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半同學出國遊學,我家孩子也得去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半同学出国游学,我家孩子也得去

導讀

來自鄭州全職媽媽李紅的兒子上初中二年級,學校組織了暑假留學交換項目,去英國十幾天,費用近4萬元。“雖然學費太貴我們也捨不得,但是他們班一半同學都報了,我家孩子也得去。”李紅說,她支持兒子參加這個項目,因為遊學路線是去英國名校參觀學習,不僅能開闊視野,還對英語口語有所幫助。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半同学出国游学,我家孩子也得去

今年暑假,她還為兒子安排了3門“一對一”補習班。“我也很心疼孩子,但是我對學習這件事一點不敢怠慢,多花點錢沒問題,但是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無獨有偶,據杭州當地媒體報道,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英國遊學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家長表示這次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兒子小學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在微博上成了熱搜話題。

據報道,孫女士的兒子就讀於一所民辦小學。民辦學校收費高,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我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一次遊學活動費用起碼要3萬元,抵得上我三個月的工資了。”孫女士這麼解釋之前沒讓兒子出國的原因。

不過,如今在一些城市,中小學生在假期參與海外遊學項目並不罕見。前幾天,筆者在首都機場就偶遇了一隊遊學小朋友,烏泱泱地擠滿了擺渡列車——一聽,還是從鄰省一座二線城市趕過來坐國際航班的。

暑假期間,不止遊學市場火爆,暑期培訓班也異常受家長“歡迎。

”在鄭州一家輔導機構,另一位家長王女士聽老師介紹了一圈暑期課程。“我們這邊一對一的授課效果最好,1小時280元,報200個課時1小時260(元)。”這位老師說,“您的孩子現在已經比別人落後很多了,這個暑假他一定要補課趕進度。”

王女士的兒子在私立中學就讀,在班裡能考到第五名,但在這位輔導機構老師口中,這樣的成績在鄭州“一抓一大把”。

王女士聽完輔導老師的話開始焦慮,但是當天並沒有給孩子報補習班,原因一方面是知道孩子討厭上補習班,另一方面是價格一時無法接受。

“現在的補習班太貴了,萬一孩子沒學到什麼就是在浪費錢,但是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回去和他爸商量一下。”王女士說。

“再窮不能窮教育”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態。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

記者走訪中發現,市面上的輔導班五花八門,大致分類有補習班、興趣班和遊學夏令營等。上課形式也令人眼花繚亂,有大班課、小班課和“一對一”授課等方式。

而補習班和興趣班的價位也是天差地別,在鄭州,價格低的號稱僅需1元就可學習整個暑期課程,價格高的1小時500元不止。遊學夏令營花費更高,鄭州某私立中學的20天遊學交換夏令營,需要39800元。

如此“天價”,真的有人埋單嗎?

為了孩子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的家長不在少數,目的都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既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習,就要努力創造各種機會,讓自家孩子得到同等的教育資源。

記者採訪瞭解到,學生和家長選擇報補習班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大多在城內重點學校,而大多數農村教育資源貧乏,一些學生希望從校外獲得補充。

二是考試製度的不完善。為了適應一些中學入學考試“超綱”要求,學生不得不參加校外補習班。

學校授課的速度往往取決於班級裡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就使得一些學生需要額外輔導,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則通過校外補習進一步提高成績。甚至有學生需要通過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知識,以在考試中佔得先機。

三是提升素質的需求。素質教育時期,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很多家庭希望通過課外輔導班來提高孩子素質。

2018年農曆新年剛過,教育部等四部門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聚焦6類不規範行為,要求停辦或整頓有安全隱患、無證無照、有照無證的教育培訓機構,糾正培訓機構具有應試導向的學科類培訓,禁止培訓機構組織競賽並與招生入學掛鉤等。

但是暑假補課市場的“繁榮”,與現實需求量大有關,政府在減負,家庭卻在增負。此種情況下,一些輔導機構的價格飆升,但只重宣傳,教學質量存在“泡沫”。

針對這種現象,河南大學教師馬翠軒認為,輔導班興起:一是跟現行的“分數決定命運”現狀有關,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中高考更成為家長心中痛點;

二是跟教學機制有關,寒暑假長達三四個月,家長要工作難以照顧孩子。“其存在有一定合理性,但政府應加強監管其辦學質量和收費標準”。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半同学出国游学,我家孩子也得去

這個時代,已不是電影《中國合夥人》所表現的那樣,第一代留學生帶著不標準的外語口音,經歷複雜的申請,經歷與外國簽證官周旋,然後跌跌撞撞地走出國門的時代了。青少年出國旅行,比他們的父輩在各方面的表現麻利得多。

中小學生有條件出國留學,是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教育領域的直觀體現。無論衝著什麼目的,出國遊學無疑對孩子有著長見識、開眼界的作用。

早些年,看到外國的小孩子爬長城,大家心裡還會一番唏噓,彷彿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外國的孩子更是天之驕子。如今,中國孩子也能理直氣壯地在盧浮宮、哈佛耶魯留下美好的記憶,這無疑離不開強大國力的支撐和居民收入的提升。

出國旅行畢竟屬於中高消費,農村孩子看到遊學價目表,恐怕會瞠目結舌吧。海外遊學項目雖然屬於自由消費,卻不排除有時候家長和孩子的“被綁架”因素。

班上小朋友都出國了,不讓自家孩子出國,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家長省吃儉用讓孩子游學,未必心甘情願,也談不上什麼攀比風,而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的成長跟上同齡人的節拍罷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半同学出国游学,我家孩子也得去

也許,在諸如像“冰花男孩”那樣的留守兒童、農村孩子眼裡,以上想法頗有點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但是,教育的差異性、一部分孩子先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在組織遊學項目時,有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與提供五花八門的遊學項目相比,不參加遊學者的自信和尊嚴,無疑需要更細緻的關照。無論如何,海外遊學只是一道選做題,而遠遠還沒有成為必答題。

與“低價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遊學項目的定價往往高於普通旅遊團的正常價格。組織者大概會說,遊學項目含有教育的內容,而且牽涉到對未成年的看護,運營成本高,體驗價值大。

這固然有一分道理,但是,所有的遊學項目都物有所值了嗎?一些普通旅遊產品在暑期搖身一變,貼上“遊學”的標籤,很多家長缺乏識別能力,花了大錢卻沒讓孩子獲得應有的收穫。

遊學項目介於旅遊和教育之間,由誰來監管、怎樣監管是需要細緻研究的問題。同樣,高價遊學項目發起的主體、組織者也應當有嚴格的規範。

就我國現階段國情而言,公立學校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推廣海外遊學項目,不管有沒有從中牟利,恐怕都是不太合適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半同学出国游学,我家孩子也得去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這是目前關於中小學生開展遊學的重要官方文件之一。

文件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出了四個原則,分別是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有關機構在組織中小學生遊學時,不妨跟這四個原則好好對照一下,找找產品設計還有什麼欠缺之處。

前段時間,在河南鄭州民辦初中“小升初”考試中,出現“博物院套餐”試題,引發媒體關注。一些家長抱怨沒時間、沒條件帶孩子去博物館。

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尚且引發如此爭議,海外遊學項目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爭議,恐怕一點也不會少。

不管怎樣,學校教育在評價學生素質表現時,應盡最大程度減少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讓每一個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