”的感覺。不同批次、洞產的白芙蓉,白度有所區別,行家一望可知級別的高低。

再谈芙蓉石

上等芙蓉在久置之後蠟質感會變得更強

上手也會更潤,不懼時光

近年來開採出的青黃、青紅體芙蓉,也屬量較大的,色彩淡雅清麗,是市面上流通的主流。總體來說,比之前面三種色彩,稀缺程度上有所不如。但遇到質地老性,輔以名工者,也能以優異的價格成交。

至於帶紫色的芙蓉,一般稱為“五彩性”。最初也是“新財洞”發現,一般以紅、黃、白、紫、黑等色為主,有時亦帶赭色,因此稱作五彩芙蓉。但隨著市場習慣的逐漸變化,如今只要帶紫色者,哪怕色彩單一,也稱為“五彩”。

再谈芙蓉石

周鴻 五彩芙蓉石 飛馬鈕橢圓章

福建東南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五彩性的芙蓉,淡紫的類似香芋色,常常帶砂,需要掏挖、雕刻,否則所留之砂打磨也難有光水,即所謂“拔不光”。因此“五彩芙蓉”帶紫色者,能夠成章且完好無砂的,亦屬不易。

再谈芙蓉石

雷劍鏢作 五彩芙蓉石躍魚鈕橢圓章

福建東南2015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市面上有時可見橘紅色的芙蓉,屬煨紅,不是芙蓉天生的色彩。清代早期的芙蓉石,尚有煨烏的情況,煨後酷似豆耿,但油潤過之,有篆刻者,磨去印面仍能清楚看見裡面的白芯。這些均是外來的色彩,已與石頭本身的品種無關了。

這一兩年所產的外石中,有外觀類似芙蓉的,一般沒有葉臘成分,手感欠缺。色彩、視感雖然接近,但有些在放置半年左右即會大幅度的褪色、發白,其中不乏原本品相極佳者。因此從色彩的穩定性這一點上而言,與芙蓉確實也沒有太多可比性。

今日薦讀

再谈芙蓉石

↑長按二維碼關注

壽山石文化網

再谈芙蓉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