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用非常之力 攻堅貧困堡壘

古縣:用非常之力 攻堅貧困堡壘

精準做好脫貧攻堅“加減法”

——古縣用非常之力攻堅貧困堡壘

7月15日,連綿的陰雨天后,趁著好天氣,古縣永樂鄉朱家窯村72歲的貧困老人冀雙喜,扛著鋤頭來到屋後的地裡。這兒種著兩畝辣椒,是老人今年的希望,“每畝能有三千多塊錢的收入吧。”老人笑著給筆者算了筆賬,每畝縣裡補貼800元,基本上就夠了成本了。冀雙喜老人患有肺氣腫,老伴也是一身病,以前種玉米,每畝也就能收個千兒八百塊,“都買了藥了。”說起以前的日子,老人長嘆了一口氣。如今縣裡確定了調產方略,鄉里村裡也幫著貧困戶想辦法、出主意,去年老人種上了赤焰椒,兜裡有了錢,生活不愁了,買藥也不愁了。“總的來說,現在的生活好得多了,都是黨的政策好……”

“實現貧困村全部退出,農村貧困人口現行標準下全部脫貧,省定貧困縣摘帽!”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古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作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綱,構建無縫隙對接,全鏈條閉合的脫貧攻堅格局,並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及貧困戶收益等各個層面精打細算,精準做好脫貧攻堅“加減法”。

產業扶貧 力求穩定增收實現脫貧

夏日永樂鄉毛兒莊村頭的藥材種植基地裡,淡黃色的柴胡花隨風起伏,像一層層的波浪不斷向遠方延伸。再過幾天就得著手對藥材進行除草作業,為了明年能有個好的收成,村委會主任王先麗這兩天就在忙乎著這件大事,“村裡17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都參與進來。”柴胡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加上和山西仁和堂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保底”協議,更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明年,每畝至少收入3000多元,村裡還計劃上粗加工的設備……

近年來,古縣堅持“產業帶動,穩定增收實現脫貧”的措施,以穀子、古樹核桃、古牡丹為切入點,認真落實“一村一品一主體”,確定特色農業、光伏、電商、旅遊、資產收益五項脫貧產業,覆蓋貧困戶1.5萬人次。其中,在特色農業板塊,2017年,實施1萬畝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實現對貧困戶種植的核桃樹全覆蓋,全縣核桃總產量達1000萬公斤以上,產值1.8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500多元。

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古縣在首批15個貧困村1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併網併產生顯著效益的基礎上,今年將完成第二批23個貧困村1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項目建設,預計年底可實現每個村6萬元的集體收益。同時,通過實施200戶5千瓦戶用屋頂光伏發電項目,重點對無勞動能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深度貧困對象給予收益分配,落實兜底產業保障,帶動貧困戶增收3200元。

大力推進電子商務,該縣在“一村一店”模式下,實現全縣38個貧困村村級電商網店全覆蓋。特別是通過引進天一鴻錦電子商務公司發展“電商+赤焰椒”項目,採用“合作社+農戶+基地”生產模式,帶動種植赤焰椒2200畝,涉及貧困戶440戶,畝均增收4000餘元。“依託電商模式,可以就近解決剩餘勞動力和貧困戶的就業。”隆盈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李寧經營著“電商+赤焰椒”項目, “老人和婦女們在家門口就能把家裡養活了。” 同時,在華興農業、華海天宇、金米香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古樹核桃、小米、連翹茶、牡丹油等年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000戶實現增收。

借勢旅發大會,古縣“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遊節、橡樹種植加工及觀光旅遊、霍山雲頂小鎮、24節氣旅遊等輻射效應,拓展文旅康養鄉村旅遊等也已成為脫貧增收新的增長點。統計顯示,通過“文化旅遊+特色農產品銷售+鄉村農家樂餐飲住宿”等模式,該縣已帶動貧困戶385戶1780人,戶均增收1000餘元。

借力資產收益促脫貧,該縣積極利用“五位一體”金融扶貧小額貸款,建立企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增收渠道。通過新大象生豬養殖,入股貧困戶410戶,戶均年收益7500元;晉阿養殖公司帶動100戶貧困戶入股分紅,戶均年收益3100元;華海天宇、苗氏牧業、富家園、金麗翔養殖等企業帶動貧困戶181戶,年均收益640元。

精細管理 求取脫貧“加減法”理想值

一組組翔實的數據,從一個個側面反映出古縣致力於求取脫貧攻堅“加減”算式的不懈努力,但靚麗成績單的背後,卻又不僅僅是一個個跳躍的數字,更需要從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產業發展及貧困戶收益等方面深層次、全方位解讀。

