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越來越多國人走出國門,到全世界旅遊,踏遍了地球的角角落落。老藝術家發現,可以通過一些特徵行為模式來辨認中國遊客,比如海灘耍絲巾,肩上扛單反,身著衝鋒衣,還有一樣就是陽傘

海灘邊,那些戴著墨鏡、寬簷的遮陽帽,邊手撐著陽傘、腳踩海水,另一手還不忘戲水的陽光姐妹團——確認過眼神,是中國遊客沒錯。

甚至還有中國人撐傘成癮的新聞報道——2014年一名男子在廈門撐傘游泳,被當成水怪。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這就是中國遊客的倔強,又貪玩又怕被曬死,撐傘游泳就是他們的制衡點。而颳風下雨都不愛打傘只愛衝鋒衣的德國人,看到這一幕估計很疑惑。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三亞的海灘、美女和陽傘 圖/黃大象

中國人從周朝就喜歡撐陽傘

而且一開始是身份的象徵

中國人出行為什麼如此熱衷打傘?跟歷史不無關係。

眾所周知,傘的雛形是“華蓋”,即原始部落首領出遊時、車上掛著的傘形頂蓋。崔豹《古今注·輿服》載,華蓋是一種傘狀的吉祥雲,這種傘狀的五色祥雲被認為是上蒼顯靈,護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

正因為這一傳說,後來稱作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華蓋車,撐華蓋,類似的“翠蓋”“芝蓋”“鳳蓋”“鶴蓋”“羅蓋”等,也都是高貴者的專用傘。但到先秦時還未出現“傘”這個字。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華蓋圖 圖/雅昌視頻

傘在周朝初期流行於世,成為社會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宋代,發達的造紙業帶動了油紙傘的大規模生產,傘推廣成為百姓日用品。

陶學鋒先生認為,今日之太陽傘,也多見於北宋都城東京。打開北宋民俗畫《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外的遮陽傘目不暇給,而街道兩旁的空地上,也有商販在大傘下做生意。傘在宋代社會非常普遍。

中國人撐傘遮陽的習慣沿著歷史流傳至今。大熱天出門前塗防曬是常識吧。除了塗防曬,當然少不了撐傘。再喪心病狂一些的,為了增強防曬效果,不如在傘面上也塗點防曬試試?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打傘,是中國女人的基本安全感

但在白種人眼中,皮膚白很正常,古銅色的肌膚(注意是Tan,而不是Black)卻是有閒階級的象徵,想必閣下是富得流油,才有此閒情逸致去曬太陽度假;中國人的思維卻剛好相反,皮膚白皙的肯定是讀報為樂、渴望延遲退休的辦公室大媽,皮膚呈小麥色的想必您剛搬完磚或收完莊稼吧?

中國人撐傘養生

但也許只是心理安慰

作為出遊一定得撐傘的理由,如果只聊膚色的優越感,說起來也許不夠體面,“養生”這個理由聽起來就政治正確多了——撐傘可以防紫外線!要知道,紫外線會引發各種皮膚問題,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之下有害健康。

可是,太陽傘真的可以防紫外線嗎?且不說紫外線到達地面後會反射到臉上,根據《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所訂定的國際標準,

當面料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值大於30,UVA(透過率)小於5%時,方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不好意思,我打傘只是為了好看

制傘專業委員會提醒撐傘愛好者們,一把好的太陽傘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 傘面的料子最好是滌綸;
  • 傘面最好是織物緊密的;
  • 傘面最好是緞紋織物,斜紋和平紋次之;
  • 傘面宜大不宜小;
  • 傘面顏色越深越好,撐傘後地面的影子顏色越深越好。

也就是說,街上撐著的那些貴氣十足的西式蕾絲小傘,很難有遮擋紫外線的效果了。

曬黑,才是歐美人的倔強

但他們也愛過雨傘

但如今許多西方人既不撐這種西式蕾絲小傘,也很少撐正經防紫外線的傘。難道他們不知道紫外線有害嗎?

