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大佬們的虛幻「PC夢」

老羅一直是錘子最稱職的PM,以微博為陣地,以筆代槍,為自家站臺、怒懟友商都是家常便飯,最近的“先進事蹟”與TNT工作站有關,這款帶著“革命”標籤、全款預售9999元的“一體機”被曝預訂量可憐,官網和微博宣傳也告銷聲匿跡。

暴跳如雷的老羅一邊回懟“死不了,就憑你們?”一邊含沙射影的解釋這款名字極具殺傷力的產品如何被微博的安全機制誤傷。這倒不是槓精上身,根本原因還是手機大佬對PC深入骨髓的迷戀。

2014年11月14日,雷軍在微博上澄清“沒有做小米筆記本的計劃“,到2016年7月兩款小米新品就應運而生,跟上了老友華為MateBook的節奏,魅族和榮耀隨後跟進,並以老羅在鳥巢兜售TNT達到最高峰。

這是一種不受任何有形指標制約的迷戀,更不受出貨量多寡的影響。

讓大佬不務正業的原因很多,核心是迷之自信,總覺得傳統PC廠商LOW爆了,可以分分鐘拍死,用老羅的話說錘子要做“重新定義下個十年的電腦”,措詞謹慎的雷軍覺得,“一定還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還有地方做得不夠完美”,只有餘承東簡單粗暴,“我體驗過不同品牌的筆記本之後,發現並不能讓自己滿意”。

這種樂觀與PC市場的持續低迷相映成趣。

任何一份行業報告都會告訴你,全球PC市場已經連續7年萎縮,去年總出貨量為2.595億臺,較2016年2.602億臺再度下滑0.2%,今年出貨量預計再跌3-5%。

究竟是什麼讓手機大佬覺得自己有資格力挽狂瀾?這裡面既有大戰略,也有自以為是的小算盤。

1、產業鏈配套齊全,有品牌的企業進入毫無門檻,而且通過把產能塞給代工廠,有可能捆綁更多的利益共同體。

PC生態的成熟和產能的過剩都令人髮指,廠家的應變策略也分為兩類:有些為了生存,不惜承接隱形眼鏡、塑料回收之類的訂單;另一些居安思危,試圖發展自有手機品牌,寶島的五大代工廠都有這個計劃,富士康通過HMD這個殼資源控制了諾基亞功能機並投資了夏普,這種自下而上的努力多少是個威脅,所以及時送去利潤合理的PC訂單,對手機品牌和代工廠都有重要意義,前提是能夠走量。

錘子TNT以價格而論肯定賺錢,反正開了模,靠著王自如和其他黑粉做評測也能賣出一些,吃虧就在不能走量,所以代工的HKC惠科也猶豫不決。

2、PC長期依賴硬件競爭,創新不足,手機廠商自信將帶來新體驗。

筆記本的頂峰就是超級本,近年來除了各種變形就沒有太多的產品創新,飽受詬病的1366Ⅹ768分辨率仍然大行其道,行業主要是靠硬件升級完成迭代,但Intel+amd+Nvidia+window構成的驅動力正在枯竭,這讓崇尚產品創新的手機廠商看到機會。

舉個例子,攝像頭影響屏佔比其實在筆記本上也很常見,聯想的解決辦法是將攝像頭移至屏幕下方,比如YOGA,屬於偷機取巧的變通做法,華為則有在鍵盤中翻蓋隱藏攝像頭的設計,模具成本並不算高,但可以將屏佔比做到91%。小米與中國移動合作弄了個直連4G網絡的解決方案,內置4G LTE,不需要SIM卡就能激活。

同質化競爭拼的就是細節上的奇伎淫巧,產品創新和外觀設計必然壓倒技術,這正好是國產手機的強項,但以此就高喊革命,有點扯淡了。

3、傳統PC廠商忌憚微軟的臉色,不敢做安卓設備,手機廠商正好相反。

微軟和谷歌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從激活設備總量上看,微軟和安卓旗鼓相當。谷歌去年開發者大會的數據是,安卓設備激活量在20億左右,包括了可穿戴設備的Android Wear、車用的Android Auto以及Android TV。

今年5月微軟宣佈Windows10的激活量超過7億,加上其他在用的老舊系統,數量絕不低於谷歌,微軟真正的痛是Windows Phone和Windows 10 Mobile提前進入了生命末期,納德拉只能寄望於迅速上位的Surface Phone和神秘的Andromeda挽回頹勢,雖然他們的系統和軟件生態仍是個謎。

