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囊無能的隆慶帝,如何開創了中國又一個盛世王朝?

xiaodi1990


隆慶帝窩囊無能這話不知從何說起?儘管同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相比隆慶帝的個人能力的確比較平庸,但絕不是窩囊無能——據《明史》記載:隆慶帝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謂明主。

隆慶帝一繼位就立即糾正了其父嘉靖皇帝時代的各種弊政:當初忽悠嘉靖皇帝煉製長生不老藥的方士全被問罪處置,因直言進諫而獲罪的大臣全部予以平反,逐步減免民間稅賦。以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為首的改革派被提拔重用,隆慶帝正是在他們的支持下逐步推行新政。表面上看嘉靖皇帝只是聽取他們的意見,在詔書上蓋蓋章。可實際上隆慶帝深諳權謀制衡之術——在他看來:身為帝王未必要凡事親力親為,更多時候帝王的職責是用人。由徐階、高拱、張居正及其下屬的班子組成的內閣是一個極其高效的內閣,他們出色的才幹彌補了隆慶帝在個人能力上的不足。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以隆慶帝登基前的王府舊臣的身份擢升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

隆慶四年(1570年)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張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鑑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崇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張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然後張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隆慶五年(1571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由此北部邊疆安定下來。

而被倭寇肆虐的東南海疆此時也已安定下來——事實上所謂的倭寇之中不乏東南沿海因海禁政策斷了生計的百姓被迫聚嘯海上以倭寇之名大肆劫掠,與此同時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早已斷絕,加之此時日本國內的戰亂導致大量戰敗的武士浪人和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商集團合流對抗明朝的海禁政策。

隆慶元年(1567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一個月就詔告群臣說:“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當即批准了這一奏請。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

不久後又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並徵稅。督餉館對私人海外貿易管理的內容主要有:出海貿易的船隻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餉館領取船引並交納引稅。此外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處以“通倭”之罪。

雖然仍有著諸多管理和限制,開放的月港也只是一處小港口,但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至此畢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就被視為合法經營。政策和制度上的這種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調整,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放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擺脫了走私非法境地,開始有條件地公開進行和較為正常地發展,並迅速發揮了積極作用。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成效明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朱載垕“窩囊無能”實在有點膚淺。明穆宗朱載垕時代,出現了著名的“隆慶新政”,相對於之前的嘉靖時代,明帝國的經濟出現了非常顯著的改觀。

《明史》記載,明穆宗“端拱寡營,躬行儉約。,用人不疑,而且為人比較寬容,所以造就了當時明朝的承平時代。


有些荒唐的隆慶帝,卻也並非昏君

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史稱“隆慶帝”。明靜寬仁的朱載垕,在明朝眾多皇帝中,算得上是最謙和的一個,他一生追求的就是“垂衣拱手而治”,朝堂之上大臣們吵得再兇,朱載垕也表現得相當淡定。

《明史》:“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鉅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第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雖然最終,明穆宗死於服用媚藥縱慾過度,雖然死得非常荒唐,但除此之外,朱載垕也不失為一個好皇帝。

隆慶新政,成就非凡

因為朱載垕的恬靜性格,以及對朝臣的信任,創造了當時明帝國一個非常強盛的時代。明穆宗最大的兩個成就就是著名的“隆慶開關”與“俺答封貢”。


眾所周知,明清兩代主要施行“海禁”,原本宋元時代稱雄世界的遠洋貿易大規模衰敗,但這期間也有不少例外,比如隆慶時代。朱載垕不惜違背祖制,解除了海禁,促進了當時東南沿海諸商幫的崛起與明朝海外貿易的發展。

開關後大約70年,大約有3.5到5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大約佔據了當時全球流通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當時的明朝被稱作“白銀帝國”,壟斷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國際貿易。

明穆宗一生都追求“垂衣拱手”,將朝廷大事幾乎都交給了朝臣,對於臣子與百姓都非常寬容。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皇帝,才促成了“隆慶新政”的誕生。


