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我們身體的很多反應,其實都是有著深層的心理原因的。但好像,更多時候,我們都太習以為常,身體不舒服,去醫院做檢查吃藥治療就好了。我們急於尋找外界的治療,可偏偏忽視了心理這一層面的內容。

今天,給大家推薦《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作者從一名心理學者的角度,結合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了身體與心靈、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指出了我們的心是如何構建了自己的世界的,如何影響到身體,製造了身體的不適。

北青週刊主編這樣評價這本書:“這不僅是一本關於身體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心理、關於誠實的書——誠實地對待我們身體的感覺、我們心中的感受。在如佈滿交叉小徑的花園一樣的生命裡,正視身體、打開身體,就如同找到一條便捷之路——穿越紛繁複雜的過往經歷,直抵我們難以捉摸的內心。”

善待我們的心靈,就是善待我們的身體。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反觀我們的心吧。下面是書中文章《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內容節選,分享給大家:

正文內容

如果我們習慣於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摘自《遇見未知的自己》

湖南某媒體曾報道過一個新聞,婁底一位62歲的老人,冬天要穿38件上衣和11條褲子禦寒,但還是冷得要生兩個爐子烤火。

怎麼會這樣?這位叫王少光的退休教師自己說,他變得特別怕冷是從1992年開始的,當時妻子遭遇車禍去世,此後他的體質開始變差,常感冒,衣服因此越穿越多。近兩年,夏天他都要穿十件衣服和多條褲子,而冬天更是要穿幾十件衣服,但還是冷。

很可能,這是心冷。最愛的妻子突然過世,丟下自己形單影隻度日,這樣子心太冷了,任誰都不能替代那個人,令自己的心變暖,心靈的這種狀況映照在身體上,便出現了無論穿多少件衣服都不能變暖的怪現象。

  • 意識上不能溝通,就用身體溝通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這個道理,我在太多故事中看到。

一個深圳的男孩,去年高考發揮失常,不能如願考上北大、清華。最後,被父母送到了東北讀書。他想讀廣州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或華南理工大學,但父母不同意,他們的理由是,你從來沒離開過家,從來沒吃過苦,你去東北的冰天雪地鍛鍊一下吧。

結果,他在東北那所大學嚴重不適應。短短的一學期,他瘦了幾十斤,經常肚子疼,會疼得流下汗來,還莫名其妙地一次骨折,摔斷了腿。媽媽心疼他,去東北帶他到當地最好的醫院檢查,但卻檢查不出肚子疼的緣由來,醫生還說,照他當時摔跤的程度,骨折按說也是不該發生的。

在我看來,瘦幾十斤、肚子疼和骨折,都是他心靈深處的反映。

因為在東北,不只是天冷,也是心冷。

首先,他的所有好友差不多都在南方讀書,僅有的幾個在北方的,也全集中在北京,這讓他在東北的那所大學感到異常孤獨。

其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他認為,自己應該去北大、清華的,東北的那所大學儘管也不錯,但比北大、清華差了兩個檔次,他認為配不上自己,所以他根本不願意去適應這所學校的生活。

再次,他覺得自己被拋棄。高考報志願時,他的父母沒有徵求他的意見,強行給他填報了這所大學,而且明確地對他說,以前我們對你太溺愛,你該去過一下獨立的、有挑戰的生活。這讓他覺得自己既被父母否定了,也被拋棄了。

這三個原因加在一起,令他在那所大學度日如年。他不能接受那所大學的一切,從老師到同學,從宿舍衛生到食堂水平……

於是,他一到那所學校,便對父母說,我在這裡待不下去,我想轉學,想回到南方去,不行復讀也可以。

但是,他的父母絲毫沒有理會他的這一呼聲,反而嘲諷他說,這麼一點苦都受不了,你就這麼沒出息?!

從此以後,他不再對父母講他想回去的想法。甚至,他可能都不再對自己這樣講,他想強行在這所學校待下去,以做一個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然而,這只是他意識上的努力,但他的潛意識仍然執著於回去的念頭,仍然拒絕融入這所學校。

於是,在潛意識的指揮下,他討厭那所學校的飲食,吃得很少,從而很快瘦了下去。也是在潛意識的指揮下,他莫名其妙地弄斷了腿。同樣在潛意識的指揮下,他經常肚子疼。

他不再和父母說回去的念頭,但他會和父母說這些明顯的事實:他瘦了,他骨折了,他肚子疼……

通過這些事實,他在表達一個信息:我都這麼慘了,你們還不讓我回去,你們還愛不愛我,你們還是稱職的父母嗎?

