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說說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嗯,別的老師都有各種各樣的禮物,比如一款新式電動車,一款炫鈴手機,話費裡多了兩千多塊錢,結果我們的班主任苦著個臉,騎個破自行車上下班,天天在風中凌亂。

這個班長就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平時對大家都很照顧,有人被別班的欺負了,還給找人,很好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樣的人,他管不了錢啊!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關於慈不掌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兩位名將霍去病和李廣。

霍去病虐待士卒,對士卒毫無仁義和慈善。典型的一個故事是,霍去病吃肉剩餘了一些,寧可扔掉,也不給士卒吃。

因此霍去病的士兵,作戰十分勇敢令行禁止,因此,百戰百勝。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而同時代的李廣則恰恰相反,李廣善待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同時對失足十分的寬容。因此李廣的士卒往往軍紀散漫。一旦遇敵離廣的失足往往立刻崩潰。因此李廣一生中大小70餘戰,大都被敵人擊潰,李廣也被匈奴活捉很多次。

慈不掌兵,在李廣和霍去病的對比中,十分明顯。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劉鄧在挺進黃泛區前,剛剛進行了魯西南戰役,活捉宋瑞珂,自己也傷亡較大。一教導員見戰友們紛紛犧牲了,痛哭了半天,正巧被鄧政委看到了,政委嚴厲地批評了他,囑咐把他調到地方工作。鄧用自己的言行告知全軍,戰爭就是殘酷的,要流血要犧牲的,活著的要承受戰友犧牲的痛苦!作為中野的政委,他當然也有慈的一面,他規定中野戰友犧牲了,都要裹白帶子!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劉伯承順利進入大別山,條件異常艱苦,手下警衛連副排長到一商家拿了一卷面想給司令員吃頓飽飯,但這明顯違犯了軍紀,劉伯承留著淚下令槍決!全軍整肅!

一支軍隊,如果統帥過分仁慈,有時就會給整支部隊帶來滅頂之災。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紅十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方誌敏、參謀長粟裕帶先頭部隊已突破國軍包圍,軍團長黃埔一期出生、留過洋的劉疇西見戰友們多日奔波太累,多休息了一晚,國民黨四面包圍過來,在玉懷山幾乎全軍覆沒,方誌敏、劉疇西被俘,在南昌英勇就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