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鑑賞不只是大人的事!讓故事陪伴你和孩子進行兒童文藝欣賞

藝術教育不僅是畫畫

現有幼兒藝術教育體系中,校內或校外教育機構的美術課通常以讓孩子畫畫為主,教一些畫畫的技法,較少涉及美術欣賞,藝術鑑賞和藝術討論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

人們潛在的觀點可能認為:藝術鑑賞是大人的事,在幼兒園小學階段不必有正式的藝術欣賞教學,因為兒童還不成熟,很難從藝術欣賞中獲益,美術教育只要鼓勵孩子自我表現就足夠了,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兒童有欣賞藝術的能力。在提交給全美藝術教育協會的一份簡報中,科爾伯特(Colbert)和淘頓(Taunton)(1992)認為,好的幼兒藝術教育應包括藝術創作、藝術鑑賞與藝術討論三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藝術欣賞對孩子藝術素養的提高非常重要因為對任何事物的欣賞都伴隨著對這一事物的“評價”或對它的價值的感覺和感受。這種感覺或感受,超越了單純的形式美感和技法,存在於兒童的自我意識、態度和審美喜好與他人的感受和藝術語言之中,存在於與美術作品的內容所展示的經驗世界之間建立連接的過程之中,是更基礎、更深層次的藝術素養。

故事是進行藝術欣賞的良好載體

幼兒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成人的支持和引導,需要成人創設條件,通過與兒童的互動來實現。生活中培養藝術鑑賞能力有很多途徑,如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美,或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但這些形式有時未必能讓幼兒感興趣,藝術鑑賞可以從兒童最熟悉的材料開始,比如幼兒很喜歡聽故事,就可以藉助藝術繪本和幼兒進行藝術欣賞。

市場上主要的兩類藝術欣賞類書籍:

優秀插圖作者繪製的幼兒故事繪本

藝術鑑賞不只是大人的事!讓故事陪伴你和孩子進行兒童文藝欣賞

美國藝術教育聯盟(Art Education Partnership ,1998)一直強調嬰兒期就開始使用藝術圖畫書(繪本)的重要性。孩子基本上都喜歡父母一邊用手指著繪本上的圖畫,一邊給她朗讀圖畫上的文字。一旦兒童熟悉了故事內容,成人就可以讓他們一邊欣賞故事一邊欣賞圖畫。

使用繪本進行藝術欣賞時,一方面需要家長善於選擇文字和插圖都很經典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需要家長懂一些藝術的語言,能從專業的角度就繪本的插畫和孩子作一些介紹、引導或和孩子進行簡單的探討。

以藝術為主題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從圖書館為女兒借回一本臺灣出版的繪本,好像是位女插畫師的作品,插畫的構圖、造型和色彩算不上技法成熟,但其稚拙的韻味也顯得頗為獨特,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其內容。

藝術鑑賞不只是大人的事!讓故事陪伴你和孩子進行兒童文藝欣賞

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去參加兒童畫展比賽,畫展的評委是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達利,還有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等,這些名垂美術史上的大藝術家們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社會給孩子們當畫展的評委,每位藝術家都按照自己的流派觀點對孩子們的畫作評講一番。在大畫家們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講解中,深邃的藝術觀點被悄悄地帶入了幼兒的心靈。

自編故事和孩子進行藝術欣賞的嘗試

市面上一些優秀的藝術類童書給了我不少啟發,作為一個從事藝術教育的媽媽,我也在思考:在給孩子介紹藝術大師及其經典作品和流派風格時,如何把原本高深的藝術經典轉化為淺顯易懂、生動通俗的小故事?怎樣對經典作品進行精彩又淺顯的“現代闡釋”,以便讓孩子去理解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我一直在尋找讓孩子對世界名畫和藝術風格流派感興趣並能有初步理解的有效路徑。

想想自家孩子最愛聽童話故事,受繪畫與寓言相結合的啟發,我想為何不試著為孩子寫幾個藝術家的童話故事呢。再結合買來的藝術家畫冊,或許孩子會喜歡,而且可以在生動淺顯的故事裡理解名畫和畫家的流派風格特點。

如何創編故事?

