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婚率逐年走低 年輕人:戀愛都顧不上談,怎麼結婚?

原標題:中國結婚率逐年走低 年輕人:戀愛都顧不上談,怎麼結婚?

民政部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專家分析認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城市化進程加快都是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原因。

中國結婚率逐年走低 年輕人:戀愛都顧不上談,怎麼結婚?

新華社資料圖

結婚率逐年走低

結,還是不結?民政部的統計顯示,這一數據在不同地區有明顯的差異。“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一中國傳統理念正悄然發生變化。

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其中結婚率最低的5個省市分別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東,其結婚率分別為:0.45%、0.61%、0.61%、0.62%、0.63%。相比之下,結婚率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為貴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結婚率均在0.91%以上,而這些地區人均GDP都相對較低。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相反的走向。

結婚率走低,年輕人怎麼想?

在北京從事審計工作的於賢表示,大城市節奏快,競爭激烈,“審計行業加班出差是常態,沒有時間約會,也沒有時間相親”,戀愛都顧不上談,怎麼可能結婚?這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面臨的窘境。即使是有穩定戀情的年輕人,其中不少也表示不敢輕易“談婚論嫁”。上海白領徐珊直言,“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結婚後又必然會考慮生子和育兒的支出”,從個人到家庭的轉變並非易事。

經濟發達地區房價相對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年輕人步入婚姻的步伐。於賢直言:“沒有房子,丈母孃肯定不願意,住在合租房裡也有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這樣的高房價,35歲前難以買得起。”

此外,很多都市適婚青年表示“寧缺毋濫”,不著急結婚。在南京工作的陸子夫,有房有車有時間,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還是要找到三觀一致,能進行深層次溝通的人,年齡不是決定性因素”。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代際間的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社會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有分析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受適婚年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的影響,結婚率仍可能持續走低。

城市化進程是推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看出生率——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後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翟振武進一步說明:“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數量不斷下降,是如今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一變化既在意料之中,也與之前的預估相符。”

看結婚年齡——婚齡推遲成為當前結婚人數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江蘇省發佈的婚姻大數據顯示,近5年來,江蘇人平均結婚年齡每年大約增長1歲。上海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結婚年齡26.51歲,到了2014年達到28.14歲。這一變化在王潔的意料之中,在北京讀博的她說:“班裡的同學都二十七八歲了,除了兩個工作後重回學校讀書的同學,畢業前大家都沒有結婚的打算。”

翟振武分析,現在我國成年人口近一半會接受高等教育,進入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生數量也在逐年上升,相應的年輕人獨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齡也會推後。早些年,年輕人到了二十三四歲,很多就結婚了。現在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畢業就已經23歲了,結婚的年齡必然會不斷推後。相當一部分適婚年齡的人並沒有結婚,也使得結婚人數偏低。

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不斷髮展的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年輕人的婚姻選擇。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劇了市場競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結婚率反倒走低,這在全球都是一種趨勢。

鼓勵婚育應受重視

面對逐年下降的結婚人數,多位專家表示,這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應多尊重多元化、個性化的個人選擇,予以年輕人更多選擇空間。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認為,地區經濟條件越好,對單身和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也越寬容,“發展水平越高,社會越多元化。不結婚、單身或者離婚,都是個人選擇。”

陸傑華認為,“80後”“90後”跟“60後”“70後”明顯不同。“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社會的變化,瞭解到世界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他認為對於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改變,人們應當轉變思想,與時俱進,應對推遲結婚、事實婚姻、不婚等給予更多寬容。

然而,相比5年前,結婚人數下降126.5萬,這一變化仍值得政府層面關注。陸傑華說,在我國,結婚和生育密切相關,西方國家常見的未婚生育和事實婚姻等,在我國尚未得到承認。因此,結婚率降低會影響生育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數量和結構,最終影響未來國家的經濟發展。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凸顯我國老齡化加速的現狀。結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勢必進一步加深老齡化社會的問題。

專家建議,針對二者的緊密聯繫,國家應當重視該問題,認真研究、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比如,可以適當延長婚假、產假,倡導人們平衡家庭和工作,從而促進結婚生育。此外,政府也應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納稅的財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稅務負擔;一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優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價讓很多人難以在年輕時開始獨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穩定房價、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將能緩解部分壓力。

