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對今天的藝術家而言,與傳統的對話和鏈接無異於一場艱苦的博弈,因為這個過程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迴歸,單純的迴歸已然不可能,相反地,它包含了此時此刻的語境,甚至包含未來的視野。只有將當下與未來的雙重背景和傳統之間作鏈接,才有可能出現一些新象。從這點上講,對一個藝術家個人的修養、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提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要求。青年畫家李延智,沿著這個思路,符號化地連接了我們的美學傳統,不僅僅在視覺邏輯上成立,更在一個文化邏輯和心理邏輯上逐漸形成。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太行寫生

對李延智來說,雪景是換一種顯現世界的方式。當一個絢爛的世界變成一個淡然的世界,當盎然的活意變成了寂寥的空間,當人來人往的世界化為一座空亭,乃至綠樹變成疏林,山花脫略為怪石,溪橋儼然、靜謐,世界以寂然的面目活了。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山海仙蹤》

李延智從來沒有初設過自己要畫一片雪景山水,他自始至終把他的藝術走向歸結為一種偶遇,一種機緣,一個自我與自然的巧合。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桂林榕湖公園》

畫家詫異於,在整個天地世界被白雪所覆蓋時,心中的雜質竟也蕩卻,還原為光明朗潔,這究竟是自然感化心胸的力量還是人原本就貯存潔淨無染之心?在這一時空下,心與自然砰然心動地達成一致,並且是那樣清晰而明確地被體認。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榕湖公園》

在儒家,這一心的軌跡被概括為“天人合一”,上下與天地同流,參天地之變化,在參贊化育中“合”。在佛家,“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瞬間即是永恆,就在當下此刻獲得了一切情感的表達途徑。在道家,“道可載而與之俱也。”著手成春,物運我運,無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金竹壯寨》

如此,畫家從未想要在這樣一片景緻中加入自己的眼睛,那個自稱主宰者的“我”淡去了,他說他只是在呈現。斜正、混碎、隱現、斷續,活潑潑地於其中,“畫到無痕時,直似紙上自然應有此畫”,筆墨所不及之處產生了活躍的神明。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陽朔疊彩山》

於是,丹青毫無疑問地讓位於水墨,“驪黃牝牡”都隱去,李延智正是在無色相的世界中引起了情感。這讓我想起了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就線條和顏色,空靈與物慾之間極為學術性的辯論。畫家極力地將筆法與色彩單純化,儘可能減少那些稱之為意義的效用和聯繫,自然生命呈現在一片虛白之上,一山一水、一樹一石與白紙素底相互映襯、舒逸拳結,有空靈、簡遠與虛幻之感,整個畫面成為身心平靜、舒展的出口。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陽朔寫生》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淡”不是世界寂然,而是心的脫俗、遠塵。李延智彷彿走到了生活的背面,自然的背面,去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懷。在視而不見的無物之象中,處處表現著人的精神。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疊彩山俯瞰》

他到花開花落的背後去諦聽落花的聲音,在凍結的清泉的寧靜中感受意緒的奔突,在老樹穹窿滿布的枝幹間傾聽寒風呼號,似乎是枯淡的,荒寒的,可是他的作品分明是在呼吸,線條、筆觸與留白的交替中給人以悅目的光感,畫家以抑制為美,看似平靜,卻充滿張力,態度溫柔卻意志堅決。在這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獲得滋潤悠揚的運動感,張揚了心靈的靜寂無礙。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陽朔碧蓮峰》

空白,滿帶著生命中從來沒有清楚揭曉過的深深的秘密。白是“無色”,是“空”,它既包含了時間與空間原則,又包含了“無有”、“零”這樣的抽象概念。混沌的水墨從白色中孕育獨一無二的形象,並隨時等待被內容填滿。李延智在畫紙表面留下空的空間,創造出一種溝通交流的強大能量,被物象擁抱的空無,有力地為我們指向別處和遠方,喚起各處遊蕩之神的想象力,我們的感官被吸引到白色的空間中,體味、想象、搖擺、遠行。這是一場關於虛無與存在的遊戲。

虛白之上——畫家李延智的藝術世界

《桂林象山》

“雪景”、“空白”、“水墨”、“虛靜”這些詞語既是中國古代山水的直觀指涉,又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李延智以新的筆墨語言重新編碼和表述了這幾個關鍵詞,他堅持以自己的創作邏輯和智慧來轉化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方式不是激進的,不是張揚,也不是消解,而是以一種平穩和溫和的方式實現“新語境”下的“後傳統”,在詮釋傳統與思想轉換的過程中,獲得了傳統的新生。(文 劉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