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羅家營村史館 煤油燈羅盤曾是漁民「海上之眼」

無論是黑夜來臨,還是雲霧籠罩,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它總能為漁民照亮前進的路;它不起眼,卻如老朋友一般,始終伴隨著漁民乘風破浪。發黑的煤油燈、佈滿灰塵的老舊羅盤,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已退出歷史舞臺,如今靜靜地躺在河套街道羅家營社區村史館內。穿越時光,讓我們跟隨老漁民一起,走進那段老人與海的崢嶸歲月。

探訪羅家營村史館 煤油燈羅盤曾是漁民“海上之眼”

煤油燈曾是海上溝通信號

在羅家營社區村史館內,與諸多體型龐大的老物件相比,角落裡一盞黑黑的煤油燈並不起眼,但每每說起它,83歲的楊方信卻有著特殊的感情。老人的記憶一下子回到年輕時那段在海上打漁的日子,就是這樣一盞煤油燈,一次次為漂泊的人們找到回家的路。

“那時候不比現在,船上沒有發電設備,也沒有電燈等照明工具,只有這麼一盞小小的煤油燈。 ”楊方信說,以當時的技術,漁船通常只能在近海作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這樣,還是難免會碰到陰天下雨等惡劣天氣,海上風大浪急,能見度低,這時油燈不僅用來照明,還是各船隻之間相互溝通的信號。“長時間海上漂泊,老望不到岸,別說年輕人,就是老漁民們心裡都怕!這時一抹亮光出現,心裡就有希望。 ”楊方信說。

隨著電氣化設備陸續上船,煤油燈自然退出歷史舞臺,此時從船上“退役”的煤油燈又進入居民家中,擔任起新的“角色”。 “這個得有上百年了,別看黑乎乎的,現在還可以用。 ”楊方信邊說邊展示,輕按煤油燈底座的一個小把手,玻璃燈罩向上抬起,露出燈芯,點火後落下燈罩,隨著火光的跳動,時光彷彿倒流。

探訪羅家營村史館 煤油燈羅盤曾是漁民“海上之眼”

煤油燈羅盤就是漁民的眼

漁船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航行,除了照明設備外,航向辨別尤為重要。在村史館內,一大一小兩件羅盤被擺在顯眼的位置。“煤油燈、羅盤,在海里,這兩樣東西就是漁民的兩隻眼睛。”楊方信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漁民手中只有簡易的指南針,精確度不高,時常發生偏離方向的情況。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羅盤開始登上漁船,這對漁民們來說是極大的利好,因為偏航的情況少了,漁民們便有信心向更遠處的大海探索。

時代在進步,捕魚技術也在進步,現代化的漁船上,雷達等高度精密的航向辨別設備取代煤油燈和老羅盤,繼續指引人們探索未知的海洋。如今,這些漁民眼中的“老朋友”安靜地躺在館內,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可拂去油汙和塵土,他們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向年輕人講述那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