移動時代的PC雙子星微軟和英特爾顯得固執而迷茫,一方面他們要阻止PC廠商移動化,保住既得利益,一方面卻鼓勵安卓手機廠商推出基於Windows系統的硬件,微軟的免費授權和英特爾的補貼,使得小米等新晉廠商因此獲益。

4、響應消費者呼聲,賺個平抑PC價格的好名聲。

很多米粉至今深信小米降低智能手機售價的歷史功績,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事實佐證,因為當時酷派、金立之類品牌也有幾百元的手機,更別說山寨機了,至於小米是不是讓蘋果、三星降了價,明眼人都知道。

小米的成功在於提供了一種心理認知上的滿足,即米粉覺得自己以合理的價格買到了品質不次於蘋果或三星的手機,這個邏輯如果成立,當然也適用於PC。

5、堅信“手機+擴展塢+程序優化”就是PC的終極形態。

老羅將這種信念發揮到極致,其核心是把PC的商務屬性剝離出來,變成手機的附屬品,以實現想象中的未來辦公:即插即用,用完即走,TNT之所以必須配合R1手機才能使用Smartisan OS 6以及安卓定製版的Office服務,用意就是在低強度或單一任務場景中,嘗試用手機取代PC的部分功能。

這種思路不是老羅的獨創,三星DeX擴展塢配合Galaxy Note 8和S8就能實現,在引入鼠標和鍵盤等外設後體驗接近PC,如果你連超級本都懶得攜帶,149美元的DeX確實是不錯的替代品。華為手機包括最新發布的Note10也有PC模式,通過Type-c轉接顯示設備,支持無線鍵鼠。

但手機廠商由此也陷入一個自我悖論,一邊極力用手機塑造PC的高仿體驗,一邊又寄望創造新物種(或者說新體驗)消滅PC,他們的真實目標不過是將PC退化為帶擴展塢的巨型顯示器。

6、手機周邊硬件客單價低,絕對需求量小,凸顯了PC的價值。

這才是手機廠商熱衷PC的真實商業邏輯。以小米為例,財報顯示2015-2017年的平均手機單價分別為807.2元、879.9元、881.3元,整體不高但有微幅提升,小米平臺上的硬件很多,其中既能走量又具備一定客單價的只有PC和電視,其他智能家居產品是聲量遠大於銷量,在整個平板產品線已跪的情況下,小米越發依賴PC就不奇怪了,其他手機廠商亦如是。

然而坐擁六大理由加持的手機廠商做PC成功了嗎?

先看銷量。

以筆記本為例,華為的目標銷量為每年100萬臺,小米200萬,實際兩家都只完成了50萬臺,尤其小米曾經宣佈首季就完成22萬臺的銷量,說明後幾個月數據可憐。相比之下,蘋果筆記本每月出貨量都在100萬臺以上,老大哥惠普全年出貨是4000萬臺,每月都是300多萬的量級。

仔細研究數據你就能發現,手機廠商只在屏幕尺寸介於11.6-13.3英寸的輕薄本領域擁有影響力,這是一個定位非常模糊的市場,再往下就是幾乎被淘汰的上網本,手機廠商的輕薄本只要在功能上優於iPad或是微軟乞丐版Surface Go(國行2988元),就會擠出一個相對迷你的銷售空間,但這個市場有多大意義?

當然華為和小米還有不同,前者在5000-10000元的區間也有熱賣產品,因為華為在多數人眼中是技術成熟的老牌科技公司,這正好是小米的短板,雷軍在發佈會上也自黑小米筆記本A面不印LOGO,就是方便用戶自行創意,比如貼上顏值接近的某水果品牌的LOGO。

你可以說這很貼心,也可以說缺乏底氣。

再看目標,乾死傳統PC廠商了嗎?

幾年前業內曾經估計,隨著PC市場的萎縮,出貨量將向四大廠商集中,也就是聯想、惠普、戴爾、蘋果。排名第5到第10名的廠商都有可能退出,這幾家分別是宏碁、華碩、東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然而按照TrendForce的數據,去年全球筆記本出貨量前六名分別是惠普、聯想、戴爾、華碩、蘋果、宏碁,合計份額達到87%,今年Q1更上升到89%,格局反而越發穩固,華為、小米以及一眾手機廠商既不見蹤影,也無足輕重。

說到底,手機廠商做PC就是個偽命題。

結局可能有兩種:一是把自己玩死,二是變成另一個三星,那種四不像也沒法準確定義的公司。

唯一篤定的是絕對成不了蘋果,因為蘋果原本就是一個PC廠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