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流芳李時珍

有一種人接濟天下不為名利,關愛他人不求顯達,他們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用自己所長造福一 方,雖無揚名立世之心,卻仍流芳百世;雖姿態卑微,卻仍備受尊敬。明朝的李時珍就是這樣一個人。

百世流芳李時珍​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1518年出生於湖北蘄州縣的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祖父是位走鄉藥郎,常年搖著鈴鐺往來於村裡鄉間,為人治病化疾。他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醫術高明,為人正直,得百姓愛戴李時珍在23歲那年向父親學習醫術,為繼承家業作準備。受父親影響,他收集了大量和地方特產藥物有關的資料,並經常向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和藥農問詢。一段時間後,他開始隨著父親一起出診。1545年,蘄州發生了洪災,緊接著又暴發瘟疫。明朝政府雖然設立了“惠民局”為百姓診治疾病,無奈染疫者甚多,惠民局根本忙不過來。在這種情況下,李時珍和父親主動投身到當地疫病的防治工作中。他們揚仁義之德,懷濟世之志,不管找他們治病的是窮是富,他們都一視同仁,悉心診治。有時,他們還會免去 患者的醫藥費,將配好的藥物無償地送給病人。史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李時珍“千里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 對一些人來說,行醫治病只是安身立命的職業,但對李時珍而言,這卻是救人的事業。他從未想過靠行醫斂財發家,而是將“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當作目標。李時珍38歲那年因醫治楚王之子得到楚王的賞識,李時珍行走鄉間,為平民百姓治病被楚王推薦到太醫院就職。然而,儘管在太醫院中任事,論收人、論名望,都比行走鄉間為村婦村夫治病強得多,但李時珍只待了一年就託病回家了。他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一件在外人看來頗費力不討好的事中——編修《本草綱目》 原來,在行醫的日子裡,李時珍對本草產生了興趣,但他發現前人的本草經典中有不少語焉不詳的地方。這讓李時珍萌生了修改古代醫書中謬誤的想法。畢竟,醫書之於醫者相當於救人之法典,其中謬誤必對患者為害甚大。李時珍的編修並非只是坐在家裡查閱古代典籍,為了徹底弄清各類藥物的特性,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簍,領著徒弟和兒子長途跋涉,先後去了安徽、江西、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等多個地方。一路上,他們跋山涉水採集藥物,虛心向農叟漁樵請教。有時,為了搞清楚某種草藥的性質 ,李時珍還冒著生命危險親身試藥。由於年輕時曾聽人說曼陀羅十分神奇,可以讓人又唱又跳,在經過武當山時,李目時珍便採下曼陀羅,親口喝下用其花籽浸泡過的酒,證實了曼陀羅確有令人麻醉的 功效。李時珍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歷盡千辛萬苦,作了數萬字的訪問記錄和筆記,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藥物資料,還發現了不少古人未曾提過的新藥。回到家後,他又花了大量時間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明史》中曾這樣記述李時珍寫作《本草綱目》的過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整部《本草綱目》共52卷,記載藥方106個,藥物1892種(其中包括新藥374種),約 一百九十萬字,還配有一千多幅插圖,堪稱李時珍畢生心血的結晶。其中的每個字、每幅圖都是李時珍治病救人的強大信念的體現。

《本草綱目》總結了中國兩千多年藥物知識和經驗,糾正或澄清了許多前人的錯誤或含混的地方,增加了不少新發現的藥物或藥物功能,並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對收載的藥物重新作了分類。 從17世紀起傳至國外,已有日、英、法、德、俄、朝鮮以及拉丁文等多種文字的譯本,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成為近代藥物研究的重要文獻。

作為舊本醫書的歸納整理,《本草綱目》不可避免地要將舊本醫書中一些荒誕不經的“藥物”蒐羅進來,譬如人骨、人肉、人血,但李時珍並沒有像對待尋常的藥物那樣對待這些“特殊藥物比如針對唐代《本草拾遺》里人血有潤燥及治狂犬之咬的說法,他寫道:“始作方者,不仁甚矣 ,其無後乎?虐兵殘賊亦有以酒飲人血者,此乃戳天之民,必有其報。”針對以人骨為藥的說法,毫不客氣地進行了痛斥:“古人以掩暴骨為仁德,每獲陰報,而方伎之流,心乎利慾乃收人骨為餌,仁術故如此乎?且犬不食犬骨,而人食人骨可乎?”至於人肉,李時珍乾脆沒有附上任何和有關的藥方,對《孝經》中提到的割股療親一事,也予以了嚴厲的批評:“父母雖病篤,豈有欲 子孫殘傷其肢體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民之想也。”這些情感強烈、傾向明顯的文字,無不體現了時珍對人及生命的敬重。

《 本草綱目》出版時,李時珍已經去世數年,但這並不妨礙他被後世尊為“醫聖”,他就如老 子筆下的“上善之水”,以善利人,深沉無爭,謙虛勤奮,重仁博施。他的醫術令人稱道,醫德更 為人敬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