本來,他想和父母溝通,用語言來表達這個信息,但父母不允許,無奈之下,他只好改用身體來傳遞這個信息。

  • 癌細胞或是被壓抑的情緒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當我們心中升起某種情緒或某種念頭時,我們常不願意接受它們,並試圖壓制它們,這種壓制常常成功,我們果真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了。

然而,它們並未消失,只是被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並且,它們還一定會尋求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而通過身體來表達,是最常見的方式。

一個男孩,工作很不順利,常被人批評,他沒學會應對這種批評,也不願意去直面自己的失敗,於是他想逃避,他把工作不順利的細節和別人批評他的刺耳語言全忘了。

但是,以前從不夢遊的他開始了夢遊,先是突然從床上做起,說一些發洩性的話,接著會在宿舍裡晃悠,盯著宿舍裡的工友看,把他們嚇得半死。

意識上,他努力忘記這些不愉快的事,努力壓制自己的憤怒,但夢遊狀態表明,這些事並未忘記,他的憤怒也並未消失。

一位成功人士,具有非凡的控制能力,他會把自己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滿滿當當,每天像鐘錶一樣控制著自己的節奏,但晚上,他也有夢遊。

他以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而夢遊這種失控狀態則告訴他,他其實做不到這一點,試圖操控一切只是妄想而已。

身體的健康,應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的,也不能僅在身體層面上追求,因為心靈和身體是相互呼應的,真正的健康當做到心靈和身體的和諧。

前不久,和幾名醫生一起聊天,他們說,據觀察,癌症病人多有一個共同特點:特別壓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憤怒,可能是悲傷,可能是內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緒。

我想,這或許是這樣的道理:某種重要的情緒產生了,你拒絕接受,絕對地拒絕接受,並把它極力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這一情緒的困擾。

然而,這一被壓制的情緒通過身體表達了出來。或許,癌細胞便是身體對這一被徹底壓制的情緒的表達。

  • 脊椎病或象徵著過度的負擔

我認識的幾個心理醫生的身體有了問題,且都是脊椎的問題,有的是頸椎,有的是腰椎,並且其中兩名心理醫生很年輕,一位30多歲,一名不到30歲。這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他們幫來訪者承擔了太多的東西,這些東西壓垮了他們。

我把這觀點說出來,他們都贊同。他們知道自己真的很累,因為身體無數次地傳遞過這種信號,但他們還是忍不住想為別人承擔,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自己職業的使命。

這聽起來有些偉大,但這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潛意識一再表達對過度承擔別人問題的不滿,而他們意識上拒絕尊重這一信息,最終這一信息只好通過身體來表達。

其實,如果深入探討的話,這種替別人承擔問題的做法也稱不上偉大。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說,我們不能剝奪別人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這種想法的境界要更高。

派克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會在受挫中成長,這是極大的獲益,如果心理醫生替來訪者承擔問題,那就剝奪了來訪者通過自己解決這一問題而獲得成長的機會,所以這稱不上偉大。

甚至,這種做法可以說是一種自私。替別人承擔問題,這會令自己獲得一種價值感。但若心理醫生在諮詢室中追求這種價值感,他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病人的自我發展。

身與心的呼應,這一點在現代醫學上得到了充分重視。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心理、生理和社會的統一,意思是,不能只從生理的角度看身體健康,還要從心理和社會的角度去看身體健康。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PEM-D心身整體評估干預系統臨床應用示意圖

就像這個產品——PEM-D心身整體評估干預系統,應用在綜合醫院門診和病區,能夠協助醫護人員開展心身整體診療及護理工作,即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指導患者定期進行系統自動匹配的心理訓練與干預,從心出發,快速改善和治療患者疾病,鞏固並提升疾病治療效果。

譬如,我們都知道,各種各樣的潰瘍多和心理壓力有關,而心臟病也和多種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對於怕冷的王少光老人,這一點也適用。婁底一家醫院的醫生說,他可能是血糖低或結核病,也可能是心理問題。

如果綜合地看,這自然首先是生理問題,因為他是實實在在的怕冷,他的身體有很真實的反映。但這也是心理問題,是心冷,是孤獨的冷。同時,這也是社會問題,他摯愛的妻子過世了,他的社會支持系統遭受了重創。

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從生理的角度追求健康,我們必須學會聆聽並尊重心靈深處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