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該不該使用手機?這些建議老師和家長最好看看!

01

我規定孩子不能擅裝社交軟件

為方便聯繫,我家孩子小學階段一直使用一部老年機,功能僅限於打電話、發短信,有幾個特別簡單的小遊戲。

上了中學以後,更換智能手機的同時,我們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微信不能裝(是在家裡的PAD上裝的,使用要通過家長同意);手機使用的套餐本身沒有流量,只能用WIFI;手機裡面裝了QQ可以與家長聯繫。

02

我們家長用手機也要約法三章

家長在家使用手機會影響對的孩子關注,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因此,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在孩子需要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彈琴、做作業、看書等),或者家庭、單位有一些緊急的事情非要馬上處理時,才會去使用手機,否則就不去觸碰手機,讓孩子覺得手機只是個通訊工具。

孩子耳濡目染,在家裡幾乎不使用手機,只是用於在特殊情況下與家長、同學進行溝通,她已經養成了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因此,要想防止孩子濫用手機,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還要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關注孩子。

學生該不該使用手機?這些建議老師和家長最好看看!

校長說

01

手機正在慢慢消磨學生逆商

手機的使用是把雙刃劍,除了在聯網後,傳播內容上難以控制,虛擬交流限制溝通能力,容易導致忽視親情、友情,意志品質變得薄弱等顯而易見的現象。

手機,讓他們在沮喪時尋找慰藉,在煩惱時分散注意力,在憂鬱時找到快感,在疲憊時舒緩身心……

其實,這些看似平和的消解模式,只是把手機當情感寄託、情緒通道。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消磨鬥志、迴避問題、消極生活。

學生該不該使用手機?這些建議老師和家長最好看看!

教師之聲

01

學生使用手機忌“堵”宜“疏”

成長中的青少年特立獨行、個性張揚,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傾訴,表達想法,獲得外部的評價和認同,而手機的使用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但因為青少年自制力較弱,手機的智能化越高,他們對手機的依賴性就越強,很多學生長期沉迷手機的使用,不能專注學習,影響身心健康,沉溺自我世界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而追求時尚和品牌,也容易在學生中間滋長攀比和虛榮風氣。

因此,學校對於學生手機的使用,要理性看待,規範使用,合理約束,適當引導,忌“堵”宜“疏”。

我們學校在學期伊始就和學生明確手機使用的規範要求,有的班級設立了手機存放的專門區域,設計精美的掛袋供學生存放手機,同時將手機管理納入班級制度。

02

手機給師生關係,帶來新課題

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使用者已經逐漸拓展到社會各個階層,中學生也不例外。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認為學生對於手機的使用有三大益處:

第一,手機的使用方便教師隨時為學生答疑,讓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更加的便捷;

第二,微信等社交軟件的使用,使師生之間有了學校以外更多層面的互相瞭解;

第三,教育類APP的出現,方便了教師家庭作業的佈置和批閱,有利於更及時和詳細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教師的辦公更加便捷、高效。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味地禁止中學生使用手機可能阻礙他們對科技的瞭解,並且引發學生的逆反,對師生關係造成不良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