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在昭通城東南二十里,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數十個回族村寨,這裡便是昭通有名的“八仙營”。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從名稱看,便知道這裡充滿了傳奇和故事:相傳八仙路過此地時,正值三伏酷暑,個個汗流浹背,熱得難耐,鐵柺李說,如此炎熱,何不化地為海,下去遊游泳,於是八位仙人施法,這裡立即成為一片湖海;另傳,此地原為一胡泊,湖中八石屹立,謂之八仙海,湖水乾枯後,在此建村,名八仙營;另說,在1856年至1869年的昭魯事變中,這一代的回民為反抗清廷暴政,紛紛舉起反清義旗,在小龍洞、水井灣等地分別設置了上營、中營、下營、營盤、大營等八個營寨,大營就設在與縣城遙相對望的一座山上,故稱八仙營;另外一種說法是地方政府無法鎮壓義軍,只好上報朝廷,清政府派四川總兵唐友根前來鎮壓,其手下副官胡二八向唐友根誇下海口,區區幾個回子,何足掛齒,我今早就率兵鎮壓,回來吃中午飯,於是胡二八氣勢洶洶的率軍撲來,晨霧中,突然從苞谷林中衝出八位白髮老人,英勇迎戰,如天降神兵,殺得清兵落慌而逃,驚恐中,清兵以為仙人助戰,胡二八也因此丟了性命。為紀念這八位老英雄,八仙因此得名。傳說種種,無據可考,但68年前的一段紅色歷史,人們記憶猶新。

“日腳落地,太陽偏西的時候,一支身穿黃綠色軍裝的隊伍成三列縱隊從稻田壩方向來到了昭通,他們面貌和善,步伐整齊……” 這支部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十五軍四十三師某部。史載,“(1950年) 2月28日,43師政委薛韜率師直屬機關及127、129團抵達昭通城郊。”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天險後,國民黨西遷重慶,企圖建立以四川為設防重點、雲南為戰略後方的“西南反共基地”。11月1日,解放大西南序幕拉開後,15軍43師參加廣西戰役、廣東戰役後,開始進軍雲南。1950年2月11日,43師到達貴州省清鎮後,奉陳賡、宋任窮指令進軍滇東北。解放軍進入昭通後,在中共昭通縣工委的安排下,師部設在八仙清真寺,解放軍戰士分散居住在葫蘆坪、撒家灣、營盤、八字牆、董家門閭、馬家院子、關廳等村落,每個村民家分別住有5至9名解放軍戰士。

解放軍到昭通後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八仙四組86歲高齡的回族老人馬賢舉在溫馨的回憶中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解放軍來到了八仙營,他們個個都很瘦,衣服也很舊,當晚有五位同志住進了他們家,叫(邀請)他們一起吃,他們微笑著說,“我們帶得有,我們有的!” 他們雖吃的不如我們的好,但也不要老百姓的一粒一菜。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水井灣86歲高齡的回族老人李興朝介紹,解放軍進駐後,借他們家門口的場壩生火做飯。說是做飯,其實就是升起大吊鍋,倒出袋裡的包穀面,攪包穀稀飯吃。他說解放軍跟其他部隊就是不一樣,他14歲時,(國民黨)唐團長帶著一夥兵進了八仙營,在他們家,直接用手去壇裡掏酸菜吃,一罈酸菜幾下就沒有了。掏完酸菜,還要背(拿)他們家的洋芋,還叫他隨他們一起把洋芋背到水井灣街上去,他母親好說歹說後才沒去。當兵的走後,母親告訴他,去了會被他們帶走當兵。

回憶中,李興朝老人有些激動,似乎回到了當年。他說,比起“唐團長”來,解放軍就是仁義之師,就是為窮苦人的。到點了,吹哨子吃飯,送他們蔬菜他們都不要,善良親切,從不會兇巴巴的,大人小孩都沒有害怕之感。在八仙營的短暫幾天,還幫老百姓挖茅廁,解放軍用望遠鏡觀望遠方,老鄉們走進去看,還會親切的跟他們打招呼。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採訪中,李興朝雖然表達不是那麼清楚,但話匣子一拉開就說個不停,說到激動處還精神飽滿地唱起了“新中國的天是明朗的天,新中國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喲,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雖然音不好、調不準,但可看得出老人的激動,對解放軍的深情,他說當時最高興的就是跟著大他兩歲的馬玉樹學唱解放軍的歌。受解放軍的影響,這個未出世就沒了父親的窮苦娃子,後來當了民兵,揹著政府發的大刀站崗放哨、清匪反霸,跟隨共產黨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中。

