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我國糧食供給充裕 市場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

國家發改委:我國糧食供給充裕 市場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2017年糧食總產量12358億斤,為歷史上第二高產年,自2013年以來已連續5年突破120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上新臺階。同時,糧食需求平穩增長,部分主糧品種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糧食庫存大幅增加,處於歷史較高水平,糧食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為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支撐市場平穩運行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一、糧食收儲制度等改革促進生產能力更強、種植結構更優、產品質量更好、供給更有保障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總量不足的問題已得到解決,實現了糧食產需基本平衡,但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黨中央、國務院深刻把握我國農業發展新變化新形勢,及時做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實施了以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為重點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生產能力更強。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種子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深入實施。在供求基本面寬鬆的情況下,輪作休耕面積逐年擴大。

二是種植結構更優。

糧食價格逐步迴歸市場,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優化,2016年以第四第五積溫帶等非優勢產區調減為主的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下降30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多萬畝。在國家綜合支持政策的引導下,預計今年大豆種植面積還將繼續增加。

三是產品品質更好。

合理的地區差價、品質差價逐步形成,增強了農民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意識,增加了綠色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四是市場供給體系更健全。糧食批發零售市場網絡不斷完善,應急網點數量規模持續增加,倉儲物流設施佈局更趨合理,糧食物流效率逐步提高。

二、國際糧食市場供需寬裕,我糧食進口來源更趨多元化

近年來,全球糧食主產國氣候條件改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種植技術進步,生產連年豐收,需求平穩增長,庫存水平處於高位,國際貿易量較為穩定,有效保障了全球糧食供應。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17/18年度,全球穀物產量26.51億噸,比上年增加3580萬噸。

我國小麥、玉米和大米等糧食消費以國產糧為主,進口的主要功能是品種結構的調劑,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比例很低。2017年我國小麥、玉米和大米分別進口442萬噸、283萬噸和403萬噸,分別約佔當年國內產量的3%、1%和3%。進口比較多的主要是大豆,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類和油脂的需求逐漸增長,大豆需求快速增加,進口量不斷增長,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9553萬噸,佔我糧食進口總量的73%。我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為巴西,進口量佔總量的一半以上且增長較快,近三年來進口量累計增加了59%。此外,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阿根廷等國家還有較大的大豆生產和對我出口潛力。總體來看,今後我國進口糧食的渠道將更為多元,佈局將更為優化,在此基礎上,以合作共贏為特徵的糧食貿易將得到穩步拓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