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口美食榜:美國小費制度,道德綁架還是高級文明?

先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突然火了起來。

起因是一條博文。大致是大V本人在美國消費被強制要小費,給少了還不行,大V就吐槽了美國小費文化——憑什麼你還能規定我給多少了?!這引起了更多微博大V的共鳴和爭議,一部分人的意見是小費是文明的象徵,另一部分說這分明就是道德綁架,一時間口舌戰打得不亦熱乎。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被強迫收小費的大V

所以,為什麼美國服務業人員這麼執著於小費?它到底是文明的象徵,還是道德綁架?

1.小費初體驗

到美國的頭兩年,我沒敢去過高檔餐廳堂食。

當然,唸書黨口袋沒錢是基礎,學校在紐約州大農村,走路距離裡沒有餐廳是現實。相比於在紐約市上學的小夥伴們,也就沒有了外出就餐的根本需要。連續2年,除非是明確的被請客,我基本回絕了所有外食的邀請。

其實就是怕丟人。

“小費是百分之幾?這應該問服務員麼?萬一服務得不好呢?我該什麼時候給小費?萬一服務得很好,那是不是無上限?我數學這麼差,當場算不出來15%,20%是多少錢怎麼辦?賬單怎麼讀?拿出手機算會不會很沒面子?服務員會不會內心鄙視我?我萬一沒有現金怎麼辦?信用卡給她她萬一不刷15%刷20%怎麼辦?” 以上是完整的心理活動。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剛一出國門的學子,有時候很難接受小費的概念

迫使我走出第一步的是大學第一個老闆Karen。那年夏天,我和她去尼加拉瓜瀑布參觀遊玩,回程的路上她說要請我吃飯,我便鼓起勇氣,問她可不可以給我走一個流程,讓我看一下去餐廳吃飯整個應該怎麼做。

她哈哈大笑,愉快地答應了。剛坐定,她就跟服務員說“這個中國女孩要我給演示一下如何點餐和付小費”,我瞬間害怕丟人到想鑽到桌子下面。服務員倒是落落大方,“沒問題!”

她一邊看菜單,一邊告訴我:你先點餐,然後吃飯。一般一個服務員負責3~4個桌子或某個區域,她(就是剛才這個服務員)就會是主要負責的桌子的。她會時不時地上來問你有沒有需求,有事兒你就找她。

買單的時候有一個專門詞,叫check,你可以說“May I have the check”,然後她就會把賬單帶給你。你核對後給她信用卡或錢,她會給你一個收據。收據上有Tips一欄,如果你是要從卡里扣,就把你算好最終數字後填上去。如果你有現金,就直接放現金,單據上的就不用填了。一般是15%就好,特別好的你可以給20%,你覺得服務特別差的也可以只給10%。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TIP一欄裡,就是單付給服務員的小費

我聽得半懂不懂,緊張地問Karen,我算不出來數字怎麼辦?Karen又笑了,“算不出來拿手機算啊!”

“會不會特別不禮貌?當著她的面讓她知道給她多少小費。”

Karen無奈地搖了搖頭,“不會的,她們都是經過訓練的,不會盯著你填小費的。你填好離開就好。”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小費文化。

2.從400年前說起

英文裡有一個表達,美國人特別喜歡,大意是“裝著裝著就真牛X了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而美國和小費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這是一個草莽之夫學裝逼學到讓人害怕,並最終學成了自己的專長的故事。

先讓我們回到400年前的英國,那時的中國還是萬曆皇帝的天下。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400年前的英國,正處於斯圖亞特王朝

1600年的英國貴族們走親訪友,是騎著馬帶著家眷,一待待上一個多禮拜的。而小費這個東西開始形成氣候,“罪魁禍首”就是這些英國貴族們。

他們一開始也是好意,我來詹姆斯·李四家都打擾一個多禮拜了,他們家僕人本來應該簡單照顧我起居的,但人家很盡忠盡職,不僅照顧了我起居,還幫我餵了馬,打包了野餐果籃,臨行還跟我招手說goodbye,我給他們一些打賞,算是我的感謝,也間接體現了我的階級優越性。

僕人們畢竟是需要賺錢養家的,發現自己努力就可以獲得額外的打賞,自然每個人都積極表現,也積極地…等待打賞。沒多久,英國貴族們開展任何走親訪友行為,就默認必須要給對方家僕人打賞了,不然的話,僕人就會繼續拿著你的馬繩,微笑著不讓你離開,直到你丟下一些小費(Vails)。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唐頓莊園》,影射了舊英國貴族的群像

其實貴族們也不喜歡這種強制性給錢的行為。就連被拜訪的主人詹姆斯·李四們,也會拉著自己客人說,你別多給錢,別多給小費。但是沒辦法,服務在僕人們身上,他們已經習慣了拿小費,不給的話,鬼知道他們會不會在端給自己的飯裡吐吐沫。當時真的有記載,一些不慷慨的客人曾經就遇到過自己馬腿折了,或者自己馬褲裡多了一泡肉汁的神奇行為。

