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羣法師: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濟群法師: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濟群法師: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譯出,那就勉強稱曰'智慧'。

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

一是過程義,是指我們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稱曰波羅蜜,從這個意義上,古人譯曰'度',六波羅蜜又曰六度。

一是究竟圓滿義,是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稱曰波羅蜜,從這個角度,古人譯曰'到彼岸'。

六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比如佈施,佛教固然倡導佈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

那麼,世間的佈施與佛教的佈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佈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又世間佈施有相則有限,佛法佈施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

那麼,造成兩種佈施差別原因在哪裡呢?簡單地說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佈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佈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佈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

所以世間的佈施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般若,經中說有三種: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說,能夠開發般若的一切文字,我們不妨都稱它為文字般若;

二、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顯示的義理,以此思想觀念去觀察人生的一切現象,如實地透視一切,由正確的認識能通達實相,能生般若而稱般若。

三、實相般若,即般若的體相。三種般若實質上只是一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從能出生般若意義上,方便稱為般若,實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實智與權智。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體。它無智無得、智境一如,沒有差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經過了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始證得。

權智又稱方便智或後得智,是瞭解現象差別,引導六度萬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權智是在證得實智後生起的,故曰後得智。在修學佛道上,實權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眾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賴般若。

《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

《維摩詰經》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產生一切諸佛。又梵語佛陀,中文譯為:智者、覺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