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認領遺體之命運:有誰記得它來過?

核心提示:在殯儀館,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存在大量無人認領的遺體,給殯儀館造成巨大的負擔。這是否與當前“死不起、葬不起”有關,還有待觀察,但殯葬改革的探索中,這個問題也亟須解決。

無人認領遺體之命運:有誰記得它來過?

無人認領的遺體長期借住殯儀館。 資料圖片

《民主與法制時報》見習記者 孫夢凡 報道

死亡本是對生命的告別,但有的生命在死亡以後,面臨的不是有尊嚴的告別,而是被遺忘。

北京市通州殯儀館的遺體登記流水冊,記錄著一頁又一頁的遺體信息。這本登記冊的信息每天都處於更新流動中,一天可能增加10個左右。如果有屍體被人認領送去火化,工作人員就會用紅線把登記冊中的名字劃掉。但還有一大部分遺體信息,已經在這本登記冊上存留了數十年之久。

這些遲遲沒有被劃去的信息中,一大部分遺體的姓名欄寫的是“無名屍”,死者的所有信息都無從證實。還有一部分遺體有姓名,但沒有家屬來認領。少數遺體曾有家屬來確認過,但因為涉案、家庭糾紛等各種原因,遺體被擱置在殯儀館中,至今無法火化。

遺體在冷藏櫃放了18年

“現在殯儀館存放的遺體有一百多個,無名屍佔一大部分,有名的也找不到主。”北京通州殯儀館副館長羅建軍介紹,在這些遺體中,公安部門送來的佔一半以上。此外還有醫院拉來的遺體,在醫院急診室裡,無名無主的人死去以後沒人認領。醫院冰櫃有限,時間長了只能把這些遺體拉到殯儀館。

殯儀館中,每個遺體都放在屍袋裡再冷藏,每個袋子都有對應的編號。據羅建軍介紹,醫院拉來的遺體大部分完整。公安送來的遺體有些只有一個胳膊、一條腿,也都好好保存在屍袋中。時間一長,有些屍體也已經發黑風乾,不成人形。

“如果有家屬來找遺體,肯定都能給他們找出來。但是很少有家屬來。”羅建軍說。一方面是聯繫不到家屬,另一方面,殯儀館不可能花精力去尋找,只能等家屬自己找來。但是現在登記在冊的遺體,這麼多年,很少有人來找。

殯儀館登記冊顯示,這些無人認領的遺體中,最久的已經在殯儀館放了18年。最新的無名屍信息,更新於2014年。但很多遺體都是常年積累下來,無法處理掉的。從2000年,到2004年、2007年,大量遺體信息登記入冊後,就再也沒有被撤下。

羅建軍看著登記冊上的信息回憶說,這個是附近小區燒死的,公安局拉過來後就沒人管了;這個是喝農藥去世的,家屬也沒來找,可能是外地人;這個老太太因兒子不贍養,被餓死。兒子被判刑以後,她的遺體還在殯儀館放著,七八年沒辦法火化。

據瞭解,通州殯儀館有36個櫃子利用頻率高,流動量大。送來的遺體可以在這裡暫存一段時間,需要火化就移走。那些一直沒人認領的遺體,只能往殯儀館的冷藏庫中移。無名屍越來越多,只能增加冰櫃的數量。

“現在產生的費用已經很多了。”羅建軍說,冷藏費一天50塊錢,一個人一年要用一萬八左右,所有遺體加起來一年大約要耗180萬。對於那些在殯儀館中放置十幾年之久的遺體,這些年累計下來的成本更是天文數字。冰櫃也由殯儀館購置,沒有補貼,所有的成本都由殯儀館來承擔。

但羅建軍表示,因費用而不認領遺體的情況並不多。一般情況下,如果家屬覺得費用高,殯儀館會給予減免。因為再怎麼收費,也收不回成本錢了。殯儀館屬於公益事業,重要的是這些遺體能得到妥善處理。

據《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正常死亡者的遺體,憑醫療衛生機構出具的醫學死亡證明火化。非正常死亡者的遺體和無名屍體,憑公安部門出具的死亡證明火化。

“但現在公安送來的一部分遺體是涉案的,案件沒處理完,殯儀館不能擅自動屍體。”羅建軍說。此外,如果需要火化,需要直系親屬拿身份證過來簽字。那些沒家屬認領的遺體也就無從處理。

