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太原街

重返太原街

從一條土道一路走過來的太原街,曾經是瀋陽人的驕傲。

走在今天的太原街上,卻感覺她是那麼空洞,那麼浮華,那麼無聊,一種悵然若失的滋味,苦上心頭。

整個瀋陽太原街,儼然一副空架子!

重返太原街

人不多,也不少。

總之,太原街往日的繁榮不再了!太原街昔日的輝煌沒有了!

重返太原街

看看太原街,除了中興,幾乎全都是一樣規模的大廈。

一樣的牌子;一樣的佈局;一樣的代言人;一樣的乏味!今天的瀋陽太原街,只要去一家商場,別的都算去過了。

走在今天的太原街上,感覺人群都是自東向西一個方向走,要麼是去萬達,要麼是去火車站,要麼是去地下。

有的商廈,基本處於倒閉狀態,有的商廈,基本處於半癱瘓狀態,冷冷清清!今後的狀況,恐怕更糟……

重返太原街

冷眼看去,極盡奢華。

現代的裝飾材料,現代的風格以及現代色彩,都使我們目眩。

但我們一點也不仰視它,因為它沒有靈魂。

究其原因,非常簡單:千店一面,毫無特色經營!

太原街的瀋陽味道、瀋陽人值得留戀的記憶、原本在這條街上的瀋陽著名老字號,早都已經被“取締”!

中街,儘管已經面目全非,但畢竟還有幾幢老樓得以保存,而太原街主街,卻整個被摧毀了。

這個摧毀,不是市場的需要,是政績的慫恿,是體制的庇護。

重返太原街

我們從不一概地反對商業用地的開發,更不是什麼為反對而反對。

我們反對的是,拆除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的街區和建築。因為這樣的建築,是城市文化歷史的符號,是最直觀的歷史記憶。

重返太原街

對於80後的人們,瀋陽太原街原來是什麼樣,他們可能很少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

所以,作為一個瀋陽人,一個時代的記錄者,我有義務,也有必要,對昔日的繁榮加以還原!

重返太原街

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瀋陽太原街不分節假日,幾乎天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

除了自身東西走向的較大規模商店,它的南北兩翼特色店、專業店,加之縱橫交錯的衚衕店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網絡。

重返太原街

太原街西側路口堵頭,是一處規模很大的藥店,文革後期改名叫“東方紅大藥房”。

重返太原街

圖右下角為東方紅大藥房

它的北側,是一個神秘,沒有名字,不對外的商店。但那個時期的瀋陽老百姓都知道,它是著名的“太原街4號”。

這個店,是專門特供副食品的店,每天從這裡拉出來的高檔副食品,讓人們羨慕不已,瞠目結舌……

重返太原街

在那個年代,市面上很難看到的中華煙、茅臺酒、梅林牌罐頭、酸黃瓜罐頭等高檔食品,整箱、成批地從這裡拉出。

每次拉出,幾乎都有不少圍觀的群眾,人們的目光,一直目送著遠去的貨車……它的特供對象是:行政13級以上高幹、位於北陵的瀋陽友誼賓館、位於中山廣場的遼寧賓館、位於三經街的瀋陽“安樂窩”、部隊師以上的首長……

重返太原街

順著藥店往前走,是著名的“文物商店”。

這裡主要是鑑定文物和收購文物。在這裡,除了看不到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從先秦兩漢、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唐宋元明清各時期有代表性的文物,幾乎都可以看到。

每天在這裡觀賞的人們絡繹不絕,人們十分安靜,即使驚訝,也絕不玻璃心。那個時期的人文環境,真是讓人感嘆!

那時,文物店出售的部分文物,在今天看來,也價格不菲,但絕對不是贗品!購買者寥寥無幾,只有港澳臺人士或外賓問津,成交者均在店內密室洽淡。

重返太原街

與文物店相鄰的商店,是“絲綢商店”。

這裡,凡是蘇州、杭州的新款絲綢,可以很快上市。幾十種花色,帶有濃郁江南風格的絲綢,漂亮極了。瀋陽及周邊城市、地區的人們結婚,都到這裡買絲綢,做新婚被面。

重返太原街

再往前走,是“瀋陽玻璃器皿商店”

這個專業店,不僅為醫藥部門及各單位的化驗室提供專業醫療、化驗用玻璃器皿,還為普通百姓提供生活用玻璃產品。

從玻璃器皿商店往右拐,是一個衚衕。衚衕對面,是當時著名的“婦女兒童用品商店”。

這個專業店,經營婦女兒童服裝、用品,還經營各種兒童玩具。

應有盡有,是真正的兒童樂園!

