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半年在漢就有16起投訴,目前因「山寨門」被監管部門約談

楚天都市報8月5日訊(記者徐蔚 實習生黃月)7月26日深夜,成立不到三年的電商拼多多在美上市。這個號稱“3億人都在拼”的電商平臺,還沒好好感受到上市的喜悅,就因售假、山寨、侵權等質疑,被各路人馬“秋後算賬”,成了“煩多多”。各大知名品牌紛紛“同仇敵愾”要求停止繼續售假。8月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監司牽頭召開行政約談會,要求拼多多平臺經營者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入駐平臺經營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審核,積極配合各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調查檢查,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真正做到為消費者謀福利。

據武漢工商局12315最近公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共接處“拼多多”平臺投訴舉報16起。這16起投訴反映的主要問題有: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商標侵權、宣傳頁面中存在虛假內容、使用國徽作為包裝圖片、拖延或拒絕履行退(換)貨等。

一度備受追捧的“電商新貴”拼多多,為何在一場“輿論打假”中被各方質疑?那些通過“低質低價”“裂變營銷”積累的用戶,能否最終成為平臺的忠實擁躉?

網絡輿論“圍剿”拼多多

“人怕出名,拼多多怕上市”,成為這幾天互聯網圈的新段子。自從上市以來,拼多多先後遭到出版人路金波、童話大王鄭淵潔等人的質疑,稱拼多多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銷售自己所有版權的盜版圖書。

7月28日晚間,創維數字大股東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維),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進行指責。創維在聲明中表示,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商品。創維官方還貼出了拼多多平臺部分假冒創維品牌,包括:創維先鋒、創維雲視、創維嘉、創維美、創維酷酷、創維雲視聽、創維e家等。與此同時,不少網友發現,極易被誤認為知名手機品牌vivo的“vivi”手機也在拼多多的手機搜索頁面中頻繁出現。

儘管隨後拼多多回應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但康佳等公司依然就假冒和商標侵權產品向拼多多平臺提出交涉。

市民陳女士也向記者吐槽,稱在拼多多上購買的商品“貨不對版”,“看圖標以為是藍月亮,到手了洗衣服時發現跟以前買的不一樣,液體變成一坨一坨的,再仔細一看,竟是‘藍月殼’。”記者瀏覽拼多多平臺,發現例如康佳KOIVIKDA、三星SANXIN,而正品康佳、三星的英文名分別為KONKA、SAMSUNG,消費者一不留意就容易將“李鬼”認作“李逵”。除了品牌“碰瓷”重災區的家電、手機,“立日”洗衣粉、“五糧PTVIP”白酒、“茅臺鎮原漿酒”“Parmepas”紙尿褲也紛紛與立白、五糧液、茅臺、幫寶適Pampers等國內外名牌嚴重撞臉。

大學生小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半年來的拼購經歷,她通過自己的數十個親友群在拼多多砍價免費得到的一款烤箱,因為質量不過關,烤熟一根紅薯需要反覆烤三次。有一次,學姐讓她幫忙助力拼單,需要五個人,發過來的鏈接中說會贈送一份禮物,她填寫了地址姓名聯繫電話,最後卻寄到了深圳某個便利店。“我打電話給便利店,快遞員說他接到過很多類似的快遞,拆開以後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赤裸裸的欺詐行為啊!”小婷說,那次之後,她果斷將軟件卸載了。

不過也有些市民表示,拼多多有些生活小物件還是挺實用的,王小姐經常在平臺上買些垃圾袋、收納盒等小物件,“比其他平臺便宜,而且質量也不錯。”

CEO稱一邊倒的負面評價不真實

面對紛至沓來的質疑,甚至被扣帽子。7月31日,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黃崢發佈題為《堅持本分,即使是惡意的攻擊,也要善意的解讀》的全體員工信。黃崢在信中稱,“一邊倒的正面不是我們追求的,一邊倒的負面也從來不是真實的拼多多”。

黃崢表示,“我們自己不要慌亂……不能競爭導向,別人指什麼我們才做什麼。要牢牢地抓住消費者導向,從消費者最最切身的利益點開始抓,開始改,持續地改。”

此外,拼多多創始人黃崢7月31日早間媒體溝通會上也表示,拼多多願攜手中國所有品牌電視機廠商,徹底梳理電視機“傍名牌”現象治理方案。

黃崢答覆在假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態度一直非常鮮明,特別認真地在處理,從來沒有猶豫過。但是今天其實是把山寨問題和假貨問題混在一起了,現在輿論把所有的商家問題都變成了假貨問題。

