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的心電圖解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心电图解读

來 源:鄭海江

根據發病時的心電圖ST段是否抬高,可以將ACS分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NSTE-ACS)。理論認為,冠脈急性完全閉塞可形成STEMI;如果冠脈不完全閉塞,則無ST段抬高,而形成NSTEMI。

心電圖描記的重要性

對疑似STEMI胸痛患者,應在醫療接觸的10min內完成心電圖檢查(下壁心肌梗死時需加做V3R~V5R和V7~V9)。

需要注意的內容包括:

➤如早期心電圖不能確診時,需5~10min重複測定

➤T波高尖可出現在STEMI超急性期

➤與既往心電圖進行比較,有助於診斷

➤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發生心肌梗死時,心電圖診斷困難,需結合臨床情況仔細判斷

➤強調儘早開始心電監測,以發現惡性心律失常

➤如果患者無復發胸痛、心電圖結果正常、心肌鈣蛋白檢查結果正常(最好是高敏),但仍然懷疑存在ACS,建議行無創性的負荷試驗誘發缺血,結果不理想再進一步考慮有創性的檢查

心電圖診斷的標準

經典的心電圖診斷標準:

➤梗死型Q波

➤損傷型ST段抬高

➤缺血性T波演變

黃宛《臨床心電圖學》的精髓經典的AMI心電圖診斷標準:出現壞死型Q波、損傷型ST段抬高和缺血性T波演變。強調了ST抬高是診斷AMI最重要的依據。

經典的心肌梗死心電圖分期:超急性損傷期、急性期、演變期(進展期)和陳舊期。

心電圖診斷新標準:

1. V2~V3導聯ST段抬高(在J點處)≥0.2mV(男性≥40歲);ST段抬高≥0.25(男性<40歲),或ST段抬高≥0.15mV(女性)

2. 其他導聯ST段抬高≥0.1mV(無LVH和LBBB)

3. V3R、V4R導聯ST段抬高≥0.05mV;(男性<30歲,ST段抬高≥0.1mV)(右室梗死)

4. 在aVR導聯ST段抬高≥0.1mV並伴2個連續的對應導聯ST段壓低≥0.05mV

5. T波高聳

6. 新出現的左束支阻滯(LBBB)

需要注意的是在STEMI心電圖診斷新標準中:

➤沒有提及梗死性Q波;

➤對於ST抬高標準:

①測量以J點為準,而不是J點後60或80ms;

②基線以PR段終點為準,而不是TP段;

③不同的導聯,有不同的標準;

④不同年齡性別有不同的標準;

⑤ST抬高沒有形態學要求;

⑥新增加了單一的aVR導聯的ST抬高的標準:單一的aVR導聯ST段抬高≥0.1mV,並伴2個連續的對應導聯ST段壓低≥0.05mV;

⑦沒有列出T波演變。

NSTEMI心電圖診斷標準:

1. 在V1~V3導聯新出現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壓低≥0.1mV,伴有T波直立;

2. 新出現的T波倒置:aVL導聯的T波倒置,一般被認為是左前降支閉塞的特異性指標。

AMI心電圖定位診斷:

經典的MI心電圖定位診斷包括:前間壁、前壁、前側壁、高側壁、廣泛前壁和下壁6個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

AHA/ACC/HRS2009年心電圖標準化與解析建議: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包括超聲、磁共振等都證明,現存的心肌梗死部位描述性術語需要進一步改進。

國際動態心電圖及無創性心電學會推薦使用新的診斷性術語,對前間壁、前壁、前側壁、高側壁、廣泛前壁和下壁6個不同心肌梗死區域的描述已經被增強磁共振所證實。目前,寫作組認為尚無足夠的新數據來廢除已有的術語。