從孩子熟悉的花花草草、小動物開始

藝術鑑賞如果不從兒童自身的興趣與生活經驗開始,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我嘗試著從女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用孩子最熟悉的花花草草、小鳥、小動物和藍天白雲等之間的情景創設,把孩子引入名畫經典中,使她在認識情感、意識上產生興趣,並展開觀察、聯想、推理等活動,從文學中延伸出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比如下面《梵高的向日葵》重在讓孩子感受作品的內容;《高更和塔希堤》和《莫奈的光》則是為了讓孩子充分感受創作者的意圖,故事的情節,以童趣的語言,巧妙地圍繞作品的色彩和光線展開故事情節。

利用自然界的美學特徵

利用自然界的美學特徵是發展兒童審美鑑賞力的一個好途徑。藝術裡的光、色彩、形式、質地等在自然界中皆有對應。成人可以幫助孩子增加對這些特徵的敏感度。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感受光,因為在西方美術史上,光作為一種獨立的媒介被提煉出來,已經深入人的感知。還可以讓孩子聯想植物、岩石和小動物的形狀和質地。和孩子一起鑑賞藝術名作,向兒童展示這些作品是如何運用藝術的手法來描繪自然的,並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感受與藝術家的感受進行比較。

如今藝術早已擴大了它作為架上繪畫的定義。在傳統媒介和技法之外,人們已經創造了大量的非傳統的材料與打破常規的操作,甚至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示藝術作品。這就迫使我們老師重新考慮藝術的定義和藝術教學,讓幼兒像藝術家一樣,嘗試多種材料,多種藝術形式。讓幼兒的想象力不被習慣或俠義的美所限制。

家人一起分享藝術經驗和感受

與兒童藝術創作一樣,在兒童與家庭成員共同分享藝術經驗時,藝術鑑賞活動會得到進步,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兒童將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告訴大人,大人就可以尋找這些藝術家的繪本插圖、畫冊、來講述藝術家的生平故事,甚至通過情節神奇曲折,生動淺顯的小故事或兒童詩歌、童話、散文等適應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力和欣賞水平的書籍。

有時候,也許孩子因為某個藝術家的某件生活軼事而喜歡上他的作品,並想進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我為女兒創編的故事

案例1:《高更和塔希堤》

藝術鑑賞不只是大人的事!讓故事陪伴你和孩子進行兒童文藝欣賞

高更曾經是一位船員,他喜歡在甲板上做白日夢,夢想著藍藍的天、茂密的植物和過野人一樣的生活。1891年3月他放棄銀行的工作,離開家人和朋友,來到太平洋上的塔希堤島,和島上的土人一起生活。在這陽光灼熱、自然芬芳的島上,高更每天自由自在地在地上、山坡上、牆邊、粗大的樹幹上畫著、寫著。高更喜歡向每個走過來的土人發問:“我畫的畫怎麼樣?”

一位土人說:“你的畫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這裡的人和風景。”另一土人說:“你的畫是鋪在地上的大花毯,我們躺在上面或坐在上面很舒服。”一隻飛來的小鳥說:“高更,你的畫裡有紅色和桔紅色、藍色和綠色、紫色和褐色,色彩真亮呀!”一朵小蘑菇說:“高更先生,你真了不起,我們大家都可以從你的畫裡看出和大自然不一樣的東西。”高更高興極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油畫,同時還寫出來《諾亞-諾亞》這本名著,記述了他在島上神奇的經歷。

在小朋友的眼裡,高更和他的好朋友梵高一樣,他們的畫都是藍天白雲和金色的土地。在大人的眼裡,高更的畫是對於現在的人忙碌生活的反思,時刻提醒我們要回歸大自然。

案例2:《莫奈的光》

藝術鑑賞不只是大人的事!讓故事陪伴你和孩子進行兒童文藝欣賞

100年前,當許多畫家還在室內臨摹以前藝術家的作品時,莫奈就已經揹著顏料和小板凳坐在室外的草地上畫畫了。

在這片草地上,有三顆狗尾巴草經常看見莫奈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段來這裡畫畫。第一棵狗尾巴草很羨慕,就和莫奈打招呼:“莫奈先生,你畫的小草好漂亮啊!”第二棵狗尾巴草很好奇,為什麼莫奈把一些明明是綠色的草畫成別的顏色?她問道:“莫奈先生,為什麼你畫近處的草是綠色的,但是如果眺望遠方的草,草卻不是綠色?而是畫成青色(青色在可見光譜中是介於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顏色)?”第三棵狗尾巴草也很好奇,她問道:“莫奈先生,為什麼你上午畫的草是綠色,而黃昏時候你在晚霞照應下,草就畫成紅色或灰色?”

