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評論贈書|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

最佳评论赠书|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這是“最佳評論計劃”的第4次評選

本期支持方:中信出版集團

供書:《科學的誕生》

往期入選留言中的5名獲選者及評論

最佳評論

姓名:Ethan這篇文章把個案跟社會保障聯繫起來,沒醫學常識吧?心理疾病一部分天生,一部分後天家庭因素導致。天生的心理缺陷和精神疾病你怎麼預防?你還能阻止人類基因突變?後天家庭因素導致的大部分都是家長或者家庭因素導致的,可是你如何做到讓所有養育孩子的家庭家長都是合格家長? 歐洲福利社會就沒有這樣的個案悲劇?你們這些人什麼時候學會不要遇到事情就反思?這種極端個案你怎麼能反思個結果?賦予基層警力更多開槍權力,增加基層警力數量,提供很多基層警力的培訓,還有對媒體天天為了廣告費蹭熱點的投機做出限制,我看比什麼社保政策都立竿見影。還有一點,這個社會如果是精神潔癖,奢望一個個案沒有,這種人有理智嗎?——《暴戾社會:如何避免個案悲劇滑向總體危機 | 文化縱橫》

姓名:蓉蓉中國的大學嚴進寬出是一個特點,碩博氾濫又是一個特點,本碩博都在一流大學讀,本身就是優等質量的表現,國家對學校有分類,畢業的學生自然也有區分,好單位要更好的,次單位要次些的,各得其所,何錯之有?再說面試的幾分鐘只能看學業成績如何,哪有時間考察到真才實學,通常優質學生幹什麼上手都快,用人單位深得其味,所以用最簡單明瞭的手段選人,不也很合理?——《“本科血統”歧視:博士求職的緊箍咒?| 文化縱橫》

姓名:拔草的西西弗斯作為一個實現從憤青到自幹五的轉變最後徹底退出草圈的人,我想個人教育的經歷和個人修行情況也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要明確的是,高學歷不代表就對這個社會、政策、政治有更高(相對於高中學歷和普通百姓)的理解。很多大學是隻教專業技能而很少涉及政治學習(非指官方指定的教學課程),對思辨能力的訓練也比較欠缺,所以有些大學,其所代表的高學歷只不過是技能上的高學歷而非對政治理解的高學歷。 其次,在上述前提下,在高學歷和低思辨水平的雙重作用下,更容易看到也更容易被社會發生的各種陰暗面一葉障目,對政策表示極大的不理解,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不是好政策,而不是考慮政策是不是最優政策。 第三,就是文章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就是社會結構的劇變導致教育“產業鏈”所“生產出的產品”不能完美契合社會的需求或是供過於求導致“產品”貶值,這種心理落差會帶來極大的抱怨和不平衡。——《高學歷青年為何多出“憤青”:轉型中國的社會身份失位問題 | 文化縱橫》

姓名:錦燊“高學歷”的諸君問一問自己幾個問題:期望高收入的“我”能為社會創造多少財富?“我”能做最底層的工作(打掃衛生、倒開水、複印材料等等)嗎?希望得到高官厚祿的“我”能做好這個位置的職能工作:出現複雜問題時候需要哪些策略?政治水平夠不夠?語言溝通協調能力強不強?群眾工作會不會做?能承受多大壓力?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一紙“高學歷”能解決的。個個都想輕鬆獲得大量財富,但自身能力又能創造出來的多少財富呢?都是浮躁作怪,都覺得社會欠他的,不反思自己。——《高學歷青年為何多出“憤青”:轉型中國的社會身份失位問題 | 文化縱橫》

姓名:Eunic從三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政府主導的社會主流的思想要以學知識,塑造自我品質和能力的角度,引導,而不是進一步把學歷和社會地位,財富收入掛鉤。二是,教育應當更加與實用性掛鉤,減少社會容納量較小,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生產力價值,以減小畢業即為失業的錯位模式。三是,個人應當充分了解社會就業形勢,根據自身屬性和優勢選擇差異化培養,合理分流,推廣職業化教育,把自己打造成對社會而言有用的即用型人才,降低對社會地位和薪酬的過分期望。——《高學歷青年為何多出“憤青”:轉型中國的社會身份失位問題》