所以,早在1760年,英國貴族們就嘗試過禁止小費行為。但是未果,僕人們面對突然消失的小費,奮起反抗,用石頭砸貴族的窗戶,破壞房外的路燈,甚至引發了血案。反對小費的行為也因為這樣不了了之了。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舊時英國僕役合影,小費成了他們的興奮劑

英國貴族開創了自己階級層次的小費文化,而美國人則把它發揚光大。

美國本土是沒有皇室貴族這個概念的,但這不妨礙美國先富起來的人們對於等級的追求。他們在拜訪英國的時候,發現有付小費這個習慣,內心大喜:這正是體現我身份地位的好方法啊。於是美國人給起小費來毫不吝嗇,各種角度展現自己暴富的土豪行為。

這一行為當然破壞了行規。英國貴族突然發現,去拜訪朋友時,服務上最“受歡迎”的是美國人,而不是自己的了。但是他們的反應很慫,是害怕被比下去。於是要麼找理由不去拜訪朋友了,要麼自己也提高自己給小費的數額。但這不打緊,重要的是,僕人作為受益群體,越發依賴小費這個概念了。

裝X的美國人同時把小費這個習慣帶回了本國。1900年,在任何一個美國服務行業裡,一個可以支付小費的美國人會被同伴默認這三個標籤:去過國外,有文化,有X格。

雖說一戰對於美國的經濟有影響,很多曾經富有的人們開始無法保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但小費這個既沒有很大成本,又可以從細節處體現自己逼格階級的行為還是被保留了下來。甚至輔佐第一夫人傑奎琳的秘書長在給美國富人家庭的禮儀書《Amy Vanderbilt的禮儀大全》裡都詳細地記錄到:如果去的朋友家有僕人給你熨衣服,要給他10美金小費,如果有廚師,要再給那個廚師10美金。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Amy Vanderbilt的各種禮儀指導在當時有標杆指導作用

美國的工業革命讓更多的人富了起來,僕人住家的傳統逐漸瓦解,更多的社會餐廳開始建立起來。有錢人在外就餐開始成為潮流,小費這個行為便一下子從富人豪宅內部的行為,變成了更普遍的,餐廳服務業的標準。

3.小費能不能取消?

小費要不要取消?

從1700年開始,英國貴族就開始打這場仗,直到今天,這場仗仍然還在進行。

2006年,美國聖地亞哥的一個小餐廳老闆第一次決定放棄小費制度,變成15%的固定服務費。

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

2013年,紐約著名日料餐廳Sushi Yasuda決定按照日本傳統,不收小費,而是把服務費增加到菜價裡。顧客首先反應不能接受菜價上漲,其次旅客不瞭解具體情況的仍然會留現金在桌上,然後回美國的大眾點評Yelp說這家餐廳好貴。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Sushi Yasuda的消費單:“遵循日本傳統,我店員工不需小費。”

2015年,美國餐飲業有史以來聲勢最浩大的一次去小費運動由紐約餐飲教父Danny Meyer發起,他說自己旗下13家餐廳將全部去除小費制度。

3年後的今天, Danny Mey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在過去的3年裡,自己旗下的前臺優質服務人員流失率是40%。服務員表示工資不僅比有小費時低了,而且由於翻檯率增加,自己又更忙了。與其這樣,憑藉自己的服務素養,為什麼不跳去小費更高的餐廳?

一大口美食榜:美国小费制度,道德绑架还是高级文明?

餐飲大亨Danny Meyer坐在自已的Union Square Cafe中

關於小費的鬥爭,本質是服務行業人員行為習慣的鬥爭。就如1760年的僕人血案一樣,在一個已經完全形成小費行為習慣的社會,一旦行為被強制性免去,大量依靠小費賴以生存的服務行業人員將首先開始動盪,隨後跟來的是餐廳老闆要麼關門,要麼就是每天疲於處理服務態度變差的投訴。

所以小費這個問題,跟“文明”和“道德綁架”沒有關係。人要錢支撐生活,而投身餐飲服務行業的人往往是社會上最沒經驗,最底層的群體。他們的明天完全依靠著今天的入賬。

如果去除小費可以讓我的工資更高,那我必然樂意。然而這麼多年的實驗結果已經表明,在小費存在的社會,固定工資永遠比不上某一個大款或大型聚會留下的大額小費來得更具有現實現金意義。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錢,我就暴動或離開。從某種角度上,這些服務人員,才真正是餐飲行業穩定的命脈所在。與文明無關,與道德綁架,也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有的,只是服務行業人對於生存下去的實際追求。

你呢?你習慣國外的小費制度麼?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來自我們的好朋友一大口美食榜(ID:laiyidakou),懂吃的人全在這裡!聚集中國美食家資源,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有溫度的美食榜單及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