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珠三角不能像長三角一樣帶動周圍省份一起發展,你覺得是怎麼回事?

用戶1108510836862


珠三角不像長三角那樣帶動周邊省份一起發展,這是客觀事實,有這種說法不足為奇。形成這種情況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區域地理因素

珠三角只是廣東一省內的區域,其發展規劃、經濟政策等都主要是針對區域內城市進行的,並沒有周邊省份啥事,與周邊省份的經濟聯繫自然不是很大,即使有聯繫,那也是區域內城市與區域外城市之間一些微不足道的經濟往來。讓一個省內的經濟區域去帶動周邊省份的發展,期望有點高了。而長三角,本身就包含一市兩省(上海、江蘇及浙江),區域內三省(市)與周邊省份的經濟聯繫是省際間的聯繫,無論是廣度和深度都要大得多,因而帶動周邊省份的發展效果較為明顯。

二,戰略地位因素

在珠三角"擴容"升格為國家戰略的粵港粵大灣區之前,其僅是廣東省內經濟發達的一個區域,其職能也多限於服務廣東域內。而長三角,一誕生便被國家定位為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除了作為我國第一大經濟區,其龐大的經濟規模及一系列活動本身就會帶來"外溢"效應,發展會輻射到周邊省份;另外,其承載的是國家使命,不僅自身要發展,還要承擔起帶動周邊省份發展的重任,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

三,經濟結構因素

國家的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是從珠江口開始的,大量外資進入使珠三角的經濟結構中,外向型經濟的比重十分大,對外依存度高,自然地影響了對內經濟聯繫。不要說帶動周邊省份發展,就連廣東省內的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也未見多少拉動。

四,發展水平因素

發展是有個過程的,也許,珠三角的職能、市場、經濟水平等還沒有發展到有多大輻射能力的程度,不過,隨著珠三角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粵港澳一體化發展的推進過程中必然會帶動周邊省份的發展。




影子伴你


粵港澳,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相互競爭,各自為戰,搶奪本就有限的自然、人力資源,重複浪廢建設嚴重,發展極不平衡,廣深壟斷,吸血嚴重,佛山、東莞增速已倒數,並且成功的形成了環珠三角貧困帶。

長三角也好不到哪裡,江浙滬排斥皖,江蘇、浙江互相排斥,上海自許城裡人,一個也瞧不上,省內,南京不帶江蘇反而帶安徽,稱號徽京,蘇錫常排斥南京,蘇南蘇北互相排斥,杭州吸血浙江,人稱杭母,杭州寧波互爭。

個人觀點:

1.作好區域間的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2.加強區域間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協作。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說上海正與江蘇、浙江,(未來還會與安徽)建立人才交流機制,並舉辦長三角人才招聘會,這挺好的。

3.加強交通建設,這樣彼此才能聯繫起來。

現在長三角一直在努力這麼做,搞好城際高鐵,這樣才能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

4.完善城市等級分工。

比如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以及全國經濟中心,主要負責經濟、貿易、金融、航運、對外交往; 像杭州擁有許多獨角獸和阿里這樣的企業,可以加強創新以及金融,而蘇錫常,可以利用本地良好的工業基礎,作大作強高端製造業; 而例如揚州這樣在各方面都不是太突出的,可以利用好深厚的歷史文化,發展旅遊業……



潮過廣陵半江愁



珠三角為何不能像長三角一樣帶動周邊省份一起發展呢?這問題問得有點幼稚可笑!珠三角別說帶動周邊的的省份,連本省的粵東西北都帶動不起(確確地說珠三角經濟合作並未能向內輻射,其原因就是珠三角外向型企業多)。
那麼為何是如此的呢?其原因不外有三:一、地理位置決定其發展的方向。眾所周知,廣東與周邊省份都地處丘陵地帶,山多地少阻礙了經濟的聯繫。那麼珠三角卻是一塊很好的地方,地處珠江的出海口(是廣東及華南地區一處風水寶地。那麼看看歷史與地理,就不難發現廣州為何千年不衰了)。



二、由於港澳臺經濟發展較早,早期廣東的經濟是圍繞港澳臺而展開的,經濟發展的前三十年是引入外資做對外貿易的。那麼對內陸的依賴性不強,省與省整合資源的合作也不多。再加上週邊地區及省份相對珠三角較為落後,互補性的合作並不多(合作更多意義在於扶貧與幫困,想想連本省非珠地區都決定不好,幫省外發展經濟簡直可笑了。也由此可見,廣東離經濟強省任重而道遠)。那麼深莞承接與香港經濟的聯繫,而廣佛卻吸收了全省的優質資源。因此,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非珠地區成了廣深經濟圈吸虹的對象,也成就了廣深兩座一線。

三、政策導向與資本的傾向性打造珠三角經濟高地(例如一個廣州,它幾乎壟斷了華南地區的教育醫療資源以及政治文化軍事。而長三角這麼霸道的城市還沒有!哪怕是上海,這一方面也無法跟廣州比)。由於廣深及廣深周邊的佛莞已發展起來,加上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貫通,未來將加快珠江西岸的建設,那麼珠海、中山等城市成了廣東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個大珠三角城市群的藍圖便呈現在人們眼前。