延伸閱讀

各國老年人“黃昏”離婚率上升 揭秘背後原因

韓國媒體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韓國老人下決心離婚,韓國統計廳一項調查顯示,結婚20年以上離婚的“黃昏離”過去20年猛增了14倍。韓國家庭法律諮詢所認為,“黃昏離”與韓國社會“老了也希望生活幸福”的觀念被廣泛接受有關。與此同時,日本中老年人的離婚率近年來也有增無減。

韓國

退休後破產成一大原因

近年來,韓國颳起一股“黃昏離”之風,老年人離婚隊伍逐年擴大。出人意料的是,提出離婚的絕大多數是女性。韓聯社報道稱,生活在大田的樸某近日十分苦惱,因為年過花甲的父母突然要離婚。律師諮詢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像樸某父母這種年紀準備離婚的人現在越來越多。2014年,進行離婚諮詢的60歲至80歲老人有1125人,2004年只有250人。

韓國統計廳調查《2014婚姻、離婚統計》顯示,結婚20年以上離婚的“黃昏離”過去20年猛增了14倍。韓國“黃昏離”件數1990年2363件,2014年增至3萬多件。2012年開始,韓國“黃昏離”件數已經超過“新婚離”(結婚未滿4年)件數。韓國家庭法律諮詢所認為,“黃昏離”與韓國社會“老了也希望生活幸福”的觀念被廣泛接受有關。過去,韓國老人大多是“即使家庭不和睦也要忍耐過日子”,一輩子都在隱忍中度過,如今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注重自身幸福,下決心離婚的人越來越多。

韓國《東亞日報》報道,韓國老人的貧困率為49.6%,遠遠高於12.6%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退休後找不到合適工作,或因事業失敗陷入貧困階層的人越來越多。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破產部今年3月發佈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2月宣佈破產的1727人中,60歲以上者佔24.8%。

一些法律專家認為,韓國1991年引入離婚財產分割制度,整天相夫教子的妻子即使沒有收入也有家庭財產的分割權,這也是“黃昏離”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前韓國女性離婚時只能拿得撫慰金,數額並不多。

日本

中老年時選擇分道揚鑣

日本的妻子以溫柔、隱忍聞名世界。通常日本的丈夫們白天在職場工作後,回家就變成“老爺”,享受妻子端茶倒水、噓寒問暖,連撫養孩子也無須操心。近年來,日本的離婚率也有增無減。據統計,日本每年大約有25萬對夫婦離婚,離婚率高達50%。其中,結婚20年以上的離婚夫婦為3.8萬件。由此可見,當夫妻關係開始變差,離婚慢慢“靠近”時,很多人會直接選擇離婚。

一位日本大媽級作者曾經出版過一本名為《退休後的丈夫怎麼這麼討厭》的書,其中的說法,很能代表她們這個年齡層的主流想法。原來每天出門辛勤工作的丈夫們,曾經是家裡的“頂樑柱”,受到妻子和孩子的百般尊敬和照顧,但是他們退休後,不僅每天無所事事,而且在家裡礙手礙腳,有些還要打罵妻子,令妻子們不能忍受。鑑於兒女長大成人已經獨立,日本的法律也善待離婚女性,允許她們得到丈夫退休金的一半。

所以不少人樂得拿著一筆不菲的贍養費,去換一種活法。不過在一項調查中,調查人員對離過婚的夫婦也做了調查,雖然表示“離婚了真好”的人很多,但表示“離婚以後後悔了”的人也不少。在告知對方想離婚時,自己一定要深思熟慮。

法國

老了也不能夠湊合勉強

崇尚浪漫和自由的法國人,即便到了暮年,依然努力追求婚姻美滿幸福,而不願委曲求全。這樣的理念也導致一部分老夫老妻退休後不一定能夠繼續共同生活。雖然在結婚誓言中他們曾經說過:“只有死亡才能將我們分開”,可是實際上,他們老了各走各路的情況日益增加。

法國老年問題專家、社會學家格蘭指出,“如今大多數老人都知道他們退休後還有20到30年可活。他們肯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仍然希望與同一個人在退休後的這麼多年裡過同樣的日子。”再加上每天的一些生活瑣事的困擾,也會使老夫婦們產生無謂的煩躁和惱怒。