其實他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喜歡曬太陽的,西方人也喜歡撐遮陽傘很久了。

與中國一樣,古希臘人用傘一開始也體現著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社會地位較低的女性給雅典貴族女性撐傘是十分常見的。

到了17世紀,據說歐洲的商人到中國看見時髦撐傘,於是將大量的傘帶回歐洲,傘終於在歐洲普及開來。1611年英國有一本《托馬斯大發現》(Thomas Coryat’s Crudities),書中提及意大利騎手用的一種傘,傘骨是木做的,而遮陽的部分則用皮革來做。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雨傘剛出現在歐洲街頭,引人側目

18世紀50年代,喬納斯·漢威將雨傘從法國引入英國倫敦。當他帶傘在倫敦街頭行走的時候,路人無不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馬車師傅躲之唯恐不及,免得糟蹋生意。喬納斯從此成為倫敦人嘲笑的對象。人們看到他在雨中撐著華麗的雨傘便侮辱他,揶揄他是娘娘腔,有的人甚至向他扔垃圾。但喬納斯沒有因此收斂,還在晴天也都撐著那把大傘。

19世紀中葉流行方傘,歐洲女性幾乎人手一把,但人們很快發現,這種方形傘一點都不professional,遮不住整個臉部,一位評論家形容這傘既呆板又醜陋。所以接下來一季方傘就過時了。而最經典最樸素的傘型,要數純白色的絲綢陽傘了,被冠以“最有女人味”的傘的稱號。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充滿女人味但毫不實用的小洋傘

它適合任何場合,無論是街道,馬車,宴請,還是花展上,既溫柔又沒有搶了女主角的風頭。通常深色的裝扮,最好選深色的陽傘,反之,輕快的裝扮,選擇淺色的陽傘。但是,紫色的傘最好不要用,因為會讓臉色很難看。

不過到20世紀,醫生髮現曬太陽可以治癒嬰兒的佝僂病,於是歐美人加入了轟轟烈烈的曬太陽運動。時至今日,你走在歐洲街頭,幾乎不會看到矯情地撐把傘來遮陽的人,取而代之的是戴著墨鏡、瀟灑地盡情享受陽光的人。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夏天人頭湧湧的外國海灘

他們不是天生黑色素和紫外線免疫,但他們還是堅持不打傘——沒辦法,審美和時尚從來都是那麼的專制、蠻不講理。直到許多歐美人曬太陽曬出了皮膚癌,依然不能捨棄曬太陽這一高貴的社交運動。

亞洲人民美白妙方

日本盛產防曬,泰國自我塗白

英美人士不喜歡撐傘,但鄰居日本人也是有相當數量撐傘遮陽愛好者。

在日本,傘和太陽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唐朝時,日本派出19批遣唐使來華,將制傘的工藝一併帶回日本。傘獲賜“和傘”之美名,用作佛教儀式中的法器,傘面顏色以紅白為主,圖案則是日本的“太陽神”。

17世紀,日本也開始流行用傘,在傳統的日式傘上描繪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是為“繪畫遮陽傘”。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充滿日式風情的和傘 圖/視覺中國

而且直至今日,日本骨子裡的匠人精神使他們對太陽傘製作工藝有著執著的追求。日本多款流行的太陽傘的UV遮蔽率和遮光率都達到99%以上,而且傘面材質中經過聚氨酯(PU)塗層加工,填補在纖維間細微的縫隙中,有效阻擋可視光(太陽光)和紫外線,安全可靠,不會散發有害物質。

但越南人就不懂中國人打傘遮陽的行為了。

越南是熱帶季風性氣候,日照時間自然就比較長,紫外線十分強烈,但他們有獨特的防曬秘方,就是頭頂圓形斗笠遮陽。

撐傘旅行,是中國遊客的信仰

根據越南的史料所載,斗笠最初只是農夫務農時遮陽擋雨的工具,而到了13世紀,宮廷裡的嬪妃和宮女就將它引入皇宮之中。斗笠經過不斷改良,變得越來越輕便而兼有典雅之美。而且,斗笠是用成熟的竹子為主材料,骨架上鋪一層葵葉、棕櫚葉或竹葉,再用針線將骨架縫合起來,因此十分清涼。

而與越南一衣帶水的泰國,國內年輕男女雖然對皮膚白皙的人各種羨慕嫉妒恨,但他們也不像中國人那樣有打傘遮陽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