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破網絡流言,權威媒體是那「定海神針」

點 擊 上 方 △ 藍 字 可 關 注 我 們

前段時間,寧波一起撿到手機索要報酬的糾紛,在網上火了。一位大媽因為索要2000元酬金不成,當著失主的面把手機摔碎了。

視頻傳到網上後,網民們炸開了鍋,從指責撿手機的大媽到質疑當地公安“黑幕”,網上各種聲音不絕於耳。事隔一週後,寧波公安發佈通告,人民日報的微博隨後發表微評進行關注。

一起簡單的民事糾紛,是如何演變成為一起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的?

這一事件的始末,讓我們看到了在網絡流言的驚濤駭浪中,權威媒體“定海神針”的不可或缺。

一起丟手機撿手機的糾紛

為何引起人民日報的評論關注

事情其實很簡單——6月19日,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姑娘在寧波不慎丟了一隻蘋果手機,打通電話後,姑娘表示願意酬謝對方500元。

但撿到手機的那位大媽卻堅持要2000元才肯歸還,見面後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姑娘無奈報警,大媽見狀乾脆將手機摔碎了。

击破网络流言,权威媒体是那“定海神针”

(事件相關漫畫)

雙方交涉及大媽摔手機的現場視頻,被姑娘和同學發到網上後,引起了軒然大波。

網上首先出現了各種謾罵質疑聲,網友們紛紛指責大媽的行為並不斷“上綱上線”,有人通過這件事聯想到寧波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認為大媽“丟了寧波人的臉”;有人把它歸結為“大媽群體”的問題,甚至聲稱“壞人變老”。

由於當事人報警後,當地海曙警方介入調查,卻遲遲沒有公佈調查結果,這又引起了網民的另一種猜測,他們懷疑警方不發佈結果的原因是背後有貓膩有黑幕。

一起丟手機撿手機的糾紛,就這樣在網上發酵,各種聲音紛繁雜亂,警方也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6月26日,寧波警方發佈通告。通告中表示:“6.19摔壞手機事件當事雙方已達成和解及諒解。基於人道主義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慎重考量,市公安局同意海曙公安分局對當事方及該事件細節不作公開披露的決定。”

並表示,“對基層公安派出所及其民警為此擔當巨大壓力,盡職工作、秉公執法,市公安局予以充分肯定,並由執法維權部門及時派員慰問。”

击破网络流言,权威媒体是那“定海神针”

(寧波市公安局通報)

寧波警方這則欲語還休的通告引發了不瞭解真相的網民們新一輪的質疑和不解。6月28日,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發表“人民微評”評論這起事件——“錯失了一次重要普法機會”。

評論中提到,“當事雙方達成和解但避談細節,或是背後有所考量,卻也留給圍觀民眾一些疑問。拾金而昧,索要高額酬謝,寧肯摔壞也不交還失主,不止牽扯道德,更涉及法律。執法部門在調解的同時,也許能借此事件上一堂普法課:拾金不昧是美德,眛而毀壞或違法。”

一件本來事實很清楚的民事糾紛,因為公眾質疑逐漸演變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因為權威部門一則語焉不詳的通告引起更多的非議和熱議。

遺憾的是,對於整個事件的報道,當地媒體除了事件發生時的報道,後續集體失聲了,這反而加劇了公眾進一步的猜測和疑問。

權威媒體和權威部門

缺席失聲在哪裡

回顧這個事件,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對於網絡上的熱點,權威媒體及時進行引導,至關重要。

對於社會關切的事件,媒體集體失聲,或僅僅通過政務平臺發佈,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反之,如果媒體第一時間根據網絡輿情的發酵,迅速跟進關注報道,讓公眾知道真相、瞭解相關常識,網絡流言也許會自動消退。

正如人民日報的官博所言,這其實是一次很好的普法機會,普法的同時也是消除公眾對警方誤解的好時機。

击破网络流言,权威媒体是那“定海神针”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就此發表評論)

