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沒有「暴發戶」 抓住機遇者才能成就財富

迪拜没有“暴发户” 抓住机遇者才能成就财富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丟在迪拜撿垃圾。

關於迪拜,網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街頭隨處可見丟棄的豪車,隨便“撿”一輛都值千八百萬元;辦個商務簽證或旅遊簽證去迪拜“乞討”,每天可獲得上萬元的收入。

迪拜,這個似乎空氣中都能嗅到“金錢”味道的國度,是阿聯酋的7個酋長國之一。這裡集中了阿聯酋70%左右的非石油貿易,旅遊、零售、房地產、科技等各個行業發展迅猛。以至於迪拜不僅成為了很多中國人的“炫富”新去處,也成為了中國商人爭相搶灘的“新大陸”。

迪拜有30萬華人,僅在迪拜工商局登記在冊的中國企業,就達到了3000家,其中60%為中小企業。錢和機遇,在迪拜的中國商人中如何流轉?

01

一半是沙,一半是金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期間,迪拜溫州超市門前,不時能聽到陣陣歡呼叫好的聲音。大屏幕播放世界盃賽事,小板凳上早已坐滿了顧客,來得晚的就只能站著圍觀。

溫州超市是迪拜華人心中的“地標”,這裡不僅提供著品種繁多、價格實惠的生鮮和生活用品,還是當地華人聚會的好地方。

在迪拜,溫州超市董事長孫建省是一個“名人”,這裡的華人十有八九都認識“孫老闆”。但真正讓孫建省在迪拜聲名大噪的是,他在沙漠中建起了一座現代化農場,並且種出了各式各樣的蔬菜。

12年前,溫州商人孫建省來到迪拜闖蕩,把超市開在了華商聚集的“中國商品市場”——龍城。但讓孫建省鬱悶的是,迪拜“地少雨稀”,農業發展滯緩,蔬菜水果主要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而且還不夠新鮮。

如何讓迪拜華人吃到新鮮健康、有家鄉味的蔬菜,這讓孫建省感到發愁。要不就在迪拜找一片沙漠種菜試試?

如此瘋狂的想法,在別人眼中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孫建省認為,當時的迪拜政府大力扶持發展非石油產業,如果能夠自建農場生產蔬菜,不僅解決了蔬菜供應問題,也為迪拜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定能夠贏得政府支持。

說做就做。2007年,孫建省承包了距離迪拜城區50千米的納茲瓦沙漠中大約70畝的沙地。站在漫天黃沙裡,他的朋友還是認為他在“開玩笑”。沒有土,沒有水還有這麼大的風沙,怎麼種菜?

萬丈高樓平地起,百畝農田自己造。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種植蔬菜的土壤問題。孫建省利用當地的駱駝糞便、牛糞便等與沙混合並自然發酵,反覆試驗不同配比的效果,形成最適合種植蔬菜的土壤。可迪拜的淡水資源短缺,哪有水來種菜呢?孫建省研究了多種方法,認為採用以色列的滴灌技術,能夠在保證蔬菜水分供應的同時節約水。他拿著方案與迪拜政府多次溝通,終於被允許打井汲取地下水進行灌溉。

但在沙漠裡種蔬菜,畢竟是一件困難的事。什麼地方有足夠的地下水,動物糞便與沙如何配比才最適合蔬菜生長,都需要不斷試驗探索。蔬菜從播種到成熟只需要50天,建農場卻花費了他整整5年時間。

2012年,孫建省投資千萬元的農場終於成型,開始產出絲瓜、莧菜、韭菜、油麥菜等中國人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並且每天上午、下午固定時間採摘,運送到溫州超市出售。

目前,孫建省的沙漠農場總面積約130畝,配備有20個全意大利進口材料的控溫種植大棚,農場內有6口深度達100多米的地下淡水井,還有100多平方米的保鮮庫。

從自建農場到形成自有蔬菜供應鏈,孫建省從華人群體和中資企業突破,並積極開拓本地市場。現在,溫州超市不僅為迪拜華人群體、中資企業、高檔酒店供應蔬菜,也成為了阿聯酋航空餐食特約供應商。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別人看到的是荒漠,孫建省想到的卻是綠洲,中國商人從不缺乏闖蕩世界的勇氣,也不缺乏看待生意的眼光與智慧。

02

變中求存

迪拜常住人口約280萬人,但本地人口只佔15%左右,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口占到85%。地處亞、非、歐交界的迪拜,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裡呈現出一種包容並存的狀態。“只露出一雙眼睛”的阿拉伯婦女、身穿旗袍的中國遊客、休閒開放的歐美遊客以及纏著特色頭巾的印度商人在迪拜街頭共同組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迪拜没有“暴发户” 抓住机遇者才能成就财富

對於來自福建的遊永貞來說,10多年前的迪拜並沒有今天這樣的“國際範”。炎熱的天氣、破敗的老街、人氣一般的商場,滯銷的中國商品。這些是她初來乍到時對迪拜的所有印象。

上世紀90年代,在迪拜做零售,是當時大多數中國商人在迪拜致富的源頭。迪拜龍城裡,很多中國商人在那邊賣著進價6元,售價45元的香水。而這個價格對於當地人來說,依舊實惠,所以貨物往往還在運輸途中就已經被預訂。由於商品價格差異大利潤高,“迪拜生意好做”這樣的印象,吸引了一批中國商人前往淘金。