莫奈聽了哈哈大笑,他回答道:“我喜歡在一天中不同時間畫同一個東西,畫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顯示出光與色的明暗和亮度。”除了畫住家附近的小草,莫奈還在歐洲各地寫生,不停地畫各種風景畫。他最喜歡畫變化莫測的陽光、波光粼粼的水景和蓮花池、開滿鮮花的原野和在陽光下休閒的人們。

為孩子講故事,你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提問

講故事過程中的提問:

講故事時我會通過提問來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注意焦點。我會一邊朗讀一邊用餘光偷瞄孩子。如果孩子注意力沒有停留在故事上,我會猜測可能寫的內容並不吸引她,我也會通過“小婷,剛才我講的是什麼呀?你能複述一遍嗎”之類的問題求證,並通過一些小問題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問一些孩子跟名畫有關的問題,如:“這幅畫裡的向日葵是什麼姿勢呢?”“在這幅畫中,你最喜歡哪部分呀?”“你在這幅畫裡能找出畫家梵高的簽名嗎?”等等。

講完故事後的提問

講完故事後,也可以問一些引導孩子感受創作者藝術意圖的問題。如“從上至下找一找,你在畫裡看到哪些顏色?”“這幅畫裡的人和動物在做什麼?”“在這幅畫裡,你最喜歡哪部分?”“這幅畫裡的小朋友身上有陽光嗎?”“畫家是怎麼讓我們知道小朋友在樹蔭下的?”“在這幅畫裡,你最喜歡什麼地方?”

講述藝術家的生平

講完故事後,我會告訴孩子一些關於藝術家的背景知識。比如講完《梵高的故事後》我又給孩子講了關於梵高的生平。這裡是1888年8月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小鎮,梵高在這裡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畫了四幅神奇的向日葵。黃色是這些向日葵系列中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對梵高來說,黃色象徵著幸福。梵高畫的《向日葵》系列中,有三朵的、五朵的,有十二朵的、十五朵的,但每一幅畫都不是簡單的拷貝,而是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在顏色上、筆觸上、構圖上都會和前一幅創作的向日葵不一樣。

......

總之,和孩子互動親子美術的原則就是在講述或討論中引入一些討論藝術的語言,並逐步滲透藝術鑑賞的思維與視角。幼兒一般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直覺能力,所以給孩子欣賞的畫作或者文字應具有天真性、新鮮性、直接性等特徵。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會逐漸提高,我們再給孩子欣賞畫面和文字時應加強他們在藝術活動中形成的自我意識和藝術感受。這一點對語言較為發達的兒童更為明顯。在親子活動分享藝術中,怎麼在親子互動中圍繞藝術作品展開富有意義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年輕的父母們將會看到孩子表現出足夠的智力去觀察和反思。

拓展孩子語言的詞庫

像藝術家一樣,兒童也會使用“空了”“滿了”這樣的描述性語言,也會用“淡點”“深點”這樣比較性語言。平時,家長可以幫助兒童拓展這些語言,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1.在生活中多使用具體的描述性詞彙,而不是用模糊的指代詞。比如日常生活中要說“請把紅色的杯子給我。”而不是簡單地說,“把那個杯子給我”。日常語言越善於描述事物的具體細節,孩子的感受越細膩,用於表達自己感受的語彙也越豐富。

2.在討論藝術的時候使用描述性和解釋性語言,而不是判斷性語言。老師和家長要使用細緻客觀的語言描述藝術作品,這樣孩子就學會同樣的方法。“這些色彩看起來好明亮。””這個明亮的大圓圈常浮現在我眼前”。與此同時,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要說:“這讓我想起……”而不是簡單的說“我喜歡它”或者“她很漂亮”。要詳細解釋個人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原因,有益於幼兒形成分析的技能與審美判斷。

3.鼓勵幼兒互相欣賞討論。如果您是教師,可以問孩子:“你們用相同的紙和畫筆完成了這些畫作,為什麼這些畫各不相同?”孩子們開始討論,這樣孩子們就能聽到他人使用不同但又相似的形容詞。這樣能豐富孩子的藝術語言。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讀完本期的分享,您是不是也想要試一試,為孩子創編一些關於藝術或者藝術家的有趣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