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拼了!赴美成功上市,發行價19美元,阿里、京東慌了嗎?

今天上午,拼多多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PDD,最終發行價定為19美元,位於16美元/ADS-19美元/ADS發行區間上限。

按此定價,如果算上拼多多授予和發行在外的股票期權(接近5.82億股),且期權完全行使,拼多多發行總股份將增至50.1億股,估值約240億美金(約合人民幣1624億元)。

拼多多拼了!赴美成功上市,發行價19美元,阿里、京東慌了嗎?

圖片來源攝圖網

“黑馬”正式逆襲了!

“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幾年前這段地鐵廣告裡的“洗腦神曲”,讓很多人對這款“一億人都在拼”的APP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是上海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電商平臺之一,被視為阿里、京東的強有力挑戰者。同樣是突破1000億元GMV,阿里用了10年,京東用了6年,拼多多隻用了3年。

這不,這家僅僅成立不到三年的企業,居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上市申請,要知道,兩個多月前他們才剛完成了第三輪融資。

說起電商,最熟悉的就是阿里巴巴和京東了,沒錯,這兩大巨頭幾乎可以說是各佔半邊山河。而像唯品會、蘑菇街等企業,也只能見縫插針的生存。大家都以為,誰也無法再分一杯羹了,可偏偏拼多多異軍突起,把許多前浪拍在沙灘上。

雖然很多人都不理解,都在嘲笑拼多多憑什麼能上市,但是人家真的是有實力的。虎嗅就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

GMV:拼多多在2017年全年交易額(GMV)為1412億元(226億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額為662億人民幣(106億美元)。

訂單數: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訂單總數分別為43億單和17億單。

用戶數和商家數:截止2017年12月31日月活躍用戶為6500萬人,截止2018年3月31日,月活躍用戶1.03億人。用戶增速較快,一個季度,月活增長近4000萬。

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內,拼多多平臺活躍商戶數量超過100萬家。

這些數據,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拼多多將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拼多多的“貨”為何這麼便宜?

很多人認為,拼多多上的“貨”實在是太便宜,便宜無好貨。比如,368元一臺的8.2公斤全自動波輪洗衣機、999元的1.5匹單冷式移動空調......

這些商品的價格比其他電商平臺便宜近1倍,這種“貨”真的可靠麼?我查看了這些低價洗衣機、空調等電器,它們都是正規經營的製造企業、擁有自己合法的商標、擁有國家頒發的生產許可等一系列手續。

它們在品牌名字上可能有模仿一些知名品牌的感覺,但是它們是合法經營的企業。既然合法經營,為何要對戴著有色眼鏡來看這些企業呢?

從當前零售業以“人”為本的角度。拼多多的用戶群體,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及農村。這些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低於大城市,但是他們也同樣迫切需要通過全自動洗衣機、空調、液晶電視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如何讓他們能夠買到低價又質量可靠的商品,這正是拼多多需要考慮的。

眾所周知,家電領域等許多成熟的商品市場,基本被幾大品牌寡頭壟斷,產品定價也基本被控制。可是家電以及許多生活用品的生產已經沒有技術門檻,只有品牌和渠道門檻。

這些非名牌企業難以承受線下商場的高成本,曾寄希望在淘寶上銷售商品,但是隨著淘寶的流量向天貓傾斜,以及搜索和競價排名為主的商業模式,讓這些非名牌企業獲取用戶的成本大幅提高,在淘寶也失去了生存空間。

拼多多的誕生,利用社交拼單模式,直接連接了“人”和“貨”,去掉了中間的廣告宣發、渠道成本,大大節約了流量購買成本。大家都知道,在這個時代最貴的已經不再是原材料。比如,一碗30元牛肉麵的材料成本只有3元,其他則是人工、場地等其他成本。

如何向美國資本市場講故事?

電商在美股市場上並不難講故事。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有現成的故事可講。

老虎證券分析師表示:“美國上市首先因為拼多多是VIE架構,其次是美股有眾多可以對標的公司,無論是對標倉儲式量販的好市多(Costco)、還是電商的京東(JD)都是不錯的選擇,再加上拼多多有社交屬性,在美國資本市場講故事更好說。近期的新巨頭扎堆上市沒有直接聯繫,這一代巨頭都已經成長到這個階段了,代表了新經濟的成熟。間接地說,資本市場容量也是有限的,先融資的總有足夠的擴張優勢,所以都想搶先站穩腳跟。”

對於中概股,美國資本市場傾向有對標的公司,有估值參照標的的。

從搜狗、B站,到近期的小米、美團、優信、獵聘,在沉寂了一段時間、拆VIE熱情過後,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的窗口期再次打開。平臺型公司仍然是稀缺資源,可能獲得更高估值。

拼多多號稱社交電商,即有社交又有電商,在美國已經是成熟的商業模式。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曾經描述拼多多做的永遠是匹配,將好的東西以優惠的價格匹配給適合的人。

在美國以Costco、沃爾瑪這樣高性價比,品質也同樣有保證的量販正是消費升級真正追求的品質升級。拼多多打造的是分眾化的Costco,核心是“精選+低價”,精選不是有特別廣的SKU,但集中SKU能拿到價格的相對低。然後通過社交的去打造渠道下沉。

高速融資進程,拼多多必需還是投資機構急需?

從融資進度來看,拼多多有高速快跑的趨勢。之所以如此,或許跟資本運作有關,也可能與拼多多的發展週期有關。在股權分配上,騰訊持股並不多,而騰訊投資的京東亦看不上拼多多,更是上線了競品京東拼購。

在資本這個層面還有一點,在於其他投資機構對拼多多的態度。雖然拼多多發展符合它們的預期,短短3年就做到了300億估值,但現在拼多多的弊端甚至大於利端,且想要完善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及物力,或許這需要一個不短的週期。

是以,資本方快速運作拼多多上市,在當前估值的最高點提交上市招股書,在保證社交電商第一股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個高市值,上市後將會是個一舉多得的大好局面,其中各方所得利益自是不必多說。

總結一下,上面所說讓拼多多不得不加快上市行程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拼多多自身所需,亟待上市拿錢完善企業,構築行業壁壘;2、競爭對手逼迫,主流電商平臺更有品質的拼購爆發,將會威脅拼多多生存;3、資本市場估值最高點,上市的最佳時機,錯過了或許就一去不復返;4、投資機構需求,已經看到了拼多多的短板與未來空間,早上市早套現。

除了以上幾點,足夠多的負面消息也成了拼多多發展的拖累。但平臺售賣違規產品主要是因為監管問題,而“非法凍結商家資金”則是運營問題,成消費投訴榜熱點則反應的是消費者對平臺的極度不滿。

而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以後平臺能否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尚是未知數,但過了這個時間也會導致錯過最佳上市時機。

所以,不管未來怎樣,先上市再說。只是,美國資本市場會為這樣的拼多多買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