澹奕


隆慶帝雖然能力有限,但是確實是一個深諳帝王之道的人,並且識人用人的能力超過尋常帝王。可以說隆慶帝一輩子只做了一件有用的事情,然後自己就安安心心的過舒適日子了,全部的政事都被他託付給了三大臣,而隆慶只是聽聽結果,發發詔書,蓋蓋章。但是正是這種他人所沒有的用人能力,使得隆慶確實創造了一個盛世。

首先就是隆慶帝是個仁慈的帝王,知道民間的疾苦,這自然與他早年的經歷分不開。因為不受嘉靖待見,隆慶一開始是裕王,可以說隆慶的性格溫和,捨得花時間去體察民情。正是早年形同流放的經歷,使得隆慶發誓要給百姓安定的日子。這樣的仁義之君克不多得,雖然隆慶確實是才能有限。

隆慶登基之後,知道自己治國理政能力有限,於是乾脆直接交給了那些有才能的大臣,絲毫不猜忌他們,僅僅是這一點上,隆慶超過了歷代明朝君主。隆慶登基之後便廢除了嘉靖年間的惡政,啟用了大批被嚴嵩打壓的官員,其中就有改革派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正是這三人奠定了一個盛世。並且在處理同蒙古的關係時,隆慶也能夠妥善處理,減少了邊境的戰事,隆慶也算是能屈能伸的帝王。只不過隆慶毛病還是挺多的,他把一切都交給了大臣們,自己直想過安生日子。可以說隆慶有一種小老百姓的心理,他重視太子的培養,就是為了早早的把皇位交給太子。或許對於隆慶來說,帝王之位來的非常突然,以至於他根本就沒考慮過自己該怎麼樣。


小司馬遷論史


幸運,首先是幸運,大明三大名臣都讓隆慶趕上了。高拱在隆慶當裕王時候就是潛邸之臣,高拱一輩子沒孩子,真的把沒有父愛的隆慶當自己的孩子,精心培養(當然培養的真不咋地)。徐階和嚴嵩鬥了半輩子,可謂政治經驗豐富。張居正大明的未來之星。三大政治巨頭齊聚隆慶一朝,真是隆慶的幸運。

隆慶學識淺薄,沒有政治歷練,造成他無法掌控朝局,只好放任自流。隆慶的最大特點是,不干預內閣事務,只要內閣同意,他就同意。隆慶也許不會,但他知道誰能做好這就可以。隆慶生性寬厚,這在大明的皇帝中很少有。也極少處置大臣,使得隆慶一朝,大明的官員很有些人格和體面。

三大名臣基本上也能充分協作。僅隆慶開關一項,就給國庫帶來數百萬白銀。給日後張居正的變法奠定了經濟基礎,讓殷茂卿平定廣西叛亂,並不因為殷茂卿是大貪汙犯而不用。也充分顯示了隆慶的務實。

可以說幸運的隆慶遇見了大明的人才大爆發。隆慶一朝是大明中後期最發達的時代。只能說隆慶會用人,是個幸運兒。


清水空流


為什麼窩囊無能的隆慶帝能夠開創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為什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把國家折騰到滅亡的邊緣?這是因為皇帝制度之下,皇帝其實越無能並且越承認自己無能最好,這樣就可以把國家政治完全交給宰相去幹,宰相的績效不行就罷免宰相,這樣皇帝既不用為弊政背鍋,宰相又難以玩弄權力,這是皇權政治下最理想的政治生態。

尤其是在明朝這種體制下。

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建立的是極端專制、權力極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後來被視為宰相的內閣大學士,其實不是真正的宰相,他們只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而已,其官位不過五品,可以說是官小權大,後來因為權力大,得到了部分相權,但是地位一直很低,像高拱貴為首輔,宮中一張紙就可以趕狗一樣趕走。