古縣堅持“應整盡整,化零為整”的做法,加出了專項資金效益最大化。在千方百計加大扶貧專項資金投入的同時,今年,古縣突出以項目化的思路和舉措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針對貧困縣退出的14項指標,確定扶貧項目73項,全部細化明確了項目主管單位和實施主體,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抓手。項目總投資40609.235萬元,項目分為三大類:一是產業發展類。總投資19420.27萬元,重點實施特色產業發展、光伏扶貧、核桃提質增效、生態脫貧等項目。二是基礎設施類。總投資17237.485萬元。重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田水利、行政村寬帶覆蓋、村衛生室提升、貧困村飲水安全等。三是公共服務類。總投資3951.48萬元。重點包括教育扶貧、貧困人口保險、社會保障民政兜底等。

如今,這一資金績效管理“加法”運算已經在產業發展促脫貧的“答卷”上,加出了廣大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精準算好產業扶貧“加法”的同時,古縣聚焦深度貧困,針對造血乏力的特困群眾,精細求取異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兜底工程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扶貧 “加法”最大值,進而催生鼓舞人心的脫貧“減法”的得數。

“數讀”脫貧“減法”,如果說“減數”是“全縣7個鄉鎮中有整體貧困鄉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38個,貧困總規模為6844戶、20538口人。”那麼“2015年完成1個村、1175戶、3865口人的脫貧任務;2016年完成7個村、912戶、2880口人的脫貧任務;2017年完成19個村、1565戶、5001口人的脫貧任務。”之和便是鼓舞人心的“被減數”。目前,這道脫貧“減法題”的“差”,即“建檔立卡整體貧困村11個、貧困人口2580戶、6936口人。”

作為古縣扶貧“加減法”最醒目的驗證,一組百分比的下降同樣具有說服力:“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底的25%降至2017年底的9.3%”。

在朱家窯村的山峁上,遠遠地就能見到一排排現代化的香菇種植大棚,張盼、劉營超、白貴軍3個年輕人的創業成為了古縣脫貧攻堅求取“加減法”理想值的有力註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醒目的標語,不僅是3個年輕人的心聲,更是古縣未來農村農業的發展方向。

扶貧扶志 列出脫貧摘帽的新“算式”

地上擺放著五六個剛挖出來的大蘿蔔,每個都有四五十釐米長,看著自己科學種植結出來的成果,南垣鄉坡頭村的於樹紅臉上露出了滿意地笑容。於樹紅是個苦孩子,小小年紀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下過煤窯、做過生意,但日子一直沒有好轉。“如今農村的政策好了。”於樹紅看準了鄉里調整產業結構的機遇,回到村裡流轉了60多畝土地,在土地上科學種植、精細管理,在他的帶動下,村裡的十幾戶貧困戶一起加入了他的隊伍,“我帶頭先搞,摸索著走,和大家一起發展。”對於未來,於樹紅滿懷憧憬。

正視差距不足,科學研判今後,確保脫貧摘帽,古縣簡要列出了新“算式”。即著力脫貧攻堅,研究制定古縣實施路線圖、時間表,因地制宜,掛圖施工。同時,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以“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全覆蓋工程,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遊則遊,進一步完善各村接地氣、可操作、有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落實好貧困村“五有”產業扶貧機制,培育發展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的脫貧產業。同時,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土地流轉+收益分成”等搭載帶動模式、入股分紅模式,鼓勵貧困戶積極參與到生產經營中,建立起與貧困人口增收的利益直接聯結機制,確保村村都有脫貧產業、戶戶都有增收門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盡銳出戰,打響深度貧困殲滅戰。同時,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鼓勵其本人和家庭成員樹立信心,幫助其親屬或家庭成員參加各類就業培訓,提高勞務技能,激發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要聚焦問題抓推進、抓整改,補短板、促提升,以更大的決心、更嚴格的要求、更精準的舉措,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全力以赴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好、實施好,確保年底順利脫貧摘帽!”作為脫貧摘帽新“算式”的總結,字裡行間盡顯古縣脫貧攻堅的堅定決心。

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

王德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鼓頻催。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古縣的扶貧“加減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古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七成多,農業基礎條件較差,一部分農民生活還十分困難。攻堅深度貧困,古縣打出了“加減法”這張王牌。

“加減法”不是簡單的量化增減。從宏觀政策層面來說,“加減法”中的“加”,是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政策幫扶力度與資金支持的力度,進而以加促“減”,確保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不丟下一個貧困戶。但如何確保“加”能促“減”?怎樣防止“減”不反彈?古縣的脫貧攻堅實踐給出了答案:必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推進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相結合,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才能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高奏凱歌!

臨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