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IC政策補貼只是授之以「魚」,並未授之以「漁」

校對/範蓉

專題“中國IC業發展困境破解之道”

近年來,證監會對臺灣IC企業和大陸IC企業的上市併購採取不同的政策。對待臺灣IC企業,政策頻亮綠燈;而對待大陸IC業,卻嚴把政策關卡。這種政策偏向,會導致大陸IC企業無法獲得與臺灣IC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更會嚴重阻礙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中興事件之後,如何推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顯得更加迫切。對此,集微網推出專題系列報道,分別從臺灣IC篇、大陸IC篇、案例剖析篇、政策解析篇、結論篇五個層面來展開。

——專題系列報道四三“政策解析篇”

本土IC政策補貼只是授之以“魚”,並未授之以“漁”

半導體產業是信息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但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痛點,中國半導體發展基礎薄弱,關鍵芯片和元器件主要依靠進口。政府從土地、稅收、資金等多層面進行扶持 ,然而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仍未有大的改觀。原因何在?

一些公司的盈利靠政府補貼來填平

為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我國始終堅定不移地推行“減稅降費”政策。在各項政策補貼項目中,資金補貼是最為直接的方式。截至2018年4月20日,本土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相繼發佈了2017年財報。在大多數公司業績向好的背後,少數公司的盈利仍靠政府補貼來填平。

本土IC政策補貼只是授之以“魚”,並未授之以“漁”

數據來源:集微網綜合統計(數據來自企業2017年財報,個別數據來自網絡)

從A股上市公司2017年財報及政府補貼資金可看出,政府資金補助跨度較大,多則上億元,少則幾百萬元。如三安光電、兆易創新、北方華創在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4.86億元、1.96億元和2億元,三安光電2018年再獲得9.72億元補助,京東方2016年政府補助達到了19.15億元,2017年政府補助雖下降為1.09億元,但2018年補貼幅度再次提升。

“增收不增利,資本運作屢屢受挫”是當前較為嚴重的問題,不少上市公司憑藉政府補貼讓賬面“十分好看”,而部分企業因補貼才避免了虧損。上述表格中有多家企業2017年政府補助金額超過了淨利潤,有半數企業“補貼利潤比”超過了10%,有8家企業“補貼利潤比”甚至超過了50%。換言之,如果沒有政府補助,這些公司淨利潤將十分慘淡。

有些企業連續三年的盈利都是依靠政府補助。國內某芯片公司,多年來都是依靠政府補貼支撐其業績。2016年,該公司淨利潤為3.33億元,其中政府補助1.28億元,計入當年損益的金額為1.21億元,佔當年淨利潤總額的比重達到驚人的36.34%。2015年,該公司政府補貼也高達9971萬元,佔當年淨利潤的的比重高達30%。

客觀而言,因半導體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產業,企業獲得政府大額資金注入無可厚非,歐美、日韓和臺灣也都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規律。然而,長期靠政府“輸血”支撐業績增長並非長久之計。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如果想有更好的發展,必須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不是一味依靠政策扶持來維持盈利狀態。

補貼未用在研發上,而是用在價格戰上

與國外相比,我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晚,相關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高端芯片和元器件都依賴國外進口。業界一致認為,專注核心技術研發,才是中國半導體洗掉“低端印象”的不二法門!然而,從本土半導體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來看,仍與國際有著較大落差。

據統計,高通、英特爾、博通等國際巨頭每年研發投入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且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高達20%以上,而作為國內半導體龍頭之一的中芯國際2017年研發支出總額僅為4.27億美元,佔營收比重僅為13.77%。而A股企業研發投入最多為1億多美元,研發投入佔比都在10%以下,如海康威視、歌爾股份、歐菲科技2017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分別為7.62%、6.64%、5.20%,京東方每年研發投入也僅在6%-7%之間。

核心技術研發是本土IC真正博弈的籌碼,為何研發投入佔比如此之低?是否政府資金補貼不到位?某行業資深人士向集微網記者透露,並非資金補貼不到位,而是有些地方政府補貼“變了味”,有些地方政府通過資金補助、稅收、人才和土地等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半導體企業入駐投資建廠,主要目的在於提升當地政府財政業績、帶動地方就業,至於這些投入是否用到了技術創新上,當地政府可能並不十分關心。

地方政府補貼的錢,企業很少用於技術創新,都用來打價格戰了。”該受訪人透露,本土IC企業發展時間晚且基礎薄弱,向來依靠“低成本”規模優勢取勝,它們在拿到政府稅收及資金補助之後,有優勢以更低的價格將產品推向市場,從而贏得更大的市場規模,而將補貼用於技術研發的企業少之又少。

中國半導體產品集中於中低端,部分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戰最終只會是“自相殘殺”。與此同時,這種補貼還帶來了產業的不公平競爭

“某A公司和某B公司是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A公司流片的某Foungdry,因受到某當地政府雙向補貼(稅收、水電、設備採購+流片補貼)而獲得了更有利的成本優勢,而B公司流片的Foungdry因未受到同等補貼,導致B公司在產品成本上敵不過A公司,這種因政策偏向導致的不公平競爭,非常不利於產業發展。”有受訪人向記者透露。

“政府補貼難用於技術創新,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企業獲得的金額本身有限,且企業對資金的持續性投入把握不準。”某數據調研公司同樣表示,與研發投入所需的資金相比,政府資金補貼顯得“杯水車薪”,且這個補貼不一定每年都有,這些不確定性讓企業更願意將資金用到其他的地方。

“以每年1000萬元資金的補貼為例,按一個工程師3.5-5萬元/月的薪資來算,1000萬元僅夠招20個工程師,研發費用與其他成本開支還不計算在內,如果這個補貼不能持續,以後每年企業要自己掏腰包,這個壓力會把很多企業擊垮。”該受訪人說。

僅靠政府資金、稅收等扶持難以從本質上改變中國半導體落後的現狀。政策扶持如何有的放矢,真正對IC業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