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隨著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銀髮浪潮滾滾而來。在我國,大多數還是居家養老,但傳統的居家養老也面臨諸多挑戰。

常州市天寧區自1985年起步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了15年。然而,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剛需與當前養老服務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天寧區已逐步形成了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融、專業化和市場化並重、政府購買與社會服務互補的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創造出了居家養老管理新經驗。

近日,《群眾》雜誌記者走進了常州市天寧區,一探究竟。

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標準先行: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科學化規範化

“天寧區居家養老管理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於2014年4月被國家標準委批准立項,成為第一批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

天寧區從2010年起率先提出構建“五位一體”的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擴“床位”、建“餐位”、留“浴位”、供“座位”、保“席位”的舉措,重點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居住難、活動難、就餐難、洗浴難、維權難等養老現實問題,使老年人能夠享受到多樣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在天寧區居家養老標準化示範點——椿熙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記者注意到,服務流程和服務規範掛在牆上,要求十分具體清晰。以老年助浴為例,老人助浴標準化服務包括5道環節:辦理手續、浴前準備、幫助洗浴、浴後休息和整理物品。洗浴方式有淋浴和盆浴兩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需要助浴的老人一般需提前1天預約,並在家人的陪同下享受收費服務,能自理老人每次15元,半失能老人每次30元。此外,老人助餐標準化服務流程包含食譜發佈、訂餐、製作老年餐、送餐、用餐、餐後清理、意見徵集和改進7道環節。

為鞏固擴大“五位一體”養老模式實踐成果,進一步拓寬內涵,天寧區將標準化建設確定為養老服務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和推進養老服務領域改革最重要的實踐載體。

基於此,天寧區編制了《天寧區居家養老標準試點實施方案》,出臺了《天寧區居家養老管理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激勵和獎勵制度》等文件,提高了試點參與單位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實施過程中,還先後制定了各項管理標準和制度。

標準化是試點工作快速健康推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技術支撐,標準體系建設是標準化工作的核心環節。天寧區在向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北京四季青養老院學習取經的基礎上,依據已有的養老服務系列標準要求,仔細梳理內部原有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制定了標準體系明細表。

對照《天寧區居家養老管理服務標準化試點實施方案》的階段性要求,天寧區經過多次研討,最終形成了“5+X”居家養老標準體系框架:解決老年人日間照料的“床位”、老年助餐需求的“餐位”、老年洗浴的“浴位”、老年人開展文體教育的“座位”、老年人法律維權的“席位”所涉及的所有事項和活動的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完成的標準體系包括33項服務提供規範、46項基礎通用規範、29項服務保障規範。

標準體系的有效運行使得原先“半靠制度半靠人”的管理模式發展成為“一切以標準為依據”,促進了居家養老服務的科學化、規範化,創造出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居家養老標準化管理新經驗。

政府搭臺:拉起居家養老服務框架

現代社會居家養老不能簡單地把養老的責任推給家庭,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沒有人乾的事情,必定需要政府兜底來幹,但這種兜底也不是大包大攬,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更多地依靠市場、社會共同解決,總而言之,就是向社會要力量、向市場要資源、向機制要活力。”天寧區委常委、副區長顧潮表示。

近年來,天寧區非常重視民生基礎工作,除了標準化工作之外,還積極從機構、小區、平臺及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佈局,建設完善的載體,激活市場活力、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拉起居家養老服務框架。

完善“9073”養老佈局。所謂“9073”工程,是指90%的老人採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3%的老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天寧區通過增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中心站點和支撐居家養老的醫養融合中心,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要。全區現有23家養老機構,共5129張床位;122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共1610張床位,承擔日間照料功能;10家醫養融合型養老機構,共1937張床位。

進行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在天寧區,老人們居住的小區大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使得居家養老的環境不盡如人意。天寧區茶山街道於2016年進行了適老化住區改造,通過對小區的適老化設施進行梳理整合,在樓道加裝扶手、設置符合老年人生理特徵的標識系統,在小區設置多處“一米花壇”,打造更宜老的居住環境。對小區道路、老年休憩場所等硬件設施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設置了健身步道,實現人車分流,有效提升了小區環境和居住舒適度。這一適老化住區改造項目獲得2016年度江蘇省現代民政建設十大創新成果。

