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是怎麼回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語出《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這件事發生在東晉時期。

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期的一個大家族,由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的王敦和他的弟弟時任司空的王導主持。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遂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晉元帝對王敦的行徑很是惱火,就派他的親信劉隗、刁協二人去節制王敦。王敦大為光火,就領軍叛亂,自武漢直撲南京。

王敦的叛亂,使王導及家族受到牽連。王導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尚書周顗(字伯仁)正好進宮,他和王導是好朋友,王導便懇請周顗能在晉元帝面前替他說些好話。他附在周顗耳邊小聲地央求他::"伯仁,我全家老少這一百多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 然而周顗聽後沒有任何的表情,也沒有說任何的話,昂首走進宮去了。

周顗見到晉元帝,進諫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是朝中頂樑柱,建議皇上不能因為他哥哥的行為而忽視了王導在朝中的作用。晉元帝聽後覺得周顗說的很有道理,就採納了他的意見。君臣議罷,晉元帝留周顗在宮裡喝酒。周顗是個酒鬼,在宮裡一直到喝醉了才出來。這時候王導一家人仍然在宮門口跪等著,王導起身問周顗皇上的意思,周顗卻沒有搭理他,一撥拉他的手就走了,並且一邊走還一邊嘀咕說:"今年一定要殺死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王導不明白周顗的做法,他看周顗這樣,很害怕他在皇上面前再加言自己的壞話,他有點絕望了,也有點恨周顗。

周顗回到家以後,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替王導他們求情。奏摺詞語懇切,歷數王導所做的貢獻,懇請晉元帝放過他們一家。這一切王導都不知道。

王敦很快就打到了南京,晉元帝無奈之下對王敦封官許願。王敦總攬朝政之後,開始對那些反對他的人秋後算賬,在討論到周顗時,由於周顗是大才子,影響很大,王敦就徵求王導的意見說:"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你有什麼想法?" 王導聽後沒有回答。王敦又他說:"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 王導還是沒有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吧。" 王導還是一聲不吭。王敦就下令把周顗殺掉了。

王導此後成為文武百官之首,他每天都神氣活現地在朝中轉一圈。有一天,他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發現了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王導仔細一看,才明白周顗並不是無情,而是一直在維護著他,只是沒有在他面前表示出來罷了。想到由於自己的誤解,讓周顗死在自己哥哥的手裡,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痛哭流涕地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