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鏈子水車」,不知能喚起你多少塵封的記憶?

當我們回首往事,你可曾還記得故鄉那口老井?拂去塵封,你是否還留戀著故鄉井臺上那掛鏈子水車的蹤影?

我的家鄉山東濟寧,在六七十年代,到處可見“鏈子水車”,用以汲水澆地灌田。鄉間田陌的大口井上,橫臥著一掛“鏈子水車”,主架形似彎弓,齒輪相連傳導花輪,懸掛水車鏈子,通過水車筒子探入井水。轉動水車,鏈子上的皮碗兜水,水車筒子就源源不斷湧出清澈的井水,流向乾涸的農田。

據史書記載,“鏈子水車”發明於唐代,主要興盛於南方,其時有人力水車、牛拉水車、風力水車等。據說這種鏈子水車水位淺還可以,水位低了就不上水了,此後隨著井水下降,逐漸有了”軲轆井”。井臺上壘著磚墩,或是豎著木架或是豎著條石,嵌入一根木軸,安上搖把軲轆,軲轆上纏著一圈又一圈井繩,末端系水桶,用以絞水灌田。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關中農村很多地方仍然使用轆轤絞水。

大約在清末,關中地區出現了一種古老的提水工具,叫“鬥鬥水車”或稱“木鬥水車”。木鬥呈長方形,長約四十工分,寬約二十多公分,高約三十多公分。底板中間有個小孔,用來穿繩子的。井口木支架上有一個大木輪,中間橫穿一木軸固定,串聯木斗的井繩就架在這個大木輪上。木輪兩側有搖把,汲水的時候,通常兩個人搖,將井水一斗一斗的提上來了,澆地很便捷。那時候,我們村各家幾乎都有這種小木鬥,用來當小凳子坐,小孩們則拿它當玩具。

故鄉的“鏈子水車”,不知能喚起你多少塵封的記憶?

解放前後,關中地區開始有了“手搖鏈子水車”。水車鏈子一環扣一環,每隔一米許連接一個皮碗。皮碗中間是一個鐵砣,周邊開有槽口,槽口裡嵌入一個膠皮圈,這就是皮碗了。水車筒子是用鍍鋅鐵皮製做的,口徑約十公分左右,每節長約七八十公分。用螺絲連接了,一直延伸到水井深處,水車鏈子穿過水車筒子達到水底。水車鏈子懸掛在水車齒輪上,通過皮碗和水車筒子汲水,比木鬥水車效率更高。

到了五十年代末,關中農村出現了一種“解放式牛力水車”,原理如同人力手搖鏈子水車,只是改人力推杆為牛拉水車了。水車頂端橫插一圓木槓子,延伸到井臺邊,槓子末端有一個鐵環,用來掛牛拽繩的。牛蒙上眼睛,圍著井臺轉圈拽水車,清澈的井水嘩嘩嘩的湧出來,順著水渠流向田裡,莊稼的葉兒就綠了。到了六十年代,關中農村出現了“鍋駝機”。流曲北耕村坳裡堡東的大井上,就安裝有一臺“鍋駝機”,用煤作燃料,機器響聲很大,轉速飛快。鏈子水車也稍有變化,將豎臥式水車改為橫臥式水車,在原先固定鐵箍的豎軸上,更換上了懸掛水車鏈子的花籃盤,在原來安裝花籃盤的中軸上,重新安裝了碩大的從動鐵輪,用寬皮帶與“鍋駝機”的主動輪聯動。轉速提高了,抽水效率比牛力水車翻了幾十倍。

不久有了柴油機做動力,再後來又有了“馬達(電動機)”,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但鏈子水車的形狀一直沒有變化。

故鄉的“鏈子水車”,不知能喚起你多少塵封的記憶?

由於關中地區連年天旱少雨,澆地灌溉用水越來越頻繁,水位急劇下降,鏈子水車經常是半筒子水。這時候就開始“打管井”,先是在老井裡打管井,再後來估摸著地下水流向,在地裡打新井。“打管井”有專業打井隊,高高的木架子,中間固定著探入井下的鐵桿,鐵桿上面懸著一個淘井的帶齒鐵鍋,一次又一次的垂直墜落井中淘泥。“井管子”是事先用水泥和彎形紅磚砌好的,半人多高,直徑約三四尺許。管井打好後,將“井管子”一節一節放入井內,四周包以草蓆竹皮簡單固定,名曰“下管井”。全部下入井內後,井管四周空隙填入大量的鵝卵石,再平整好井臺,管井就成功了。管井水深,老式鏈子水車派不上用場,改用軟管潛水泵。開始打的管井,水都很旺。後來地下水下降,有的管井抽半天就沒水了,村裡人說,又打了個“幹窟窿”!井越打越深,換成鐵管深水泵。再後來,就是更深的機井了。

從牛力水車到深水泵,不過十來年的功夫。可這提水機械化變革的過程,卻給農村解放生產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鉅變。同時,六七十年代過度開採地下水,也給這一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帶來了不小的不良影響。但,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關中太旱了麼!現今關中渭北,黃河灌渠縱橫交錯,農村除了生活用水外,大部分田地都用黃河水灌溉。據說,井水又略有上升了。

鏈子水車,是農田灌溉技術革新的產物,是農業水利化的時代縮影。在那靠天吃飯的歲月,故鄉的鏈子水車啊,維繫著鄉親們對糧食豐收的期盼,寄託著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光陰似箭,人生蹉跎,回首往事,故鄉的“鏈子水車”,依然是銘刻在心揮之不去的印記!

故鄉的“鏈子水車”,不知能喚起你多少塵封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