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邢臺內丘縣西張村李家街有一種民間藝術叫“跳世平”,不久前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種民間藝術主要在過年的時候演出,表示對美滿生活的寄託,祈求五穀豐登,追求愛情幸福。它不僅展示了一種年俗,而且是一道非常樸實的春節文化大餐。

《兩頭忙》竟然是民歌《茉莉花》的原版

跳世平形成於明代,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它是效仿明代皇家祭祀而形成的,由多折小劇目組成,比如《鋸缸》、《十二月》、《上廟》、《哭五更》、《小汗巾》、《山坡楊》、《瞧病》、《兩頭忙》等。

其中的一折《兩頭忙》,竟然是著名民歌《茉莉花》的原版,堪稱研究《茉莉花》的活化石。它由內丘李姓族人一代一代口頭傳承,一直傳唱至今,是最原始的《茉莉花》了。它與清乾隆年間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記載的唱詞基本一致,都是說的《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屬於表述愛情的民歌。

《綴白裘》第六集卷一《花鼓》一折,開頭是鳳陽花鼓,“說鳳陽,道鳳陽……”然後是《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第一段開頭是“好一朵鮮花,好一朵鮮花”,也就是後來所形成的《鮮花調》。第二段的開頭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即所形成現在的《茉莉花》唱詞。最後是道白話,逗趣之類,諸如“唱完了?完了。怎麼樣?完了要錢嚇。要錢?叫你老婆進來拿……”等。而內丘張村李家街跳世平的《兩頭忙》中卻沒有“說鳳陽、道鳳陽……”這段,而且只有11段唱詞。細細對照就會發現,第二段開頭唱的不是“好一朵茉莉花”,而是“好一朵刺梅花”,大抵是北方沒有“茉莉花”的緣故。再就是去掉了“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心肝的引我上了煤山……”一段。尤其最後的收場白非常值得研究,一改其他劇目那種詼諧逗趣的形式,變得非常沉重:“報!報其何事?吳南蠻子殺過仗來了。好你個吳蠻子,叫你吳蠻子,國家未曾惹你,殺進國家老窩來了,孩子們,上住柵柵,咕嚕吐嚕一齊回客。”從這裡可以看出很濃郁的現實背景來。

《綴白裘》是清朝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間(公元1764~1774年)由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木刻本劇集,沒有曲譜,僅是當時民歌流傳的記載。現在的《茉莉花》就是在此“基礎”歌詞上演變而來的,並且是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民歌。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拉郎配,說是《茉莉花》發源地。孰不知。跳世平傳承演唱了近五百年,卻鮮為人知。《兩頭忙》就是《茉莉花》的原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亟待加以宣傳,挖掘和保護啊。

跳世平歷史悠久

跳世平有近五百年的流傳歷史,它是效仿明代皇家祭祀而形成的。表演時先祭拜祖宗,然後載歌載舞。用小云鑼控制節拍。旦角雙腿綁上木製小腳,用踩高蹺展示小腳女人的三寸金蓮。唱詞多為寄託美滿生活,祈求五穀豐登,追求愛情幸福。跳世平這種民間藝術不論生、旦、淨、末、醜都是由男性來扮演,起因是古代婦女地位低下,不得進家廟,所以才出現男扮女裝。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郊社之祭時不用女樂,選道童充樂舞生,並親自擊磬助樂。跳世平傳說是安徽鳳陽的一個叫花子傳授,朱元璋乃安徽鳳陽人,被稱“叫花子”出身,這從側面印證了它出自明廷。另有清晰的家譜、家廟大殿石柱銘刻和宗祠鑲石等來佐證。李氏三世孫李真曾救過明成祖朱棣的命,他做了皇帝后,對李氏宗族大加封賞。四世孫李伴哥曾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伴童,所以叫伴哥。朱瞻基賜其銀回鄉興建家廟。在祭祀祖宗時也效仿皇家配以舞樂,而形成了跳世平。李氏感念明朝,所以在《兩頭忙》中沒有“說鳳陽、道鳳陽……”一段。又因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便將“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心肝的引我上了煤山……”一段去掉了。而且對吳三桂卻是痛恨有加,便將末尾的道白換成了“報……吳南蠻子殺仗過來了……”這些演變其實是在清康熙年間形成的。據李姓人傳說,當年李自成的軍隊路過張村,李氏宗族非常排斥,皆因同姓之故,足見李氏對明朝的留戀。

跳世平演出時先祭拜祖宗,然後載歌載舞——主要以扭、跳等舞蹈動作來表現,然後到一個寬闊的地方拉開架勢,一個劇目一個劇目地進行說唱,用小云鑼控制節拍。旦角雙腿綁上木製小腳,用踩高蹺展示小腳女人的三寸金蓮。表演中間換場的時候還有“打攪”,也就是一個人用詼諧的順口溜或快板的形式來說道,像“奴家生來一枝花,本是不愁一大家,未入青春十六歲,怎肯二九一十八呀”;“牆上一棵草,颳風四面倒,新媳婦不出門,必定金蓮小吆”等。這些道白聽起來粗俗逗樂,而實際卻寓意深刻,表現人們嚮往衝破封建禮制束縛,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內丘張村李家跳世平是一種典型的民俗孝悌文化傳承,尤其體現了孝悌文化的精髓,演員演出前必須先在祖宗案前,焚香跪拜,實際是一種傳統的祭祀形式的一部分。上至皇室,下至臣民,敬仰先祖傳承不息。它是效仿皇家敬祖而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是一種年俗。內丘張村李家跳世平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從形式上說,載歌載舞,邊舞邊唱,表演動作優美大方,腔調悠揚婉轉動聽,簡單易學。從內容上來說,句式有長有短,根據節奏有時加入具有地方特點的方言或道白,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韻味。儘管表演者均為男性,戲文卻多是歌唱婦女或追求愛情、或嚮往自由、或空房思夫等內容,因而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特徵。內丘張村李家跳世平靈活多樣,娛樂性強,突出了民間特點。它不受人數、年齡限制,但受著性別的約束,婦女不得參加。不論生、旦、淨、末、醜都是由男性來扮演,男扮女裝是最主要的藝術特徵。因為原本是為了敬祖,在家廟中表演。婦女地位低下,不準進家廟拜祭,所以表演者由男性扮作女性方可進廟表演。後來,演變為在外面演出。一般以8至10人搭班子,根據唱詞、情節和角色可以增減變通。為了更形象化,旦角需要在雙腿綁上木製的小腳,在裙裾下展示三寸金蓮,如此增加了表演難度,卻提高了藝術效果。從人數上可多可少,年齡可大可小,可以邊走邊舞,也可以扎場表演,內容有傳統劇目,也有隨著時代變遷添加的新內容,因此而日臻完美。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縣西張村“跳世平”

內丘張村李家跳世平一直由李姓族人一代一代口傳身授來傳承,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早已習慣從電視、電腦上去攫取精神食糧,從扭秧歌、跳現代舞去尋找生活樂趣了,再沒有人去看這些土裡土氣的鄉藝表演了。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出去打工掙錢,對這種民間藝術的傳承認識不足,所以,出現了傳承斷代的現象。作為珍貴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亟待加以傳承和保護,才不至於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