從法理上說,撿到失物拒不歸還,如果失物價值超過一定數額(注:這個數額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各地有差異,故文中沒有明確點出),就涉嫌非法侵佔罪,撿到的人可能構成刑事犯罪,但這屬於自訴案件,需要失主自行向法院起訴,公安機關不能介入。

如果價值少於相應數額,屬於民法上的不當得利,當事人同樣可以去法院起訴,通過民事訴訟要求返還。而大媽最後的摔手機行為,則屬於損毀他人財物,公安機關可以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理。

換句話說,對於摔手機之前大媽拒不交還的情況,儘管失主報了警,也只能由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公安機關是不能介入的;大媽當場摔碎了手機,公安機關則是可以依據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處理的。

事實上,海曙公安隨後也據此對雙方進行了調解。因此,從法律上來說,寧波警方整個處置過程是完全符合法律合乎規範的。

但一次正常的出警,為什麼會讓有些網民覺得有“黑幕”?寧波警方為何會背黑鍋躺槍?

事實上,媒體社交化的環境下,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網絡論壇,成為新的新聞生產和流動空間,新聞或者說傳聞的傳播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而其在網上病毒式傳播帶來的影響力,也令人咋舌。

在這種流言漫天飛,亟待權威表態、發聲的時候,如果權威媒體保持“沉默是金”,就相當於把話語權、輿論主導權拱手相讓。沒有你的聲音,你的影響力自然也無從談起。

用權威深度報道 拉直“藍色錢江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聞生產是守望環境的傳播活動,新聞媒體是“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眾說紛紜中,第一時間權威信息發佈、權威媒體發聲,是消除公眾疑問和誤解的最佳方式。

2017年6月22日,杭州藍色錢江的一把大火,燒痛了整個杭城。豪宅、保姆、放火,幾個關鍵詞勾勒出這場關注度極高的重大突發事件,年輕的女主人、三位可愛的孩子葬身火海,加之家屬質疑物業和消防救援不力,一時間網上各種傳言紛擾:救援時究竟有沒有及時破門、為何沒有及時轉移傷者?媽媽和三個孩子最終倒在哪裡?……

與此同時,由於影響重大,政府相關部門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保持著異常謹慎的態度,關於事件的權威發佈幾乎缺失。

真相,在撲朔迷離中顯得尤為可貴,權威媒體就應當在允許的空間裡,盡一切可能探尋一切能探尋到的真相,給公眾一個交代。

錢江晚報記者當晚兵分數路進行實地走訪——事發現場、杭城高樓、保姆市場、涉事保姆東莞老家……

另外兩路記者,一路突破參加救援的消防,說服他們第一時間客觀還原救援的情景,針對家屬和公眾疑問最大的幾個點一一作出回應;另一路當晚駐守杭州市公安局專案組現場,與公安局主要負責人面對面溝通稿件,推敲發佈內容,一直到次日凌晨。

24日,錢江晚報推出4個版的大火之殤,第一時間獨家還原了當時的救援現場,以客觀、剋制、理性、權威的報道,及時解答、回應了公眾的質疑。

击破网络流言,权威媒体是那“定海神针”
击破网络流言,权威媒体是那“定海神针”

(錢江晚報關於藍色錢江火災的報道)

錢江晚報關於藍色錢江火災的報道,在那幾天幾乎成了國內所有媒體、互聯網上轉載的來源。

由於報道分寸掌握得當,內容客觀公正,藍色錢江所在的杭州上城區宣傳部門,也從最初的不配合報道,到後來主動聯繫,希望錢江晚報能跟進事件的後續報道。

如果說,網絡暴力和網絡流言,像大海中的驚濤駭浪,權威媒體權威發佈的作用則像“定海神針”。

我們應該回歸新聞價值本源,迴歸主流媒體的理性思考,以及時、客觀、公正的內容,積極有效地引導輿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