因此,廣東今後的發展重中之重仍在珠三角,打造一處集人才、科技、資本、交通、教育、文化、醫療等的世界級的灣區。那麼它的經濟是集中了再集中而非擴散的(從星空圖可觀出大概)。這樣別說周邊省份,環珠三角的非珠地區也得不到輻射。再說,人是往高處走的動物,非珠地區混得好的人及企業也往珠三角奔。那麼珠三角的壟斷性就更強了,也更耀眼。確確地說,長三角只有一個龍頭(以上海為龍頭,但周邊其他城市並不弱,如蘇杭、南京、寧波、南通、無錫等。涉及到三省一市的經濟合作,那麼長三角的區域合作性更強),而珠三角是一個整體的,它包括了金融中心香港,科技中心深圳,貿易中心廣州,及世界工廠東莞,製造業基地佛山等(該地區的產值包括港澳比廣東省的總產值還高,單廣深佛莞+港澳便幾乎是整個江蘇的經濟)。


嚁月


珠三角莫說帶動周邊省共同發展,恐怕連廣東省內一部分地區也帶動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暫且用長三角作對照係數說明一些問題。

一個地區的發展,想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

首先,區域型經濟協作區要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頭,這個頭有獨特性,有強大實力,同時具備歷史的文化的權威性。從這個角度來說,長三角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頭,長三角沒有其他城市同上海平分秋色。而珠三角出現至少三個頭:香港,深圳,廣州,這三個頭平分秋色,具有趨同性,各不相讓,因而處於競爭性。人們知道一頭辦事果斷,方向明晰。三個頭的鳥方向混亂,很難步調一致。

其次,在區域型經濟協作區要有互補互惠特色,不能互相扯皮。長三角各省市經濟形態各具特色,上海是世界級金融城市,浙江互聯網經濟與民營經濟獨具特色,江蘇外資與國營企業是為強項,上海金融能量不僅能籠罩支配長三角,而且甚至輻射力達到長江中游的武漢。而珠三角香港雖然是老牌世界金融城市,但可惜它是特別行政區,與廣深契合有天然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鴻溝,因此香港金融能量儘管可輻射到東南亞各國,但對珠三角周邊各省輻射力甚微,甚至對深圳廣州在金融上也很少支配力。

第三,區域型經濟協作區內各省市經濟總量要基本相當,才能互相玩得轉,不然各省經濟總量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太大,天淵之別,別說超一流省不想帶超落後省玩,就是超先進省想帶超落後省玩,也玩不起來,因為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創新思維,共同的發展目標,還怎麼玩?思維不同步調不一致,七個和尚八洋腔,總不是一個調。長三角江蘇浙江上海觀念眼光經濟總量人均純收入相差不多,即使安徽省稍落後一些,但別忘了江浙皖大部分地區原是江南省,是一家人。而珠三角周邊省就差遠,廣東經濟總量全國第一,一騎絕塵而去,還怎麼帶動周邊各省?

最後,長三角是多省合作型,珠三角實質是一省獨立型,珠三角在廣東省內,吸吮周邊營養,連廣東省內各地區也不能帶動,全國最富的在廣東,全國最窮的也在廣東,試想連廣東自己也帶不動省內落後地區,更遑論帶動周邊省份?而長三角各省內經濟基本平衡,即使被人誤解為落後的蘇北各市,都是全國百強市,放在其他省內都屬一二三名水平,蘇北很多地級市可比一些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更高。所以不僅是帶動問題,而是後進地區是否有實力有能量合作共贏跟上也是個大問題。


東楚龍野虎


最新2018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出來,前12位的城市中,8個來自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只有廣深入榜,排名第六和第八。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溫州差不多。把珠三角最強的廣深放到長三角,在民富上只能排末尾。珠三角的GDP都是低質量的工廠為主,肯定無法輻射周邊。而且珠三角沒有像長三角上海那樣的絕對核心城市。廣深自己都在那內鬥。因此珠三角只能發展那麼一小塊地方,無法像長三角那樣向外輻射擴張。


吹天吹地


雖然我來自長三角 但是這個問題我站珠三角這邊 長三角說的好聽點叫帶動周圍發展 說的難聽點就是不斷的劃地擴軍 這樣的帶動發展只要政策支持誰不會? 珠三角也可以把整個廣東加上週邊省份都劃入珠三角 搞一個大珠三角概念 可是有意義嗎 長三角真正的核心地帶就是上海加蘇南浙北 其他地方都是硬湊進去的


李頂俊


珠三角方園兩百公里整體全面發展,各城市建築物連成一片,方園兩百公里沒有農村,現代化廠房此起彼伏,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部分城市間地鐵相通,構成全球最大現在化城市群,這樣狀況不僅在國內,在全世界也少見,長三角沒有珠三角那樣緊密的城市群,長三角是靠四省市湊合上來的,各省各顧各發展,從來沒有規劃集中發展成經濟帶,只是人為劃分硬湊合成經濟帶與珠三角比較而已,長三角內部發展各自都參差不齊,除上海周邊外,其它城市間相隔很遠,各自發展,相互影響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