創始合夥人達達也回應:假貨問題是人性問題、社會問題,讓3歲的拼多多承擔是不公平的。而“山寨貨也不是假貨”等言論又一次引發了爭議。對於關注度最高的白牌家電(無品牌家電)和臨期奶的問題,拼多多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白牌機存在的問題是行業痼疾,臨期奶的處理方式採用了行業慣例。

記者此前報道《成立三年的拼多多赴美IPO、累積虧損13億為何急於上市?》、近日以整改相關問題為由均聯繫過拼多多,截止發稿前,相關負責人暫無回應。

股價破發市值蒸發600億元

在這輪輿論風暴的圍剿下,拼多多的股價應聲下跌。7月26日,拼多多以每股19美元的價格,正式登陸美股。上市當天拼多多開盤報價26.5美元,比之前IPO定價上漲39.47%,盤中一度創下27.45美元的高價,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約人民幣2038億元)。之後就開始了股價下挫之路。

截至美國時間 8 月 2 日開盤,拼多多股價暫報 19.56 美元,5 天內累計跌幅約 27%,並且一度跌破發行價。若以此計算,上市第6個交易日,市值距離高點已蒸發近87億美元(約人民幣600億元)。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美東時間8月1日,包括羅森律所、Pomerantz LLP、霍華德史密斯律所、Faruqi & Faruqi LLP、紹爾律所和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 LLC在內的六家美國律所宣佈,將代表拼多多投資者展開對公司的集體訴訟,以追回投資者們蒙受的損失。

各家律所都在其聲明中附有表格鏈接,邀請購買了拼多多股票的投資者們加入集體訴訟。股民只要打開網頁,簡單填寫個人信息和聯繫方式,就能作為原告之一參與到對拼多多的訴訟當中。

上市5個交易日就遭遇集體訴訟,也使拼多多成為中概股首例。據記者瞭解,本次起訴拼多多的幾家律所已經是中國企業熟悉的“老面孔”了,過去曾發動對阿里巴巴、聚美優品、唯品會等中概股的集體訴訟;況且除了這些老“訟棍”以外,還有嗜血的做空機構也正對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虎視眈眈。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拼多多能在美股上市,證明它具備一定的實力,這是需要肯定的。如果沒有任何實際證據,就遭受集體訴訟,不一定能站住腳。“市場既然接受了它,美國股市一開始也做出積極反應,那就讓市場本身不斷鞭策它的進步。”此外,也有人猜測,這次急漲急跌,有人想要借“拼多多之手”,可能是想在美股割一波韭菜。

高速成長伴隨“後遺症”

根據拼多多上市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成立三年的拼多多已入駐了170萬個商家,數億件商品。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達3.44億。

然而跟阿里和京東不一樣,拼多多的核心用戶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極光大數據顯示,這樣的用戶佔到拼多多整體用戶的一半以上。拼多多的迅速成長,也恰巧抓住了這個龐大消費群體對於價格的敏感性。其利用定位精準的拼購模式,加上微信入口的支持,迅速擴張用戶規模。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問題。”資深電商平臺分析師魯振旺表認為,“拼團這種模式很早就出現了,通過人拉人,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實惠。拼多多讓消費者充分利用如今各種社交軟件,將拼團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產生了這種類似‘病毒式’的營銷,有利於快速擴張。”

魯振旺表示,對於拼多多來說,最大的問題在監管。“低價的產品氾濫,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山寨貨和假貨,這是侵犯知識產權,而像奶粉這種臨期產品,也是需要標識的。所有這些都是與工商監管相違背的。”他認為,拼多多的核心部門應該是打假,而不是銷售。

拼多多上到底有多少侵權假冒商品,目前尚未有官方的認定,但天風證券給出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家電銷售額排名TOP100的商品中,前30個交易日的交易額合計7923萬元,銷售量13.71萬臺;其中,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39個,這些品牌對應銷售額合計佔比是57.82%,銷量佔比是63.37%。

對此,黃崢和拼多多給出的答覆是,“拼多多隻是3歲的孩子”“這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但拼多多應該看到,經過10多年的發展,當今社會的法制環境、消費者的法制意識早已不同於電商的初創期。

魯振旺認為,黃崢的回覆有點“避重就輕”,不過這次事件也折射了目前中國電商平臺存在的問題,假貨鏈條猖狂,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靠舉報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端掉假貨根源,所以,拼多多也給監管部門提供了新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