重返太原街

順著衚衕往前走往右拐,是著名的“東北電影院”。

它之所以著名,是因為這裡電影開幕前的獨特鐘聲。

東北電影院的鐘聲,不僅在全東北獨一無二,在全國也極為罕見!人們對東北電影院的鐘聲,達到了肅然起敬的的程度。

甚至每次去看電影的目的,都是為鐘聲而去。

重返太原街

東北電影院內部

重返太原街

東北電影院內部

重返太原街

五十年代東北電影院的流動售票處

重返太原街

東北電影院票根

在“婦女兒童商店”的前面,是當時瀋陽人都知道的“蘭州商場”。

每到節假日,這裡幾乎擠到推不開門的程度!老百姓叫它大眾百貨。

蘭州商場右側的衚衕,有一個瀋陽市唯一放映新聞紀錄片的電影院,叫“新聞電影院”。

那時,人們對新聞紀錄影片,情有獨鍾。

重返太原街

過了衚衕,前面就是有名的“南江食品店”。

每到夏季的週六週日,二樓開設帶有西餐風格的特色午餐。沒有炒菜,只有啤酒和拼盤,主食是各種麵包。拼盤以各種香腸為主,非常獨特,是自己製作的。其誘人的味道,在樓下就可以聞到。

每逢夏季休息日,人們寧可排隊,也要等候這頓風味獨特的午餐。

文革期間,該店更名“沁園春”,後來徹底消失。

重返太原街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沁園春

重返太原街

南江食品店的前面,是太原街唯一的“外文書店”。

這裡不僅經營外文圖書、唱片、磁帶、教材,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每逢新年春節,這裡出售的明信片、賀年卡,質量堪稱藝術品。

重返太原街

外文書店

外文書店右側,是“瀋陽第一百貨商店”。

它規模較大,和“聯營公司”的規模不相上下,但所處位置不如“聯營”。它的優勢在於,有自己的電梯,而且是典型的非全封閉歐式電梯,這在那個年代,是不多見的。

那時候,有句俗話叫:“土包子進城,先逛‘一百’,後逛‘聯營’”。

重返太原街

日偽時期的一百,那時叫“滿蒙毛織株式會社百貨店”

重返太原街

和“一百”緊挨著的,是有名的“大隆高級服裝商店”。

在“大隆”的斜對過,是著名的“秋林公司”。

它是早在偽滿時期,俄羅斯在中國辦的連鎖店。瀋陽秋林公司,是太原街上唯一提供外匯商品的商店。太原街上唯一的“出國人員服務部”,就設在這裡的四樓。

這裡的櫃檯全部是高高在上,有一尺高度,顧客買東西都得仰視購買。儘管如此,顧客並不覺得不舒服,因為這裡的東西,在其他商店,是很難看到的。女服務員帶三角頭巾服務,建國初期,還曾有前蘇聯的女服務員在這裡賣貨。

重返太原街

當時圈樓、秋林公司的員工裝扮

此外,“秋林公司”一樓西式糕點專賣店,每天顧客盈門。

其獨特的味道,精美的製作,繁多的品種,堪稱太原街上一絕。八十年代後,這種西式糕點,在瀋陽徹底絕跡!