在“淘金迪拜”的熱潮下。2001年,憑藉一紙阿聯酋招商廣告,遊永貞和先生辦了3年工作簽證,用了將近12個小時的時間,飛到迪拜。可是一切並不如想象中順利,因為遊永貞所在的商場並沒有太多人氣,商品賣不出價格,而且當時的迪拜,英語也並不普及,大部分人都還是說阿拉伯語,語言成了買賣溝通的重要障礙。這一切都讓遊永貞感到非常無奈。

當時,很多中國商人感到生意難做,選擇回國發展。但是已經付出了10多萬元商品成本的遊永貞,想要再試一試。艱難前行2年後,她發現迪拜旅遊業正在興起。

從2000年開始,迪拜政府實行“天空開放”政策,允許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在迪拜過境;減少對外國人的宗教約束,表現出足夠的包容性;建造標誌性建築比如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並且舉辦迪拜購物節等活動,吸引外國遊客來迪拜旅遊。

於是遊永貞也在朋友的介紹下,做起了機場代理生意,同時註冊成立了中洲旅行社。而隨著迪拜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除了提供針對個人的旅遊出行服務,旅行社也開始承接會議培訓、團隊定製旅行等業務。2017年,旅遊業為迪拜貢獻了1500億迪拉姆(約合27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並且提供了近57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商人也在發展中看到了各種機會。

現在,對很多中國遊客來說,迪拜之行,是從中洲旅行社的接機服務開始的。

遊永貞踩中了迪拜發展變化的節奏,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新機會。而在迪拜做傳媒公司的毛一鳴眼中,這裡的變化發展更加迅猛,他認為從2009年到2018年,迪拜的華商經歷了3波浪潮:一開始他們處於貿易為核心的時代;而隨著中國人赴迪拜旅遊人數井噴,此時旅遊業取代貿易成為新的風口,經營的如潮水般湧現;最近幾年,迪拜經濟復甦,房地產回暖,嗅到商機的華人又紛紛成立了許多房地產中介公司。

“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宴賓客”。迪拜的極速發展,以及越來越多中國商人的離開與擁入,也讓毛一鳴看到了機會。他想要建立一個平臺,讓迪拜的華商通過平臺建立聯繫,也為迪拜的創業者,帶去最新的時政與行業消息。“迪拜人”傳媒平臺,應運而生,並且通過承接廣告服務來實現平臺盈利。

迪拜在變,中國商人也身處在變化的浪潮中,起伏之間,他們不斷試圖抓住最佳機會,適應潮水變化的方向。

03

顧客是上帝

一個國內商家,想要把自己的產品賣到迪拜,一共需要幾步?

陳清寶認為只需一步,那就是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註冊商家。2015年以前,迪拜龍城,是中東地區中國商品的貿易樞紐,年貿易額可以達到數百億美元。可2015年之後,迪拜周邊的沙特和巴林等國家陸續建立中國城,客戶分流,一些大客戶甚至可以直接去中國進貨,那些“貨在路上,錢已到手”的日子逐漸過去。

陳清寶就是從龍城裡“走出來”的商人,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與營商成本,還有客戶的流失,讓他開始思考在迪拜做電商生意的可能性。

迪拜擁有較高的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普及率,且人均消費能力普遍較高,電商發展環境較好。所以在2005年迪拜當地互聯網創業公司就成立了大型電商平臺Souq,之後被亞馬遜收購,成為了中東最具影響力的電商平臺之一。

但是陳清寶發現,中國商家想要入駐迪拜的電商平臺,一是語言不通,常常無法完成平臺開戶,即使開戶完成也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售後;二是物流配送時間過長。迪拜買家在下單5天后沒有收到貨,就會選擇立即退貨。

恰恰中國電商在供應鏈管控、品牌授權、代運營、附加服務等方面,已經有了十分成熟且成功的商業模式。於是陳清寶想要將中國模式“迪拜化”。

陳清寶利用自己在迪拜多年積累的資源,短短几年內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展鴻。他還成立本地團隊,為想要入駐在迪拜電商平臺上的各國賣家,提供平臺開戶以及售後服務;與阿聯酋FBS專線、中東電商物流等國際電商物流合作,保證物品的跨境中轉;在迪拜自建倉庫,讓中國商家能夠在迪拜擁有自己的倉庫,實現物流配送的及時快速。

嚴格的供應鏈管控、完整的平臺代運營,讓陳清寶擁有了來自中國、埃及和印度的200多位客戶。以電商服務切入迪拜電商市場,中國商人以敏銳的眼光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

不只是陳清寶這樣的電商,做實體商超的孫建省也意識到電商服務的附加價值,於是他把國內盛行的O2O模式搬到了迪拜。

溫州超市推出了半小時宅急送服務,在迪拜國際城的住戶,能夠擁有送菜到家的體驗。並且溫州超市現在也已經配有PC端、微信端、App客戶端等3個入口,註冊用戶總數已達上萬人,交易頻次每月已達5000單,配備20多輛物流車輛,有了全天24小時配送到家服務,服務範圍逐漸開始覆蓋阿聯酋其他地區。

在迪拜的創業者通常認為“本地高昂的經營成本”和“阿拉伯普遍低下的辦事效率”是創業過程中的最大障礙,而中國商人正在通過一種“中國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來迪拜旅遊的中國人,依舊會感嘆迪拜黃金街、棕櫚島以及帆船酒店的大氣與奢華。可在迪拜的中國商人卻知道,這裡沒有彎腰就能撿到的黃金,有的只是發展變化以及背後需要“洞察”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