《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

最佳评论赠书|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內容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科學造就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不是自古就有的,現代意義的科學探索只是近500年才出現的新事物,它的出現和發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世界。這世界是在何時、怎樣產生的呢?本書講述了那場非凡的、孕育現代科學知識和文化的革命,以及這場革命如何改變我們自身及這個世界。

在離我們還不算太遙遠的1492年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一切重要知識已經出現,不存在進步的概念,對世界的解釋來自過去的先賢而不是未來的探索者。

一場悄然爆發的科學革命為舊時代畫上句號。最初由數學革命引領的製圖學、測繪學、航海術、透視法等技術開始將自然數字化並改變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控制力。接著,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和氣壓計的發明帶來了尺度革命,增強人的知覺,讓人的眼界上升至無垠的宇宙,下落到多彩的微生物界。在此之外,信息革命伴隨著印刷機促成出版文化的興起,權威的語言被削弱,信息開始被廣泛交流、分享和比較。最終,科學宣告誕生。

新科學擁有殉道者(布魯諾,伽利略)、英雄(開普勒、波義耳)、宣傳者(伏爾泰、狄德羅)、耐心的耕耘者(吉爾伯特、胡克)。它引發了一種新的理性主義,消滅了對鍊金術、占星術和巫術的信仰。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因它而起,繼而促成對現代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業革命。本書將改變我們對這一偉大變革發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更加清楚現在的世界從何而來,也將有因此預見可能的未來。

戴維·伍頓(David Wootton),約克大學年度歷史教授,目前專攻16世紀-18世紀的科技和文化史,著有《保羅·沙爾皮》(Paolo Sarpi,1986)、《壞醫學》(Bad Medicine,2006)、《伽利略》(Galileo,2010)等書。曾經參與英國學院羅列講座(2008),牛津卡萊爾講座(2014),波士頓本尼迪克特講座(2014)。2016年憑《科學的誕生》榮獲麥吉爾大學坎迪爾歷史獎優秀獎。

譯者簡介

劉國偉,河南浚縣人,河南大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理想國》《萬有引力》《你並不特別》《孤島的詩歌》《21號男孩》等譯著。

名家推薦

“17世紀見證了現代科學特有的思維模式的出現。就這個在知識上騷亂和變革的時代而言,大衛·沃頓清晰地描述了它的標誌性人物、實驗和論戰。從科學的性質,把它和其它思維模式區別開來的東西,到它如此成功的原因,他提供了一些透徹、新穎的見解。這部引人入勝的學術性著作應該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馬丁·里斯(Martin Rees),皇家天文學家,2005-10年間任皇家學會會長

“這是一本上乘之作,同時令人信服,持修正觀點,意義深遠。它提供了似乎是多年來新穎、重要的對科學革命的描述。沃頓的風格清晰、有力,並且他天賦優異,能夠清晰地解釋複雜的概念和問題,真可謂才華橫溢。”

——邁克爾·亨特,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教授

“大衛·沃頓的《科學的發明》是一部真正值得注意的學術著作。他的著作擁有富有創造性的、創新的語言學基礎,考察了詞語的發明和再定義,將其當做了一種新的對自然的理解的標識,並通過這些標識來接近那種新理解。他的博學令人肅然起敬,他的論證令人信服。”

——歐文·金格瑞契,哈佛大學天文學榮譽教授和科學史榮譽教授

“伍頓是一名優秀的解釋者,他熟練運用材料使得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難以理解的想法變成顯而易見,令人津津樂道。”

——馬睿思·普林斯,《波士頓環球報》

“伍頓講述了他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人物。他的寫作機智有趣,充滿了驚喜。”

——羅伯特·克瑞絲,《華爾街日報》

“對科學革命的精妙寫照。”

——2015年《金融時報》好書評語

“新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史。”

——亞當·高普尼克,《紐約客》

“真知灼見......即使對此問題殫精竭慮的學者也會在本書彙總發現引人注目的新觀點。”

——《經濟學人》

“敏銳,發人深思,思維深刻,言辭優美。”

——《自然》

“又一次‘宇宙大爆炸’”

——洛蘭·達斯頓,《衛報》

文化縱橫

最佳评论赠书|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最佳评论赠书|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