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你的朋友圈,被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了嗎?

用盡全力活著這件事,從來都沒有錯。

血淋淋的真實在眼前撕裂開來,上映一天直接破3億的成績。

-1-

那個父親因為血管瘤急等著他救命錢,被迫走上“走私仿製藥”最後完成救贖和自我救贖的程勇……

那個哭訴著“我吃了三年的藥,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努力想要活下去的老奶奶……

那個被吶喊著“他才20歲,他想活著,有什麼錯?”卻倒在血泊裡的黃毛……

每一個人都想活著,想用盡全力地好好活著。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陸勇在34歲時,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他吃了兩年的抗癌藥,花費56.4萬元。

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根據他的真實事件改變,可和影片不一樣的是:仿製藥這件事,從頭至尾都不是為了盈利。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陸勇

當他了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抗癌藥價格低廉又療效相當的時候,他開始進行代購併且幫助與他有類似經歷的白血病患者。

可他也因此被捕,1002名癌症患者在聯名信上簽字為他聲援,他重獲自由。因為他從頭到尾做的是救贖,救自己,救別人。

不生一場大病的話,你永遠不會明白。活著到底有多難?

你會發現:在錢面前,可以做任何事,在命面前,可以付出所有的錢。

有人因為吃不起藥,只能眼睜睜等死;

有人為了不連累妻兒,選擇結束生命;

有人站在死亡邊緣看到一絲希望,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牢牢不放;

有人說,“這輩子最害怕的是生病,最抗拒的地方是醫院,最不想看到的人是醫生。”

不是因為膽小,而是根本就“不敢病”。

說到底,“不敢病”是我們面對病魔最卑微的姿態。

如果有一天,得了絕症,救命藥4萬一瓶,需要終生服用,那吃還是不吃?

吃,一套房會被吃掉,家人會被拖垮;

不吃,死路一條。

有些人光著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可還有些人,竭盡全力也不一定能活。但他們依然對活著這件事懷抱熱望。

身體康健,用力活著,是所有希望的源頭。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2-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朋友圈瘋傳的55歲李連杰近照: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右為李連杰

網友們紛紛感嘆韶華易逝,曾經熒幕上的英雄少年,已經被時光砥礪得垂垂老矣。

李連杰的經紀人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李連杰並非網友以訛傳訛那般“命不久矣”。不過他也證實了另一個消息:這位曾經的“功夫皇帝”,已經被甲亢折磨了十多年。

2013年,李連杰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必須吃藥控制,卻導致心臟問題,後來出席活動時,氣色不佳,已明顯駝背,顯得蒼老、憔悴,甚至沒辦法正常接戲。

如今面對媒體,李連杰留給人們這樣一段話:

“我不是霍元甲、不是黃飛鴻、不是英雄,我和大家一樣,就是真實的普通人,也面臨著沒有辦法繼續工作的困擾。

面對生活的時候,我也有高高低低、坑坑坎坎,這是面對人生的一個過程,我一點都不怕把我簡單的生活和大家分享。”

年輕時“拼命三郎”,用力過猛,讓李連杰脊椎嚴重受損,還領過“國家三級殘疾證”。如今走到人生下半場,因為病痛,不得不“隱退”。

人生到最後,其實拼的都是健康。

-3-

復旦大學的青年教師于娟曾經在網上發表過一部非常著名的《生命日記》,其中她詳細敘述了自己身患癌症前的一段生命軌跡:

“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

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這就是她三十歲之前的生活,同樣這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日常。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望著不到兩歲的兒子、以及一臉絕望的丈夫和母親無能為力時,才恍然大悟:曾經所有的“拼命”,到最後都成了鏡花水月。

健康,是一種責任。

尤其是人到中年,一個人失去了健康,不僅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還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

可惜,到現在很多人還是一邊看著于娟寫在網上的“故事”,一邊日復一日地走在於娟曾經栽過跟頭的道路上。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2011年4月19日于娟因為乳腺癌辭世,這是她離開前,留給這個世界最真誠的祝願。錢是個好東西,但是前提條件是你得“用得起”。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愛而不得,而是明明擁有愛的權利,卻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4-

從現在開始,從讀這篇文章開始,為了你的健康,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一,堅持鍛鍊。

俗話說“動則不衰,樂則長壽”。堅持並且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預防疾病,還能夠改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第二,健康飲食。

“藥補不如食補”,中國營養學會為中國人制定了八條膳食指南:“食物要多樣、飢飽要適當、油脂要適量、粗細要搭配、食鹽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飲酒要節制、三餐要合理。”

第三,保證睡眠質量。

莎士比亞說過:“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的看護。”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好的睡眠對恢復體力、增強智慧、保證健康十分重要,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第四,勞逸結合。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燃燒人生並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強壯的身體也有疲勞的時候,勞逸結合是一種生存的策略。身體是生存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第五,定期體檢。

“諱疾忌醫”是很多人的通病,但是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沒有任何具體症狀的,如果不能提早發現,很可能會釀成“大禍”。

定期體檢可以讓人在早期就能排查出身體的隱患,從而早做治療,否則“亡羊補牢”,悔之晚矣。

什麼東西丟了都有可能找回來,但是有一件東西丟了永遠找不回來,那就是命。拿健康做一場人生的豪賭,你註定是一個輸家。

人生越走越長,你會發現你的身體不只屬於你自己: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人生的美滿,都需要用精力去創造。

人到最後,拼的就是精力。

《我不是藥神》: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健康!

聲 明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洞見、儒思HR人力資源網,高中生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