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這件事,我該面對,還是逃避?

焦慮這件事,我該面對,還是逃避?

最近見到的外企圈子的同事朋友,特別是35歲以上的,談到工作都非常焦慮,原因如下:

  1. 面對民企崛起和國企擠壓,外加沒有政策紅利,很多外企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再加上外企本來就沒有“鐵飯碗”一說,職業前景堪憂。

  2.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迭代快,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消費者行為喜好也在與時俱進,過去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含金量有限。

  3. 科技日新月異,大數據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據說未來10年內至少50%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現在看來是金飯碗的財務法務等工作。

  4. 35歲以後精力體力大不如前,學習時間和學習能力都比不上年輕人。

  5. 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特別是生了二胎的,更是戰戰兢兢不敢言退。

別以為以上只是普通員工的焦慮,很多職位做到總監以上的高管們更加焦慮,因為職位高薪水高,萬一工作發生變動,找工作的遷移成本更高,所以做到外企中層以上的人焦慮情緒相當普遍。

另外,外企的管理理念就是人人都是可以替代的“螺絲釘”,公司離了誰都能轉,別說普通職員,就是CEO離職也不會對公司產生太大的影響。

前幾天看到一個帖子,說是一個玻利維亞的老師在美國教書,把一些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孩子送進了美國常春藤名校,這些孩子現在的職業是大多是500強公司的工程師/研究人員等,這似乎也是中國家長理想的精英成長途徑,即孩子上頂級大學,然後進入國際大公司,最後成為一顆螺絲釘,然後可能像我們一樣遇到中年危機,然後焦慮,想想覺得有些悲哀。

當年,進入500強外企的人哪個不是國內頂級學府出身,然後過五關斬六將成為管培生,帶著滿滿的自信,夢想著職業道路一直順暢,做到高管,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然後功成身退門生無數,最後在盛大的歡送晚宴上喊著眼淚發表離職感言,拿著終身成就獎華麗謝幕。

然而按照概率,做到高管的始終是少數,這裡面是能力/運氣/大環境等綜合因素的結果,大部分人還是普通職員。

  • 高中時,以為考上好大學人生就完滿了,但是考上大學不意味著有好工作,要不斷考級考證。

  • 好不容易進入諮詢公司或大型外企,要從職場小白做起,努力工作爭取升職加薪。

  • 進入婚戀年齡,一樣要面對買房買車的現實壓力。

  • 孩子出生後生活一團亂麻,還有幾代人的相愛相殺。

  • 孩子長大一些,擇校以及各種學習班各種攀比都來了,很多人選擇跳槽來實現薪水和職位的提升。

  • 人到中年,發現通過膨脹的速度遠遠高於薪水上漲的速度……

人生是條單行道,似乎沒有可以停下來歇歇的時候,永遠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人在人到中年時發出了“生活好難”的感慨。

同樣是工作,身在國企和政府機關的朋友反而沒有這種危機,雖然會抱怨錢少,也知道離開了體制基本找不到同樣性價比的工作,但不會擔心失去現有的工作,這就是差別。

然而,從某總程度上說焦慮是好事,至少證明我們在思考,有了思考就有對策,不會坐以待斃。

我不會拼命給大家打雞血灌雞湯,說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高管實現財務自由云云,畢竟那不是大概率事件。作為普通人,要回歸生活的本質,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幸福生活有幾個標準:

1.有健康的體魄

2.有喜歡的工作,而不只是靠出賣時間維持生計

3.有親情/友情/愛情,愛情是可選項不是必選項

4.做自認為有意義的事,可以是工作中的,也可以是工作外的

要達到以上任何一條,都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和推倒重建的勇氣, 一切盡力就好。盡力是在過程中傾盡全力,但結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控制的。盡力學習,盡力工作,盡力保持健康,盡力盡到責任,盡力在一切自己認為應該盡力的地方。我們是人不是神,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終點也會不一樣,然而最終,都會泯然於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