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熱不退,居然是膿腫「鑽」進了肝臟里

低热不退,居然是脓肿“钻”进了肝脏里

低热不退,居然是脓肿“钻”进了肝脏里

肝膿腫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主要分為細菌性肝膿腫和阿米巴性肝膿腫。我國以細菌性肝膿腫為多,近十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多見於男性、高齡(大於50 歲),以及患有糖尿病、肝膽腫瘤、膽管結石等基礎疾病者。

主要致病菌:肺炎克雷白桿菌、大腸埃希菌

引起肝膿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寄生蟲(尤其是阿米巴蟲)和真菌。既往較常見的致病菌是大腸埃希菌。近年來,肺炎克雷白桿菌已成為主要致病菌,其次是大腸埃希菌和厭氧菌等。

感染途徑:經膽道感染最常見

微生物感染途徑多為經膽道或門靜脈、肝動脈感染, 以及腹腔內和胸腔內感染的直接蔓延等。在我國,經膽道感染最常見,患者往往伴有膽管結石、膽道腫瘤等膽道相關疾病。

此外,伴有糖尿病、腹腔內感染(如闌尾炎、結腸憩室炎、克羅恩病等)、腹腔手術史(如肝移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介入治療史(如肝射頻消融術、經肝動脈栓塞化療等)的患者也可能發生肝膿腫。

主要症狀:發熱、肝區疼痛、乏力等

肝膿腫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肝區疼痛、乏力等,有時伴有納差、腹脹等消化不良的症狀,缺乏特異性。有些患者僅有持續發熱而無其他表現,易被誤診為感冒等。

肝膿腫的診斷主要依靠血生化檢查(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C 反應蛋白升高), 以及腹部B超和CT 檢查發現肝內膿腫佔位病灶。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經皮肝膿腫穿刺)、手術治療和基礎疾病控制。

預後:取決於多種因素

肝膿腫的預後取決於多種因素,治療及時、徹底是關鍵,年齡大、全身情況差、營養不良、抵抗力差的患者預後較差。治療後,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 術後應臥床休息,傷口定期換藥,避免感染;

● 保持飲食清淡、營養均衡,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及維生素攝入,增強抵抗力;

● 避免勞累、受涼,預防感染;

● 定期隨訪,注意體溫變化,如有發熱、腹痛等情況應及時就診;

● 積極治療膽石症、膽道腫瘤、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預防肝膿腫復發。

低热不退,居然是脓肿“钻”进了肝脏里

“愛肝聯盟”是什麼?

“愛肝聯盟”是國內五百餘位肝病相關學科專家,聯合《大眾醫學》雜誌、《實用肝臟病雜誌》共同發起的肝病患者關愛平臺。

本項目入選2018年度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項目,由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8dz2307300)

快速關注:點擊題目下方藍字“愛肝聯盟”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愛肝聯盟”微信公眾號

低热不退,居然是脓肿“钻”进了肝脏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