從“秋林公司”折返,回到太原街西側的店鋪,西南側是有名的“花魚宮”。

這裡出售各種金魚珍品,當時有名的“金魚紀念郵票”上的12種金魚,在這裡基本都可以買到。

重返太原街

太原街西側堵頭,是“和平區文化館”。

這個文化館很有意思,平時是文化輔導,但每到新年,他會把堵頭門市辦成掛曆專賣店。這個掛曆專賣店,可以說是全瀋陽市,掛曆種類最全的。

重返太原街

1977年的和平區文化館,魯美在這裡搞活動

重返太原街

除了文化館,老瀋陽還有文化宮,五十年代的市文化宮

重返太原街

58年以後的市文化宮,看,已經在用簡化字了

繼續往東走,是太原街唯一的水果專賣店。

這裡一年四季,南北方的應季水果都可以買到。

與水果商店相比鄰的,是著名的

“工藝美術商店”。

這裡有各種工藝美術品,尤其是出售的陶瓷工藝品,非常精美。

工藝美術商店一樓的檀香木扇子、二樓的文房四寶,每天銷量都很大。這裡還出售許多書法名家最鼎盛時期的書法真跡,以及國畫、工筆畫名家的作品。

重返太原街

過了“工藝美術商店”,再過“照相器材商店”往右拐,是有名的

“園路餐廳”。

園路餐廳不講求西式大餐,而是面向普通大眾,最出名的是“罐雞”、“罐牛肉”、“番茄意大利通心粉”。一樓是快餐,這裡的“澄沙包”和元宵,是瀋陽市最著名的小吃。

此外,這裡生產的冰棍、冰淇淋,也是瀋陽市冷飲中的名品。

那時,瀋陽市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聽到“園路冰棍”的叫賣聲。

重返太原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園路餐廳設外攤賣元宵

繞過“園路餐廳”右拐,就是著名的“圈樓”(當時的瀋陽人都這麼習慣的稱呼)——其實叫“和平副食商店”。

重返太原街

瀋陽人都喜歡到這裡買菜,哪怕是離市區較偏遠的居民,也會乘車來“圈樓”買副食品。

重返太原街

臨街的門臉

重返太原街

這裡不僅供應各種蔬菜、水果、雞鴨魚肉、各種調料,那個年代,有時還可以買到特殊副食品種,比如鯨魚肉、野豬肉、野狍子肉、駱駝肉……

重返太原街

這是目前在網上能夠找到的唯一一張展示圈樓內部結構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出菜床的弧形結構

當年,圈樓裡有個全國著名的人物——“李素文”。

這個從服務員幹起來的服務明星,以她始終如一的“微笑服務”,幹到後來的中共中央委員、遼寧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甚至代表中國婦女,登上聯合國的講臺。

當年,李素文的櫃檯,經常是圍觀者超過購買者,多數人是來看她怎麼“為人民服務”的。

重返太原街

李素文在服務人民

重返太原街

李素文在分享心得

“園路餐廳”對過,就是“聯營公司”的東門。“聯營公司”(中興大廈的前身)是建國初期,瀋陽市公私合營最典型的產物。

聯營公司的建築,外觀是土黃色的馬賽克罩面,樓梯扶手是天然黑色大理石,帶有花紋。

聯營公司是太原街上最大的百貨商店,也是太原街的標誌性建築。

重返太原街

聯營公司西側的衚衕內,有一家大眾小吃,他就是有名的“楊家吊爐餅”。

太原街南側的“和平文化用品商店”,是太原街上唯一的文化用品店。與和平文化用品商店相鄰的是“和平照相館”。

重返太原街

文革之前,太原街的新中國照相館,叫和平照相館

這個照相館,和“生生照相館”並列為瀋陽著名照相館。

這裡的櫥窗,不同時期擺放過遼寧省勞動模範、瀋陽市勞動模範、藝術家、以及部分領導人的大幅照片。

重返太原街

招牌裡為什麼沒有館字?在當時,這樣稱謂很潮

太原街拐角東側,是有名的“南軒酒家”。

他是太原街上唯一一家經營南方風味的飯店。

和“南軒酒家”遙相呼應的,是瀋陽市著名的“勺園飯店”。

這裡經營正宗的魯菜,每天中午晚上,這裡叮噹三響的叫勺聲,此起彼伏的報菜名聲,昭示著生意興隆。

重返太原街

“勺園飯店”的南側,是瀋陽市著名的

“洪大理髮店”,

這裡是瀋陽當時的高檔理髮店。理髮師幾乎全部是上海人、揚州人。該店的理髮水平,瀋陽市屈指可數。

重返太原街

1983年,這位新娘的髮型就是在洪大理髮店,排了一天隊才燙上的

但是,所有的這些,都已經徹底消失了。

深度君一直認為,從中山路到中華路的這一段太原街,

應適當保留。

其它地域,儘可開發。

這樣,我們和我們的後人,便能從這些留存的建築中,最直觀地看到,我們的瀋陽曾經有怎樣的歷史,怎樣的滄桑和怎樣的奮鬥。

但是,在我還沒有出生,還沒有機會說出這些書生氣十足的話時,太原街已經不可逆了……

重返太原街

80年代的瀋陽太原街

遺蹟基本不可能重現,如果重現了,那一定是個假文物!

今天看來,太原街味道豈止是“變了”,而是“完了”。多年來對太原街實行的“外科手術”式的改造,使得大批老字號,在這裡被先後“處決”。

太原街的優勢在於,它完完全全的面對著瀋陽站。

重返太原街

設想一下,如果主街得以保留,它必將是一個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因為它有歷史價值!

它既有民族記憶中的一段恥辱,

也有民族商業發展中的一段榮耀。

看看其他城市,北京的王府井、西單東單、西四東四;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城隍廟;天津的勸業場;大連的天津街等著名商業區... ...

無論如何改造,都保留著基本的原汁原味,保留著在老百姓心目中感情深厚的“老字號”店鋪。

再看瀋陽,反思太原街的變化,盲目追求大規模商廈的林立,是典型的好大喜功的表現,是對百年商業文明的徹底“屠殺”……

朋友,請你記住太原街。

記住太原街,就是記住我們這座城市歷史中的,一個充滿遺憾的斷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