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披風和斗篷,有什麼區別?

軟件拆解家


披風和斗篷差別其實非常大,只是現代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才是披風。披風是明代流行的一種衣服,是有袖子的。披風是明代時期很常見的一種外衣,男女皆可穿。根據明代王圻所著的《三才圖會》記載:“背子,即今之披風也。”所以可以得知,明代以及清代時期的披風,就是從宋代的背子發展而來。《三才圖會》中也附上了背子的插圖。

而中國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與教育家朱舜水,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剃髮易服,於是逃往日本,在日本講學二十二年。他在去世後,他的學生整理他的遺稿,刊印了《舜水朱氏談綺》共三卷。其中就有披風的圖樣,與《三才圖會》中的圖樣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披風就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外衣,一般來說在披風的兩襟,會有鈕釦或帶子可以系起來,但古人在實際穿著的時候一般不繫上,放任衣襟敞開,在走路的時候古人一般大都用兩手交叉去抓著衣襟,覺得這樣比較氣派和有風度。最後我上一張我本人穿著披風的照片,讓大家更直觀的理解披風的樣式


而至於斗篷來說,斗篷是冬季披在外面作為擋風擋雪的一種服飾,一般僅僅是在戶外穿著,進屋就會脫下來。斗篷主要流行於清代,在清代所穿的斗篷來說,都是不連帽的,或者說帽子和斗篷是分體的,帽子並不連在斗篷上,這主要是出於保護髮型的考慮,古代髮髻很複雜,如果是連帽斗篷就太重了,帽子會把髮型壓變形,所以清代所穿的斗篷,是不連帽的。上一張清代慈禧太后穿斗篷的照片,就老佛爺這一腦袋簪子,弄亂了算誰的?

所以斗篷和披風的區別其實非常的明顯,甚至於斗篷並不能算是一種衣服,定位更接近雨衣一類臨時的功能性服飾,它的作用就是戶外禦寒。只有在寒冷天氣需要出外的時候才會穿,進屋就要脫下來。最後還是上一張我本人穿著斗篷的照片給大家對比斗篷和披風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