就相權來說,內閣只得到了部分決策權,沒有監督執行權,是權力極微弱的宰相。明朝的體制,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然後發下去辦,是內閣輔臣和司禮監太監共掌決策權(當然如果皇帝管事,就是內閣和皇帝共掌決策權了);至於監督執行權,因為六部尚書是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不是對宰相負責,所以內閣學士們理論上上是沒有監督執行權的,雖然後期因為權大六部尚書一般會照辦,但是也可以找藉口不服從,甚至與皇帝和太監合作幹倒閣臣。

所以明朝的內閣,相權是很微弱的,這就造成大部分時候是皇帝在理政(如果皇帝不行或者不想理政,就是太監在理政了),無論是長於深宮之中的皇帝,還是猥瑣變態的太監,其治國能力肯定是遠不如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文官的,所以必須皇帝不理政並且不許太監理政,文官才能發揮其治國能力,而隆慶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皇帝,而他信任的高拱又是傑出的名臣,君臣珠聯璧合,造就了隆慶盛世。


文史宴


隆慶窩囊嗎?我倒不這麼認為。朱載垕廟號穆宗,佈德執義曰穆,可不是窩囊無能之輩能獲得。

作為嘉靖的三子,隆慶既非長子,又非嫡子,自小不受嘉靖待見,封了個裕王,然而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朱載垕對於民情有了較深的瞭解。即位後的朱載垕,廢除了嘉靖年間的惡政,啟用了大批在嘉靖和嚴嵩時候受到打壓的大臣,最為典型的有三個人:徐階,高拱,張居正。


如果光從個人能力來說,這個三人組可能是大明王朝歷史能力最強的三人組,正是這三人組完成了隆慶新政。

徐階能在嚴嵩的壓制下反制嚴嵩父子,能力自不必多說。徐階繼任首輔後,大力革新,廢除弊政,讓大明朝有了起色。說起徐階這個,最牛逼的地方還是在推薦了高拱和張居正入閣。高拱與徐階素不合,但是徐階沒有因為這個打壓高拱,讓高拱得以發揮才能。高拱同樣也是能力超群,幹掉徐階後,高拱並沒有胡作非為,而是繼續勵精圖治,一手促成了隆慶議和,讓大明朝得以修養生息。至於張居正,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能力尚在徐高二人之上,不僅是隆慶新政的締造者之一,更是萬曆新政的締造者,差點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深陷泥潭的大明帝國。


實話實說,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三人在個人私德方面並不那麼優秀,但是政治能力確實厲害。朱載垕的英明之處就在於放手讓著這三個人去施展自己的才華,自己並不干預。

很多人說朱載垕又傻又懶,實則不然。這個看似窩囊的帝王,其實很厲害。論政治,他確實比不上徐高張三人,但是他能夠讓這三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力,這一點不簡單。

“通便合宜,大弘新化”,朱載垕做到了。


小鎮月明


其實明朝的政治制度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受限於中國傳統的權力結構,“皇帝”這個角色,很多時候,不亂動瞎折騰老百姓就能算是好皇帝了。而如果這個皇帝能用賢明的人當宰相,那更是可以稱之為賢君了。從這個角度講,隆慶帝完全可以被稱之為一個賢君。

所以,“窩囊無能”這四個字用來評價隆慶帝,實在有點委屈。

隆慶帝是少有的登基之前從未當過太子的明朝皇帝,而且他爹嘉靖皇帝對他屬實不算太好。隆慶在嘉靖的三個兒子裡排行老三,按說皇位本來沒他的份,可是老大死的早,老二剛剛立為太子就死了。就剩下隆慶(當時是裕王)和景王兩個人,嘉靖帝寵愛景王的母親而不崇拜裕王的母親,在不是長子的情況下,應該說裕王的皇位是很危險的,可是景王偏偏年紀輕輕的也死了。所以說隆慶這個皇位,要感謝古代落後的醫療技術。