在對李興朝的採訪中聽得出,馬玉樹是他們的崇拜對象,在鄉村幹部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馬玉樹老人。今年88歲的馬玉樹,跟其他回族老人一樣帶著白帽、留著白鬚,精神飽滿,話語清晰。解放軍到昭通時,馬玉樹已是民青成員了,還是民青昭通縣的宣傳組長,他似乎猜到我不知道什麼是民青,鏗鏘地說民青中國民主青年同盟的簡稱,又稱MC,當時他正在省立昭通中學(昭通一中)高17班上高二,解放軍來之前,他根據上級的安排,積極參加中共昭通縣工委組織的迎軍工作。馬玉樹介紹,當時昭通雖然已經宣佈起義,但情況極為複雜,很多工作都還在秘密進行。解放軍進駐之前,他們組織學生、村民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向群眾說明,解放軍是仁義之師,是為勞苦大眾翻身做主的,讓老百姓不要害怕,讓老百姓騰出地點來給部隊住宿,在水井灣扎牌坊歡迎解放軍。身為地主子女的他勸說家人騰出了五間房屋供解放軍住宿,在他們家住了兩個排左右,約五六十人,還在他們家架接了電話。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正是有了昭通工委的紮實工作,有了他們的大力宣傳,才有廣大群眾對解放軍進駐八仙營的熱忱歡迎,還在清真寺騰出地點作為解放軍師部所在地。解放軍進駐後,他和家裡商量後自己拿出錢來,書寫了“歡迎解放軍”“共產黨萬歲”數百條標語,張貼在住戶多、人員集中的地方。這期間,他教大家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中國的天》,還有《山那邊》《拍拍手》等革命歌曲,寨子裡出現一片歡騰景象,大家都歡欣鼓舞,個個喜氣洋洋。

第一次聽李興朝老人唱“新中國的天”時,其旋律就是《解放區的天》,以為是老人把歌詞記錯了,後面接著兩位老人也提到當時喜歡唱“新中國的天”。採訪馬玉樹老人時,我就直接問“你當時教的是‘解放區的天’還是‘新中國的天’。”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新中國的天’。”

在革命經典歌曲中,外面隨處可查到《解放區的天》,就沒有找到“新中國的天”。《解放區的天》是劉西林在1943年根據冀魯民歌曲調填詞而成,全國解放後該曲被廣為傳唱。解放軍進入昭通時,毛澤東主席已在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大部已解放,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部隊文藝工作者可能把“解放區”這個時代語換成了“新中國”。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關於解放軍的故事,八仙八組81歲的老黨員劉廷康老人說,昭通通電起義,地下黨做了艱苦卓絕的工作。他說,當時老人擺(說),有個姓李的長工,最先是幫龍三(龍純曾)手下一個叫李冰的人打雜務,龍三看他腳勤手快,又精明能幹,就去龍三家做雜務,還給龍三的太太洗腳。解放軍來了後,他穿上了解放軍的服裝,才知道他是地下黨。

八仙十一組81歲高齡的回族老人鎖銀文是當時的兒童團員,採訪中他興奮地說,解放軍就是好,昭通解放後,村裡辦起了夜校,組建了兒童團、姊妹會,大家在一起學文化、學政策,大家思想進步了、覺悟提高了,對共產黨的恩情也深厚了。

軍愛民,民擁軍。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村民們看到的是一支有紀律的部隊,也是一支為老百姓著想的部隊,他們由衷地喜愛和支持著這支部隊。也正是有了八仙營村民全面支持,解放軍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就順利做好了入城工作。3月3日,43師舉行聲勢浩大的入城儀式,近萬群眾夾道歡迎人民解放軍。3月9日中共昭通地方委員會成立,昭通的天真正成了解放區的天。

一段段回憶,記載了軍民一家親,一句句述說,謳歌著人民子弟兵,6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在八仙營的一點一滴至今仍在八仙營的耄耋老人心中沸騰、燃燒。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文 圖|虞曉江

投 稿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總 編|沈洋

副 總 編 | 楊玉昆 楊瓊 張國華

主 編 | 楊玉昆

總 策 劃 | 曹斌

策 劃 | 雷雲波 王道榮 邱俊 毛治府 彭沁 王軍

編 輯 | 李潔 虎霖孜(實習)

主 辦 | 中共昭陽區委宣傳部

承 辦 | 昭陽區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