民間力量的無奈

據統計,每年全國都有數以萬計的無名屍體產生。在無名屍以合理方式處理不暢的情況下,有民間力量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54歲的河南洛陽人張大勇,1991年生病臥床,全身30多處關節強直僵硬不能活動,至今已癱臥在床27年。但他卻於2011年,在家人和志願者的陪同下從洛陽出發,途經廣州、福州、南昌、深圳4市,到有關部門蒐集無名屍信息500餘例。歷經40余天,完成了“臥行中國”公益行動第一站。並於2012年創辦了全國首個“無名逝者數據庫”網站,堅持收集無名逝者信息,當時被媒體廣泛報道。

“2018年7月10日,榆林市綏德縣定仙焉鎮界首村黃河內發現一未知名女屍。年齡50歲左右,身高1.65米,花白長髮,髮長25cm,高度腐敗。上身著黑色線衣,米色背心;下身著黑色線褲,紅色內褲,腳穿黑色皮鞋。”這是張大勇的網站上最新更新的遺體信息。

從網站創辦至今,網站上收錄的無名逝者信息已經有2000條左右。

6年過去了。張大勇對本社記者說:“現在每天都有聯繫我尋親的人,但是每天也只有一兩個。知道這個網站的人太少了。”此外,因為關注度不夠、無名屍又屬於比較冷僻的領域,“臥行中國”第二站也可能無法順利進行。

張大勇說,每年全國都會產生很多無名屍體。這些屍體中,有些是走丟的小孩;有些是有疾病、健忘症、走了回不來的老人。這兩者佔無名屍體的大部分。雖然現在有了網絡,但信息的發佈過於零散,尋親家庭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依然不容易找到自己的親人。

此外,張大勇認為,無名屍的確認有一個特點,本地的好找,但跨省的就有困難。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量大,很多無名屍都是外地人。對於尋親家庭來說,一方面遺體信息發現困難,另一方面,跨省尋親產生的費用也讓很多家庭苦不堪言。

曾有個洛陽的老人來張大勇這裡尋親。他的愛人患有精神病走失了。長時間找不到愛人後,這位老人懷疑愛人可能已不在世了。於是他挨個去了河南省的18個殯儀館,把女性無名屍全部看了一遍,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張大勇說,全國這樣的家庭很多。如果把全國的無名逝者信息蒐集起來,那他們在家中依靠網絡就可以尋親。無名屍體不處理,是一種無效的社會資源浪費。如果能把信息集中起來,讓他們儘快找到家,入土為安,就可以化解這個問題。“這個平臺的價值就在於此,但是現在沒有體現出來。”

通過對這些事的關注,推動全國性無名屍體管理條例的出臺,從根本上解決無名屍的問題,這是張大勇的最終目標。“但如果‘臥行中國’的第二階段無法進行,那這個目標也只能成為一個美好的願望了。”

問題在於“無法可依”

針對當前無名屍處理難的現狀,張大勇認為問題在於“無法可依”。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統一政策來解決無名屍體處理的問題。警方、醫院、救助站、火葬場,哪一方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把遺體堆在了殯儀館。很多地方只提出要制定相關條例,但一直沒落實。有條例的也並不完善。

據媒體報道,日前,廣東省民政廳召開會議,部署全省長期存放無人認領遺體處理專項行動。專項行動將持續半年,將對長期存放的無人認領遺體,進行科學分類,精準施策。據瞭解,廣州已經是針對無名屍體管理相對成熟的地區。其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無人認領遺體處理辦法》規定:無人認領遺體由民政部門在本單位公眾服務網和殯儀館公告欄進行公告,自公告之日起60天內仍無人認領的,殯儀館可以對遺體進行處理。

除廣州外,還有其他地方如欽州市、玉林市、長春市、珠海市、烏魯木齊市、青島市、包頭市等出臺了相關條例。其中《青島市非正常死亡屍體火化規定》第九條規定,醫院內的查找不到親屬的死者,由醫院寫出死亡報告,在死亡的七日後火化;如需檢驗或鑑定的,經醫院所在區(市)公安部門檢驗或鑑定後,交殯儀館火化處理。

《包頭市殯葬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無人認領遺體由公安機關通知殯儀館接收。公安機關應當及時發出認領公告,3個月內無人認領,由公安機關作出鑑定結論後,由殯儀館火化,遺體保存和火化所需費用由同級財政撥付。骨灰由殯儀館負責保存。火化後12個月內,骨灰無人認領的,由殯儀館向當地殯葬管理部門備案後就地深埋。

但我國統一的《殯葬管理條例》並沒有對無名屍的處理做專門規定。

“現在關鍵是沒有人牽頭處理這件事。”羅建軍說,“希望多方合作溝通,出臺相關條例,建立統一的協調處理機制,把這些無人認領的遺體處理好。建議遺體到一定時間可以火化,骨灰可以再保存一定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