指南中指出阻塞的冠脈再通:胸痛症狀減輕或消失,抬高的ST回落大於50%,再灌注心律失常。

左束支阻滯合併心梗心電圖

LBBB可酷似AMI,又可掩蓋心肌梗死心電圖特徵。LBBB的患者如出現以下心電圖變化,結合臨床提示合併AMI。

1.新生Q波

➤I、aVL導聯出現q或Q波

➤II、III、aVF導聯出現了q波呈qrS、qR及QS型

➤V4~V6導聯出現q波,不論其如何窄小

➤V1~V4或V2~V6導聯出現QS波

➤V1~V5導聯原為rS型,轉為QS型,原有rS型者,r波減小或增高

➤V5、V6導聯出現了S波

➤V5、V6導聯QRS振幅顯著減小

➤胸壁導聯QRS振幅比肢體導聯QRS振幅還小

➤胸導聯r波遞增不良

2.ST抬高

AMI合併LBBB心電圖診斷新標準

➤ST段同向性改變即在以R波為主導聯ST段抬高為0.1mV,或在以S波為主導聯段壓低為0.1mV

➤非同向性改變,即在以S波為主導聯,ST段抬高為0.5mV

3.T波演變

➤以S波為主的導聯,T波由直立轉為正負雙向、倒置

➤以R波為主的導聯,T波由倒置轉為負正雙向、直立

結合臨床提示併發有AMI。

心電監測方法

1. 建議持續監測心律,直到排除或確診NSTEMI

2. 建議將NSTEMI患者收入監護病房

3. 對於臨床表現為心臟性心律失常的低危NSTEMI患者,建議行24h心律監測或者PCI

4. 對於臨床表現為心臟性心律失常的中高危NSTEMI患者,建議行至少24h的心律監測

5. 如果患者缺乏持續缺血的體徵或症狀,或許部分患者應考慮行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心律監測(例如疑似冠脈痙攣或提示相關心律失常的症狀)

總之,心電圖診斷AMI,必須與臨床主訴、發病經過和相關檢查同步進行。心電圖在AMI的診斷、分型、決策治療等方面佔有突出地位。AMI心電圖表現極其複雜,隨著心臟的基礎研究、檢查技術的進步,對AMI心電圖的診斷標準仍在不斷更新。

知識鏈接

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發展速度、範圍和程度的不同,分為五種臨床類型:一、無症狀型冠心病;二、心絞痛型冠心病;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四、缺血型心肌病型冠心病;五、猝死型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心电图解读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

(一)、特徵性改變

1、缺血性改變

冠狀動脈閉塞後最早出現的改變是缺血性T波改變,最初期,表現為T波振幅增高,雙肢對稱(心內膜缺血),缺血進一步擴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復極延遲晚於心內膜,復極程序發生改變出現對稱性T波倒置。

心臟的耗氧量較其它臟器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時首先表現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謝降低,能量供應減少,細胞內K﹢丟失較多,使心肌復極時間延長及復極順序發生改變。

2、損傷性改變

隨著缺血時間進一步延長,缺血程度進一步加重,出現心肌損傷,由於心肌損傷,產生了損傷電流或除極波受阻,而出現損傷性圖形改變。主要表現為ST段偏移,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與高聳的T波相連。在急性發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狀,並與缺血性T波平滑地連接。一般地說,損傷不會持久,要麼恢復,要麼進一步發展,發生壞死。

3、壞死性改變

更進一步的缺血導致細胞變性、壞死。由於壞死的心肌細胞不能恢復為極化狀態和產生動作電流,壞死的這一片心肌不能除極,自然就不會產生心電向量,因此,心電綜合向量背離梗死區,心電圖面向梗死部位的導聯產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診斷的三要素:

1、病理性Q波(壞死改變)

(1)Q波增寬>0.04S

(2)Q波加深>1/4 R Q波出現粗鈍與切跡

2、ST段弓背向上抬高 (損傷改變)

3、T波倒置(缺血改變)

(二)、心電圖的動態演變及分期

1、超急性期

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大多在3小時內)

心電圖:1)ST段斜形抬高、T波高聳。2)急性損傷阻滯:QRS振幅增高及輕度增寬。

臨床意義: 此期因圖形不典型, 容易漏診。 心肌尚未壞死,處於可逆階段,早期積極的治療十分重要。

2、急性期

時間:開始於數小時或數日,可持續數週

心電圖:ST段弓背抬高與T波形成單向曲線、病理性Q波或呈QS形、T波由直立轉為倒置並逐漸加深。心肌壞死、損傷、缺血的心電圖特徵在此期可同時存在。

臨床意義:早期應嚴格臥床,並對患者進行嚴密觀察。

3、亞急性期

時間:數週至數月,一般為6周至6個月。

心電圖:抬高的ST段基本恢復至等電線,T波由倒置較深逐漸變淺,病理性Q波存在。

臨床意義:患者可逐漸開始體力活動。

4、陳舊性期

時間:4~6月以後。

心電圖:ST段在等電線上,T波恢復正常或固定不變,病理性Q波。如小範圍梗死,病理性Q波可變小或消失。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心电图解读

注:近年來,對急性心肌梗死實施溶栓或介入性治療後,可顯著縮短整個病程,並可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可不再呈現上述典型的演變過程。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

  • 前間壁:V1、V2、V3

  • 前壁: V3、V4、V5

  • 廣泛前壁:V2~V5(V1)(V6)

  • 高側壁:Ⅰ、AVL

  • 側壁:V5、V6、V7

  • 下壁: Ⅱ、Ⅲ、AVF

  • 正後壁:V7、V8、V9

  • 右室:V3R、V4R、V5R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