雖然僅剩下這一根獨苗,但嘉靖依然不喜歡這個兒子。這位明朝歷史上脾氣最古怪的皇帝信奉著一種荒唐的“二龍不相見”理論,十幾年不見兒子。由於並未立為太子,所以也並沒有像其他朝代的太子一樣擁有像“監國”一樣的鍛鍊經驗,所以隆慶的行政能力,確實非常一般。

但隆慶貴在知人善任。無論是初期的徐階(前朝元老)還是後來的高拱,張居正,陳以勤,李春芳,都能稱得上是賢臣。隆慶帝的優點在於,他不像他的父親一樣,人不上朝,卻無時無刻都把控著權力,是嚴嵩這樣溜鬚拍馬的小人能夠上位。隆慶帝讓內閣放手去幹,和宋朝的皇帝不同,宋朝的王安石改革能否成功全看皇帝的喜惡,但隆慶朝的改革全是由內閣包辦,隆慶帝充當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這麼一個皇帝,他也許好色,但仍然不失為一個好皇帝,隆慶帝在位期間,海禁被打開,北方邊境開通了貿易,朝廷的收入與日俱增,明朝改變了嘉靖朝以來的頹勢。隆慶用自己的無為而治為明朝換來一個盛世,怎麼能說是“窩囊無能”呢?


小約翰


悲催的皇帝,在位六年,貪戀酒色。也有可能是長期壓抑,心裡變態。他是嘉靖帝的三子,大哥早夭,二哥剛當上太子就沒了,按理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太子,但是父親嘉靖帝信教,“二龍不相見”,致使他一天也沒有當過太子。嘉靖帝又喜歡他的弟弟和弟弟的生母盧妃,而不喜他以及他的生母杜康妃,原因只是大臣們都請願他當太子。所以朱載垕當裕王時日子並好過,遠不如弟弟景王朱載馴,幸好不久景王沒了,他才成了唯一的皇子。因為嘉靖帝的不待見,甚至是壓制,朱載垕生母最後一面都沒見到,生了兒子也不敢告訴父親,導致先後沒了兩個兒子 ,一個王妃,第三個兒子,未來的萬曆皇帝,在他登基時才有了名字。
因為長期的壓抑,偽裝,憋屈,使朱載垕恨自己的父親,登基之後他全面否定了嘉靖朝的國策,當然這在大臣看來是一個明君,當然好景不長,朱載垕不喜歡國事,很懶,只想到自己剋制了三十年,終於當上皇帝,只想玩樂放縱,朱載垕是平庸有點昏庸的皇帝,他的政績只有兩點,一是處理了與蒙古的關係,使得邊關少了許多戰事。二是能夠採納大臣的意見。高拱,張居正是他在裕王府的舊臣,是他所信任的,還有徐階,高儀。


因為自身的經濟,朱載垕早早地就立了太子,並且很重視對太子的教育,選了張居正作為太子的導師。當然隆慶帝也早早地吧皇位給了太子。
朱載垕好色,但是並不喜愛他的皇后陳氏。陳皇后是他的繼妃,朱載垕當了皇帝后封了皇后,無子,因勸諫朱載垕少女色,而被以多病移居別宮,大臣上奏,朱載垕也沒皇后回來,由朱載垕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沒有憎惡自己的皇后,但也沒有多少喜歡,倒是萬曆皇帝對於嫡母很尊敬,小時候每天都和生母給皇后請安,陳皇后也很喜歡萬曆。
歷史對朱載垕的評價是謹慎,仁義,懶惰,好色 。我覺得朱載垕因為長期壓抑苦悶,一朝成為天子,大起大落,心智不正常了。最後也是因為“劫”後放縱,而斷送了自己的皇帝命。


猴子軍師


隆慶新政是明朝中後期一個短暫的承平時期,明穆宗接替了父親修道皇帝嘉靖的皇位。

命好呀,碰到了百年難遇的精英人才匯聚一時,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武有譚綸、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