開通智慧養老服務指揮平臺。今年5月,天寧區智慧養老服務指揮平臺在天寧區健康養老服務集聚區正式開通。該平臺以養老服務企業安康通為依託,根據老人需求對居家養老服務內容進行精準化訂製,對服務全過程實現可視化監管,為老人提供優質高效的居家養老服務。談及平臺的服務優勢,顧潮認為,“過去對老人的上門援助更多的是憑藉經驗、直覺,對服務效果的評價缺少第一手的信息,通過指揮平臺打通線上、線下,這使得對服務質量的有效監管成為可能。”這種“互聯網+”衍生出來的養老模式變革,既讓老人舒心,又讓子女安心。

打造健康養老服務集聚區。為了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天寧區打造了江蘇第一家健康養老服務集聚區,現已與品牌機構合作,引進康復醫院、養老公寓,使得集聚區建設有了有形載體。集聚區周邊的地塊已於2017年完成了控規調整,地塊建設包含了大量的涉老元素,其配套設施更加適合老年人生活。集聚區內涉老產業相對比較集中,在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度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企業唱戲:尋求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間的平衡點

標準化建設意味著服務的科學化、管理的規範化。但標準不等同於一刀切,面向群體的基礎性保障不可或缺,針對個體的人性化關懷也不容忽視。對接個性化的需求、提供精準化的服務,將成為未來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天寧區推動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天寧區民政局副局長、老齡辦主任潘馨表示,為將政府為老服務資金用到刀刃上,天寧區通過招標採購,與多家養老服務型企業達成合作,在市場有序競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服務效能最大化,讓老人們切實感受到幸福度的提升。

現實問題是,當下的很多養老服務企業的可持續運營仍然存在問題。目前天寧區引入的養老服務企業自2016年運行以來,95%的運作資金還是由政府託底,並未成功“造血”,觀念的不認同是阻礙“造血”的根本原因。其中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當前養老行業還處在起步階段,老人、子女的觀念尚未轉變,不願意購買居家養老的相關服務,企業很難保持一個合理的收支平衡,結果可能是賠錢賺吆喝,長遠看來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養老服務具有社會公益屬性,但其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決定了養老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存活,需在公益性和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畢竟,政府託底只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要實現更大的發展還要靠企業自身走向市場,紮紮實實提供服務,打響品牌,實現造血。

目前,政府招標合作的企業安康通已在天寧區全面開展服務,今年1—4月的試運行初期屬於“送服務上門”的階段,通過提供線上精神慰藉、線下食住供應等基礎性無償服務,讓老人對居家養老有初步的切身感受。

下一步將依託平臺分別在3個街道連鎖運營3個居家養老服務站,提供低償服務,比如讓老人們享受社區站點的醫療就診以及有償定製服務,通過定期為其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利用遠紅外設備關注老人安全等,滿足有經濟條件的空巢獨居老人的全方位需求。初期通過社區站點試運行,未來輻射周邊更多社區,帶動老人需求,影響老人的消費觀念。

依託政府資源、引入社會化資源,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已逐步共建起來。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的共贏?

以助餐為例,社區居家養老提出共享“中央廚房”的新理念,是通過“中央廚房、社區老年食堂配送、社區老年人家中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利用“中央廚房”方便快捷、營養衛生、價格實惠、安全環保等特點,破解老年人“吃飯難”困局。這一新理念成為推動養老業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思路。

天寧區茶山街道在投入資金建設“中央廚房”的同時,計劃調動周邊養老機構閒置資源,建設共享廚房。茶山街道副主任袁維鴻表示,讓就近的、有能力的養老機構承擔起居家養老的部分(助餐)功能,一方面可以讓老人短時間內吃上新鮮可口的飯菜,另一方面也能夠調動養老機構的積極性,延伸其產業鏈。

鼓勵支持更多的優質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進來,通過“中央廚房”模式,開發和提供更便捷高效、價格合理的養老服務產品,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老年人。

天寧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通過搭建政府、社會、家庭共同參與、各盡其職的養老服務大公益平臺,營造養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氛圍,實現了養老服務發展的多方共贏。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14期,原標題為《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擁抱銀絲下的春天——常州市天寧區居家養老的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