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一篇《感謝貧窮》,讓王心儀這個準北大女孩,一下子成了網絡紅人。

《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看了她的《感謝貧窮》,看了她的剛剛起步的人生履歷,看了她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表現,第一個感覺,不喜歡這個女孩子。

年紀輕輕,卻顯得很成熟,成熟得有些市儈,成功學中的秘籍、為人處世裡的殺招,好像都學會了,包括她寫的這篇《感謝貧窮》,就是一個小人精。唯獨少了點單純,缺了點天真。

試看她寫的下面這幾段文字: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不就是一篇典型的“心靈雞湯”嗎?標準的用詞用語,格式化的遣詞造句,地道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抒情散文的路子,沒看出有多少真情實感的流露。

不喜歡她的心靈雞湯,有股子餿味。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她,感謝貧窮,謳歌苦難,不就是中國教育中一個核心環節嗎?

對貧窮、苦難的歌頌,永遠是心靈雞湯中的提味佐料。沒了這個佐料,就好像一個平庸的廚師沒了味精,不會做菜了一樣。

對貧窮、苦難的歌頌,永遠是成功學、勵志文的“梗”。沒了這個“梗”,就好比郭德綱上臺忘了“包袱”,沒法說相聲一樣。

開中國貧窮、苦難歌頌典範的是孟子,其在《孟子 .告子下》的一段話成為中國人的口頭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了證明自己說法的正確性,孟子還舉了幾個例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可能是孟子舉的這幾個例子太生僻,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司馬遷舉的例子就廣為人知了,估計每個中學生作文都會用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用詩歌謳歌貧窮、苦難,則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老百姓則直截了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哲學家也來湊熱鬧,北宋北宋哲學家張載說過:“富貴福祥,將厚吾之主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後世簡化成“艱難困苦,玉成於汝”。

貧窮、苦難與挫折,是人生路上的常客,其本質是人作為一個個體,在神秘的大自然和複雜的社會面前的無力感。正因為它是人生的常客,強調貧窮、苦難對人的成長、成功的作用,有化解矛盾、消除戾氣,保持人的內心平和和社會和諧的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意義。出於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角度出發,一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也應該而且有必要引導人們對困難有正確的認識。

但一旦過了頭,一味地謳歌苦難,美化貧窮,並把貧窮、苦難視為個人成功的前提和基礎,彷彿不吃點苦頭就幹不成任何事情,就像這個準北大女孩這樣,則就走到另一個極端,成了一種病態。

在我看來,貧窮、苦難,不僅不是成功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而且恰恰相反,在大多數情況下,貧窮、苦難,阻礙甚至毀滅了一個人的成功。貧窮、苦難固然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但更多時候是阻力。君不見,許多農村孩子,因為家貧不能讀書,十幾歲就開始幹農活,勞動至死一輩子也沒過上好日子。

《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人的成長成功,並不取決於貧窮、苦難。貧窮、苦難是醜陋的、可恥的,完全不值得感謝、熱愛、歌頌,更不值得追求。相反,貧窮、苦難是人人都要摒棄、擺脫的。如果貧窮、苦難真的對人那麼重要,為什麼國家要大力扶貧,三年消除貧困人口呢?說不通啊。從歷史角度看,一部人類進步史就是一部與貧窮的鬥爭史。

《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還有,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因而失去了人生中的重要教育和選擇機會,命運被徹底放逐。現在這些人都已經臨近暮年,回首往事,對這段歲月又該如何認識呢?

《感謝貧窮》是一碗發餿的心靈雞湯

用貧窮、苦難給人帶來的歷練來證明貧窮、苦難存在的合理與必須,進而得出貧窮、苦難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條件,就顛倒了邏輯上的因果關係。

就拿司馬遷舉的幾個例子來說。難道左丘明不失明,就寫不出《國語》嗎?我看未必。而且,失明,對於一個寫書人,會做成多大的不方面啊。如果左丘明不失明,我覺得他寫的書會更多。何況,古往今來失明的人何其多,左丘明卻只有一個。同樣,為什麼那麼多貧窮家庭的孩子,只有王心儀能考上北大,決定性因素是她的智商高而不是她的貧窮,事實是上考上北大清華的更多的是家庭富裕學習環境好的學生。

試問一下司馬遷本人,你是願意接受宮刑,後忍辱負重著《史記》流芳百世;還是甘心當一名普通文官,順遂地度過一生?估計包括司馬遷在內,所有的正常人都不會選擇前者。同樣,古往今來受宮刑者何其多,也只出了一個司馬遷。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貧窮、苦難會毀壞人的尊嚴,傷害人的心靈,從而導致人的心理扭曲,產生反社會人格。比如希特勒童年時身體孱弱,家境貧寒,常常遭受同學虐待,促使他後來產生強烈的報復思想。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罪犯,也是因為貧窮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貧窮、苦難,只是命運降臨後個體被動無奈的接受,絕不是個人的主動選擇。

對貧窮、困難的病態歌頌,宗教是最具代表性的。

所有宗教都宣揚,貧窮、苦難是上帝、佛陀等對人的考驗,吃苦是修行的最有效方式,是在“消業”。通過自覺製造肉體的痛快並與之抗拒,才能更快地達到靈魂上的純淨。印度的苦修人,在自己身上穿釘子,赤足走燒紅的鐵板,就是為了加快自己修行的速度。

有人對《西遊記》設九九八十一難不理解,說為什麼不讓孫悟空一個筋斗雲翻到西天把經拿回來。殊不知,就是要通過苦難的磨練,從而實現心靈的昇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走完,一路與妖魔鬼怪做鬥爭,風餐露宿,吃盡了苦頭,修行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成仙得道了。

更重要的是,大肆宣揚貧窮、苦難對人的正面意義,並把它設定為人生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其背後隱藏的目的有可能是防止人們去關注、追究貧窮、苦難生產的根源進而消滅之。佛教進入中土後,一開始受到中土的激烈反對,“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就是明證。後來,統治者慢慢發現,佛教宣揚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能得到幸福的說法,對麻痺老百姓的反抗意志,鞏固統治有極大的幫助,所以,佛教也就從抵制變為歡迎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無不大興土木,廣建寺院,以致有“江南四百八十寺”之詩句和“天下名山僧佔多”的俗語。

更為重要的是,一個社會,如果大量謳歌貧窮、苦難,一定伴隨著對富有、富人的抨擊,譬如當下的中國。

對貧窮、苦難的病態歌頌,應該扔到太平洋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