隆慶帝比較能躬行節儉、任用賢能,在位只有六年的隆慶帝繼承了明皇室朱棣一系遺傳下來的肥胖、體弱、短命、昏庸的特點。自己懶惰、無能,又好色,但他能知人善任,索性“垂拱而治”,放手把政務交由精明能幹的內閣諸臣處理,自己不瞎摻和。

這一點比那個狗屁不懂還勤奮無比事必躬親處處瞎指揮的崇禎強的多,這一正確做法促成了“俺答封貢”等一系列社會改革,使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流賊聞之心膽搖


題主真以為明朝中後期皇帝就那麼好當?隆慶帝頂多算是無為而治,做個國家禮儀上合格的皇帝而不是事事插手親力親為,在題主眼裡就成了窩囊無能?要是他算窩囊無能,無為而治的漢文帝,新政功敗垂成的宋仁宗都算窩囊無能。

隆慶皇帝

很多人批評明朝中後期皇帝不如前期強勢,立下明太祖明成祖的偉大功業,這其實是過分苛責了。前幾個皇帝為所欲為,完全是因為王朝制度草創,官僚集團對權力的把控沒後來那麼大,對皇帝的限制也就談不上。等到官僚系統穩定了,皇帝想為所欲為就形同胡鬧。比如明武宗和官僚系統不對付,下江南建豹房,勞民傷財;隆慶他爹嘉靖皇帝也和官僚系統不對付,寵信任用嚴嵩,還不是造成貪汙腐敗,民怨沖天。你倒是想任性,老百姓受苦啊。

那麼這個時候皇帝的職責是什麼呢?自然是做天下的表率,維持國家道德和禮儀上的運行就可以了,再偉大一點可以為國家發展提供一些原則,你要他們插手具體事務?太瑣碎,太耗費精力,成長在深宮裡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做的好,交給內閣大臣們幹這些事就好。

做天下的表率,維持帝國的道德和禮儀可不是如題主說得那麼輕巧,要不然隆慶他兒子萬曆皇帝也不會長達幾十年不上朝了。這些禮儀任務也很繁重,夠他忙活的了。《萬曆十五年》裡面是這麼寫的:

“祭天地、祖廟、慶元旦、賞端陽。接見外國使臣、解職退休和著有勳勞的官員。檢閱軍隊,頒發戰旗,並在一次戰役獲得勝利以後接受‘獻俘’……每年陰曆的十一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曆,並正式頒行於全國。它的頒行,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節令的根據,知道何時可以播種穀物,何田宜於探訪親友。翰林院官員們的集體著作,例如《實錄》之類,也在香菸、樂隊的簇擁下,恭呈於皇帝之前。書籍既經皇帝接受並加批覽,就成為“欽定”,也就是全國的唯一標準。”

這些活幹一年兩年容易,幹幾年每年都如此枯燥、繁瑣、正襟危坐就不容易了。你看明武宗就受不了,鬧著要出去打仗,下江南玩,明顯是受不了這種枯燥的皇帝生涯。萬曆皇帝也是,覺得無聊就乾脆不上朝了。隆慶帝能堅持個六年勤勤勉勉,就比他兒子強太多了,稱不上窩囊無能。

具體事務都交給大臣幹其實也是聰明的做法,他們從地方上出身,比較熟悉具體事務,而且結果上看做的也不差。比如高拱主持軍事變革,西北方向抑制了俺答汗進一步侵略,東南方向上緩和了倭寇的進攻,東北方向上壓制了女真人,可以說是很成功了。隆慶開關則打開了國門,也適當減輕了倭寇的侵害。張居正也在隆慶朝嶄露頭角,化解了俺答汗進攻大同的陰謀。可見隆慶皇帝知人善任,能做到這一點,也稱不上窩囊無能了。

張居正

總之,隆慶皇帝知道自己水平一般,就安安心心做吉祥物並做好吉祥物,具體事情放手給大臣們幹,不折騰,這其實是天下之福,不是窩囊無能能概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