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規帶來的變化:中小行結構性存款下滑顯著

日前瞭解到,商業銀行已著手規範結構性存款業務。有的銀行準備將這一業務從資管部門移交到金融市場部門負責,有的銀行暫停了幫助其他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同行發行相關產品的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理財新規的明確,銀行結構性存款快速膨脹的局面將會減弱,在未來月度信貸收支表中,中小行的結構性存款下滑或更為顯著。同時,未來結構性存款業務會更加合規,此前一些“鑽空子”的業務模式將得到規範。

結構性存款“降溫”

今年以來,被視為保本理財“接棒者”的結構性存款一度發行火熱。央行數據顯示,1-5月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速分別為14.69%、4.84%、5.18%、4.05%和1.21%。

某國有銀行資產管理部負責人表示,以前隱性剛兌環境下,結構性存款不太能獲得客戶的青睞。不過,結構性存款不在資管新規的約束範圍內,有些銀行開始力推這款產品,為以後細則的落地做準備。而且,結構性存款收益比一般存款要高,部分產品能夠保證本金的安全性,投資者也有這方面的需求。

除此之外,銀行攬儲壓力成為結構性存款走俏的原因之一。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小銀行在存款市場上競爭力較弱,只能靠發行高收益的結構性存款來變相提高存款利率。因此,結構性存款成為“攬儲”途徑。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中資大型銀行和中資中小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總計為92052.73億元,環比下降573.5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總規模首次下滑。

對此,某銀行金融同業部負責人表示,經過去年一年的去槓桿,今年信用擴張程度遠低於2016年水平。信用擴張循環週期大約在3個月到半年之間,今年一季度時,各家銀行的存款壓力比較大,為了完成存款任務,當時有很多中小銀行大規模發行結構性存款,受到監管部門關注;加上近期銀行流動性比較寬鬆,銀行面對的存款壓力也沒有之前大,導致6月結構性存款發行規模有所下降。

彌補監管空缺

結構性存款在國內並不屬於新興事物,此前也有一系列針對這項業務的規定,但行業內仍然存在“鑽空子”的現象。

理財新規明確指出,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大部分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均具有此項業務資格,但對於部分城商行和農商行而言,搭建相關的人員隊伍和系統架構比較困難,並不具備這一資格。

記者瞭解到,此前一些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會和具備資格的銀行合作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不過,理財新規下發之後,這種業務模式是否合規存在一定爭議。”上述銀行金融同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防止業務不合規,其所在銀行先暫停了幫其他銀行發行產品的業務。不過,另一家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的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暫時還未收到合作此項業務的銀行的通知,現在看來該項業務應該還能進行。

華創證券指出,理財新規要求銀行須具備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對於前期在負債壓力下使用結構性存款進行攬儲的銀行會有衝擊。同時,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要求》中,新增了結構性存款銷售的相關要求,預計銀行業結構性存款快速膨脹的局面將會減弱,未來的月度信貸收支表中,中小行的結構性存款下滑或更為顯著。

期待細則明確

業內人士指出,結構性存款目前在合規性上尚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理財新規規定,結構性存款應當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

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魏青此前表示,按照理財新規,以後結構性存款和保本理財將不再歸到銀行理財規模裡。因此,招商銀行已在內部進行安排,其結構性存款準備從資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場部負責。

上述城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其所在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是一種“假結構”。具體而言,銀行為產品設定一個較低收益率和一個較高收益率,再為較高收益率購買一款期權。但該期權的觸發條件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可以認為銀行以期權費為損失給高息存款嵌套了一個假的“結構”。

上述資管部負責人表示,借鑑國外的經驗,真實的結構性存款未來仍然有一定的發展前景。但是投資衍生品市場對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要求比較高,大多數銀行可能不具備這項能力,因而未來這些銀行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投研能力。同時,對於投資者而言,不能將結構性存款視為保本理財產品,而是要建立起對衍生品市場風險的認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對此,行業內比較期待更加明確的細則出臺,有了具體的執行細則之後,業務才能更加合規的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