同時,夫婦重新面臨一天24小時同在一個屋簷下的二人世界,本是消閒的好時候,可是雙方因不同的意見常常打破這種和平,或者因為不善交流,兩人面對面卻感到非常孤獨;而且工作忙碌時被掩蓋的一些缺點,在退休後暴露無遺。如果夫妻兩人中一個人從此不修邊幅,整日昏昏欲睡,可另一個卻精力充沛,希望去看看世界,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分道揚鑣。

美國

女性希望更多決定能力

塞麗雅·傑弗裡64歲,丈夫自主創業,幾年前公司被大企業高價收購,收入頗豐。多年來夫婦倆總是像平行的鐵軌,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公司賣掉之後,兩人突然感到無事可做,爭吵不斷,於是結束了37年的婚姻。離婚後塞麗雅搬到了喜歡的社區裡,用兩年時間上大學,拿到了文學創作碩士學位,並前往維和組織工作幾年,她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美國賓夕法尼亞一所大學的調查顯示,現在60歲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已經衰老,很多男性感覺自己能力和魅力不減當年,所以當他們遇到合適的事業合夥人和朋友時,能夠毫不猶豫地奮力追求,並且不惜放棄原來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則不急於尋找新的異性伴侶和結婚對象,她們更喜歡在離開原來的婚姻後獲得自由和決定能力。

馬里蘭州的黛芬妮接受採訪時說,離婚讓她覺得從61歲又回到了20歲,好像獲得了一次新生。她擺脫了長達38年的婚姻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勞作和等待丈夫回家的空虛,回到了賽馬場上,重新開始騎馬訓練,這是她童年時代就喜歡和熱愛的運動,也是她婚後一直夢想要做,卻在幾十年中一直沒有能夠做的事情。

分析

四大原因讓他們毅然分手

美國博林格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蘇珊·布朗和埃方·林在進行大範圍的調查和研究後發現,許多離婚的老人大多數是第一次婚姻,這一現象是他們以前很少遇到的。

任務感消失

夫婦共同生活了數十年之後,兩人間的分歧和不同都會被歲月“熨”平了,但是並不能代表他們就很快樂。孩子長大後,意味著兩人間的紐帶消失,讓一些夫婦認為已經履行並且完成了撫養責任,以後就無須再在一起了。

失去潤滑劑

很多離婚的老人並非都是劍拔弩張,而是兩人之間的感情已經不復當初,當離婚在社會上不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時,他們選擇和平分手,追求各自嶄新的生活。

經濟變獨立

在目前的離婚案中,有超過六成是由女方主動提出的。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機會均等和經濟獨立,而且國家提供合理的退休金和法律保護,女性不用像以前要終生依靠丈夫生活,這給了妻子提出離婚的勇氣。

壽命已變長

生命延長意味著夫婦倆在退休後還要共同生活幾十年。在年輕時兩人各自忙碌,退休後突然整日在一起,以前沒有解決的矛盾重現,大小爭吵不斷,考慮到要這樣再熬二三十年太痛苦,於是選擇分道揚鑣。

網友熱議:

@還有好名字可以用麼:結婚多費錢麼,掏空了父母,掏幹了身體。面對以後幾十年的她,家裡一點權利都沒有。如果不是愛情,不如不結婚

@瑤光慕容家小悟空:這只是一場大趨勢的開始

@別看我只是一隻羊啊啊啊:恐婚。 現在就被催著找女朋友 [二哈][二哈]不想戀愛 不想結婚 單身上癮了 兩個人的感覺不如一個人

@有品YOUPIN:那有沒有專家說,房價高、彩禮高,結婚成本高。

@今市過兒:就現在的結婚環境 普通人結婚必然拉低生活水平加重負擔

@念華心飛翔:我養自己都費勁、別說養老婆孩子了![挖鼻][挖鼻]

@李萌豆兒啊:那國家得不得包分配對象嘛?

@真的很喜歡你不遠萬里不問歸期:討論一下家裡的反逼婚心得[攤手]

@珊兒lns:現在對於身邊有些朋友30還沒結婚的,已經見怪不怪了,這兩年本該是結婚的大浪潮,結果房價飛漲,誰還結得起,更別說生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