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1979年,位於合肥市中心位置的安徽省文聯,在舊平房的基礎上,新建了兩幢紅磚樓。14歲的我,隨著父母一起,從省藝校的筒子樓,搬進了這個稱為套房的新家。

(延伸閱讀: )

那時的市中心,遠遠不及現在的繁華。少年時期的我,總是要幫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雜務:去街對面的煤球廠(現國元信託大廈南側)買煤、去紅星路上的雜物店買些雜物……其中經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當年的慶雲樓旅館(現青雲樓)南側的鍋爐房打開水。每次拎著兩瓶開水往返的必經之路,就是一個叫“四牌樓”的十字路口。這時總要穿越長江路,所以我總是十分的小心。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北油坊巷裡今日尚存的煤球廠(攝影·束文傑)

每每穿過長江路的時候,我心裡總是很納悶:這裡只有電信局、商業局、合肥飯店三座蘇式建築,面對大街招牌樓面,數來數去只有三個,何來四牌樓一說?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1985年,四牌樓天橋(來源·資料圖片)

打開水,有時候需要排隊,我和久居於此的開水房員工聊天才知道:原來這裡的長江路很窄很窄(延伸閱讀:),在馬路的中心是有一幢建築的,這幢已經消失的建築,就名曰:四牌樓。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四牌樓,作為合肥的地標名稱,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幾乎無人知曉。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是,位於街口的四牌樓,最早始建於南宋的淳熙年間(1170年左右),是在淮西元帥郭振擴建合肥城後,“建崇樓以祀奎”,年久之後已成廢址。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肥郡守(編者注:應是“知縣”)王宬集資重建為魁樓;王宬在修復魁樓之後,登高望遠,其神情愉悅溢於言表:“西眺蜀峰,晴嵐蒼翠;東浥湖水,衣帶瀠洄;北顧鎮淮樓,旗鼓相對;而其南樹林蓊鬱,若香花墩包孝肅舊讀書檯在焉,表忠祠則餘衷宣新俎豆處也;中間闤闠參錯,煙火萬家,魚鱗雁次,瞭若指掌。”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1986年,包河公園(來源·資料圖片)

王宬未曾料到,僅僅40多年之後,魁樓又出現“桷蠹瓦敗,不修且廢”的狀況,於是合肥知縣左輔在嘉慶八年(1803年),費時七個月重修,新建的魁樓又增高六尺,成為合肥城內最高建築。

魁樓,應拜奎宿魁星所建,其建築者的初衷是期盼合肥城文昌鼎盛,多出狀元。所以也稱“魁星樓”或“奎星樓”。又因其面對四面大街,四方看去皆為牌樓,又俗稱“四牌樓”。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今日鳥瞰四牌樓原址(原文附圖)

今天的四牌樓,早已和舊時風貌相去甚遠。四層高的魁樓,即使留存至今,也早已湮沒在四牌樓商業區摩肩接踵的高樓大廈之中。而“四牌樓”的稱謂,竟悄悄的不脛而走,被很多人錯誤的定位在今徽州大道和長江路交叉的“範巷口”。

說到範巷口,那是四牌樓沿長江路向西不足兩百米的一個街口。範巷口的名稱,源於位於徽州大道上范家巷。范家巷,也稱範巷,現在徽州大道旁,僅剩一個極小的岔口可以識別。

範巷口,在嘉慶八年的《合肥縣志》中,被記錄為“飯巷口”,這源於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居住此巷的居民,範姓人口居多,其正式的名稱,當為範巷;某次戰亂之後,合肥市內遊民聚集,為了解決難民的吃飯問題,合肥居民在此搭建粥棚,救濟災民,於是這個地方就與“吃飯”聯繫在了一起,到範巷去吃飯。逐漸的,範巷,便在人們的口頭成為了“飯巷”,記載縣誌的知府左輔,也如實的將這個名稱記錄下來。

安徽合肥:老城志|四牌樓的往世今生 始於宋 清代全城最高建築

如今位於美菱大道(今徽州大道)上的范家巷(原文附圖)

時光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我還居住在四牌樓旁的省文聯大院裡。周圍的景觀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林立的高樓,早已經覆蓋了少年時期的記憶;馬路也比當年來到此處時加寬又加寬,街邊早已經是店鋪比鄰。每日我開車上班,卻總是要經過少年時打開水的路徑。每當車輪繞過四牌樓的中心點左轉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在我的腳下,曾經有一幢建築,它就是合肥市永不磨滅一個地標:四牌樓。

原文刊載於《印象合肥》2012年第九期。


  • 來源:合肥歷史吧·睡鄉庸人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