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自從人類發明飛機以來,奇妙的航空大門就被打開了。很快航空科技幻想也隨著這股狂潮掀起。那時候的人們發現,幾乎所有固定翼飛機總是要依靠流速差產生的壓力差(升力)飛起來,所以飛機需要在地面滑行來得到足夠的升力來起飛,這樣佔用的跑道面積實在是太大了,利用率並不高。聰明的人類便開始設想:“能不能不需要跑道,就讓飛機上天呢?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存放在德意志博物館的Ba349A-1

隨著科技技術發展和累積,這種奇妙的構想已經擁有了物質基礎,現在只需要有人走下第一步,便能讓這個技術開花結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4年窮途末路的德國為了挽救敗局,研發了一架垂直起飛式噴氣機:Ba349 蝰蛇。很快戰爭結束了,這種飛機沒有改變戰局。可惜,垂直起降的第一步走的很輕很輕。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誇張的美國ZEL零滑跑發射系統,發射機為F-100超佩刀

二戰結束,冷戰便至。美蘇兩國擔憂一旦開戰,大型空軍基地將會被摧毀,即使再先進優秀的飛機也無法升空作戰,制空權便會完全喪失。所以他們都決定研究非滑跑起降技術,但是研發結果表明實用性並不強。特別是美蘇的零滑跑發射系統,雖然解決了起飛問題,但是飛機降落又成了難題。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蘇聯也有類似零滑跑發射系統,圖為Mig-19正在火箭推進下起飛

就在各國研究著不同方案時,法國設計師米歇爾•威博特的設計打破了之前垂直起降的框框條條。以往的設計是以多個噴氣發動機一同工作產生推力起飛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臃腫的垂直起降飛機SC-1,明顯看到機身內部的4個發動機

而威博特則以一個噴氣發動機帶動多個壓氣機產生推力起飛,雖然他的設計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他的發動機方案引起了英國的注意。很快,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公司(現羅羅公司)用一個噴氣發動機按照威博特的方案進行研究設計,產物便是大名鼎鼎的鷂式核心--- 飛馬發動機。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飛馬發動機示意圖

發動機有了,現在只需要圍繞這款發動機設計一架飛機便可以了。英國霍克飛機公司決定打一場翻身仗,與布里斯托爾一同開始研製P.1127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1959年6月,英國政府與兩家公司簽訂了試驗原型機的研製合同,共研製6架原型機,“飛馬”發動機被選為動力裝置。第一架P.1127原型機於1959年開始製造,1960年10月21日開始繫留懸停試驗,隨後又進行了自由懸停和常規試飛。第二架原型機於1961年9月首次完成懸停→飛行的過渡飛行試驗。鷂,已經蓄勢待發了。

試飛之後,英國航空部對此飛機表現了極大興趣, 預計購進110 架飛機。英國空軍組建 6 箇中隊,包括:英國 1 個,德國 2 個,中東和遠東各 1 個,此外還有一個常駐本土的改裝訓練中隊。當然,客戶也不止英國自己一位,還有其他各國希望試飛。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他們也表示很有興趣採購。最後這樁生意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AV-8系列。

馬島戰爭上空的21:0!垂直起降技術發展與鷂式飛機

鷂式戰鬥機採用帶下反角的後掠上單翼,使用一臺“飛馬”發動機,機身前後有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掛架上可掛火箭巢、航彈、副油箱等,也可掛AIM-9“響尾蛇”或“紅頭”空對空導彈。在專用掛架上可掛2個炮艙,每個重約201千克,內有30機炮和131發炮彈。在航電系統上加裝了“藍狐”雷達,最大峰值功率90千瓦,航電質樸不失高端,滿足了客戶的大部分需求。

在馬島對抗中,28架海鷂攜帶AIM-9L導彈,出動2376架次,以無一損失的紀錄擊落阿根廷包括法制“幻影”在內各型戰鬥機共21架,創下了空戰史上的新紀錄。阿根廷空軍飛行員無不恐懼著海鷂的呼嘯。

鷂式才是真正走出垂降量產第一步的飛機,鷂的脫穎而出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它確實現了當年人類夢想,儘管並非完美。科技也就是這樣,永遠為實現科技夢想的人類們奉獻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