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解放戰爭時期的3首律詩,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為大家奉上的是毛澤東創作於解放戰爭時期的三首詩篇:

五律·張冠道中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溼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鬚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1947年3月下旬,蔣介石開始調集胡宗南部14萬軍隊向延安進攻,毛澤東被迫從延安轉移到陝北的一個小地方----張冠,《五律·張冠道中》就是當時轉移時所作。該詩描寫了毛澤東艱苦卓絕的轉戰陝北的戰鬥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詩亦可視為人民解放軍當年艱苦轉戰生活的紀實。

張冠道的這段路,毛澤東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筆下的塞上出征。天氣的惡劣、敵人的追剿都難不倒眾志成城的將士,詩人以豪邁的筆調寫出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充分體現出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寥寥數十字,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毛澤東詩詞——解放戰爭時期的3首律詩,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五律·喜聞捷報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1947年8月,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取得沙家店戰役勝利,9月又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戰役大捷。中秋節之夜,毛澤東漫步於神泉堡附近的黃河邊,思緒萬千,將凱旋後的喜悅化為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妻子兒女思念之情,於是作了這首詩。此詩既反映了毛澤東聞西北野戰軍三戰大捷喜不自禁之情,又反映了在中秋佳節之際思鄉思親之情。

全詩遣詞造句通俗清新,寫景抒情錯落有致、起伏迭宕,平淡中見雄奇,溫婉中見豪放。全詩40個字,把喜聞捷報的喜悅之情深沉地蘊藏在了對全國解放的更大的期待之中。

首聯點出時令,鋪寫近景遠景,極目所視,開闊舒展,襯托出心境和胸懷,使人聯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頷聯側面描寫喜聞捷報後的心情,即作者在中秋佳節得到收復蟠龍的消息,借景寄情,對革命戰爭勝利進展的喜悅,溢於言表;頸聯借頷聯所提的“明月”隨勢把情緒由輕鬆愉快轉為沉鬱,就像低吟:月到中秋,家山萬里,在勝利的喜悅中,在戰後的平靜中,他生出縷縷懷土思親之情;尾聯承接頸聯的感情,如果說前面句子中出現的明月是獨照伊人,那麼到這裡便化成了滿天星斗,普照人間,表達了詩人對捷報頻傳、對勝利深切的期待。

毛澤東詩詞——解放戰爭時期的3首律詩,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詩詞——解放戰爭時期的3首律詩,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創作於1949年9月,全詩56字,起於描畫,繼以議論,結以讚歎,一氣相生,聯翩而下,熱情歌頌了人民解放軍飛渡長江天塹,解放南京的史實。

該七律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整篇詩作風格豪放,起句開始就表現出恢宏的氣勢,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勢如破竹,震撼人心,猶如颶風撲面,使人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語言鏗鏘有力,敘事與議論結合緊密,“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於結尾處寓示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全詩的主題在這裡得到了昇華,大大加強了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毛澤東詩詞——解放戰爭時期的3首律詩,將征戰場面刻畫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