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322恐怖襲擊:歐洲之殤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歐洲?

2016年3月22日上午8~9時許,比利時首都、也是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扎芬特姆國際機場和靠近歐盟總部所在地的馬埃爾貝克地鐵站發生比利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痛的連環恐怖襲擊事件,接連3次爆炸導致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事發後原教旨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通過網絡宣佈對事件負責,3月23日比利時警方相繼宣佈了3名被攝入機場攝像頭嫌犯的姓名——巴克拉維兄弟和納吉姆·拉阿克拉維,後者一度被傳已遭捕獲,但稍晚警方宣佈“仍可能在逃”。

布魯塞爾322恐怖襲擊:歐洲之殤

從目前所知線索看,此次恐怖事件和去年巴黎“11·13”系列恐怖襲擊案有關:“11·13”系列襲擊案參與一線襲擊的8名嫌犯中有至少4名是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郊區莫倫瑞克區的摩洛哥裔,而唯一在襲擊後逃脫的布拉西姆·阿卜杜拉姆在3月18日被捕前潛藏莫倫瑞克區長達4個月之久,阿卜杜拉姆等“11·13”系列暴恐案嫌犯和“伊斯蘭國”關係密切,而此次被鎖定身份的3人不僅不僅同為居住於莫倫瑞克區的摩洛哥裔,而且和阿卜杜拉姆等人曾頻繁互動。

近年來歐洲屢屢成為國際恐怖襲擊的“重災區”,小的不說,僅轟動世界的就有2004年3·11馬德里連環恐怖爆炸案(191死,2050傷)、2005年7·7倫敦公交系統連環爆炸案(56死,700人以上受傷)、2015年1·7巴黎查理週刊事件、8·21阿姆斯特丹-巴黎“大力士”高鐵未遂恐怖襲擊案,和前述11·13巴黎系列恐怖襲擊案等。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歐洲?

首先,歐洲一體化固然為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帶來許多好處,卻也同樣為極端勢力的傳播和呼應帶來便利。由於歐盟內部除個別國家外基本消除了“內關卡”和“內邊界”,有組織、有預謀的極端恐怖分子就可以在此國策劃、組織,卻去彼國實施暴恐行動,11·13的策劃、準備大多在比利時境內完成,行動卻在法國巴黎,倖存嫌犯則又逃回比利時潛藏,“大力士”未遂襲擊案,嫌犯從比利時境內混上荷蘭開往法國的國際列車,而他本人是摩洛哥裔,曾長期住在西班牙,又擁有比利時國籍……而歐盟各國邊界雖消失,治安、警察等安保領域卻仍然各自為政,結果自然是“以有定之警,御無定之寇”,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歐洲各國普遍存在對“異文化”移民的“消化不良”。

由於歷史原因,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都存在著自殖民時代、尤其殖民時代解體以來形成的、規模龐大的“異文化”移民社區,而德國、北歐諸國等原本在海外沒有或較少有殖民遺產的國家,又因為另一些原因同樣形成了類似社區,這些移民原本就和當地人在文化、宗教、生活習慣、道德準則等方面差異明顯,且經濟條件差、文化和語言能力低下,職場競爭能力弱,一方面被社會邊緣化,另一方面卻自相抱團,形成半封閉性質的“邊緣化社會”。上世紀60~80年代西歐各國製造業和低階服務業發達,為這些移民提供了較多就業機會,矛盾尚不突出,上世紀90年代後半葉起歐洲進入所謂“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階段,製造業和低階服務業或倒閉,或轉型,大量藍領職位流失,這對“異文化”移民社區的影響可謂致命性的,就業機會的減少、希望和前途的喪失,令不少這類移民社區成為“空洞化社區”,被本地“遺忘”,卻被國際原教旨“填補空白”。

這些原教旨思潮通過在移民社區建設清真寺、經文學校,派遣外籍阿訇“鋪點”,藉助其背後的國際雄厚資金“補血拉網”,百無聊賴、生活喪失希望的“邊緣化”移民從清真寺-經文學校不僅能滿足社交需求和獲得精神慰藉,更可獲得財政福利補貼和各種實際幫助等現實好處,而代價不過是“遵從訓條”而已。客觀說,原教旨主義並不一定意味著恐怖主義,但這樣的一個網絡卻很容易被國際恐怖勢力所寄生和利用,藉機對歐洲“異文化”移民社區的失業青年們洗腦,獲得兵源、經費的補充和策劃跨國“行動”、運輸資金裝備和物資的便利。

不僅如此,由於二戰後歐洲政治生活中出現諸多不能啟齒的“政治正確禁區”,一些顯而易見的公共安全隱患被長期忽視,或即便重視也無濟於事。如巴黎93省一直被視作“治安毒瘤”,但薩科齊的整頓卻飽受歐洲輿論責難;比利時莫倫瑞克區在此次事發後被當地居民稱作“遭警察遺忘31年的社會治安死角”,事實上去年11·13後這裡已被多次鎖定,但警方的行動卻總是瞻前顧後,惟恐得咎。

為了使歐洲一體化的便利最大化,歐洲的快速交通系統普遍簡化了安保措施,更與沿線各大城市的市區或城際捷運系統無縫對接,後者的安保措施同樣聊勝於無,如此一來不僅便於恐怖分子針對這些人口稠密、交通頻繁的節點發動襲擊,也便於他們快速“轉場”奔襲、脫逃。

更麻煩的是,由於“政治正確顧慮”和歐盟行政效率的低下,許多問題始終不能被正視,或總是被百般掣肘。早在3·11後,歐盟各國就開始討論加強捷運系統安保問題,但至今只有少數國家實施,而重設歐盟“內邊界”的提法則更可能觸犯“政治正確”的大忌。

歐盟各國並非沒有可能提高安全防範係數和反恐效率——前提是必須直面並大膽觸及某些至今仍不願直面的“禁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