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璧山:用工匠精神激活“生态资本”

「重庆日报」璧山:用工匠精神激活“生态资本”

7月28日,蓝天白云下景色秀丽的璧山区秀湖公园。记者 齐岚森 摄

 璧山区的秀湖公园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之一:公园面积达1500亩,水体面积达500多亩;种有800多种精心配制的植物,可确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植物开花;还有建造古朴的亭台楼阁,掩映在山水之间……

它园如其名,因极其秀美,近年已成当地人流量最大的旅游景区。

“修这座公园没花政府财政一分钱。”7月28日,参加“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在参观该公园时,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语出惊人”,引起了记者们的强烈好奇。

建好一座公园,城市实现滚动发展

政府财政不花钱一分钱,为什么能建成如此高品质的大型公园?

据吴道藩介绍,原来,于2012年建成的秀湖公园,建有3个仿古建筑组团,约5万平方米商业门面。因公园建得漂亮,这些商业门面卖到了2万元/平方米,且供不应求,从而使公园的投资早早得以收回。

不仅如此,秀湖公园建成后,使得周边土地迅速增值。璧山区政府通过出让周边土地,又多赚了30多亿元,之后政府拿着这些钱投入新的道路、公园、市政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快速滚动发展。

目前,璧山城区已建成各种大小城市公园37座。

据了解,璧山只是重庆主城近郊的一座小城,全区人口只有73万,8年前的城区常住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现在已超过30万人。可以说,以公园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该区近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关键一招”。

整治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其实,8年前的璧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在经济上,以皮鞋制造、摩托车零部件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在生态上,穿城而过的璧南河是一条黑臭水沟,鱼虾死绝。

璧山区正是通过整治璧南河尝到了甜头,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整治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2010年起,璧山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模式对璧南河进行综合整治,先后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426处,关闭污染企业698家、污染养殖场307个,将璧南河由臭水沟重新变为清水河。

在此期间,璧山分别于2011、2012年首批建成了观音塘、秀湖两座湿地公园。它们在功能上不仅是城市公园,还可收集地表水,净化后再作为清水源补充给璧南河。

生态环境的较大改善,也大幅提升了璧山招商引资的竞争力。近年来,大批高新企业纷纷落户璧山。2017年,璧山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09.4亿元,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产业占比达78.5%。为此,璧山高新区成为重庆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

下足“绣花”功夫,秀出璧山之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逐渐成重庆各个区县的共识,然而,璧山的发展质量、速度仍然显得格外引人瞩目,为何?

“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吴道藩说,要想充分激活“生态资本”,还需坚守工匠精神,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精心调适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在“精美增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

就以秀湖公园为例,公园里每一处景观的设置,每一处水体的打造,每一棵花木的布局,均由建设团队细细勘探、精心雕琢、用心打磨,是靠着“绣花”功夫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近年来,璧山除了修建了30多座城市公园,还坚持沿道路退让10至40米用于打造城市绿廊,目前已建成公共绿地1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市植物品种超过2800种。

与“高调”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化相比,璧山的城市建筑却非常“低调”:全城建筑只有灰色、咖啡色两种主色调。其理由是,人工建筑再美也美不过大自然,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归大自然,不与自然争色。

另外,璧山还坚持“低碳、便利、宜居、舒适”的城市建设管理价值取向:城区所有公共停车位一律免费停车;全区已建成星级厕所40多个……2017年9月,璧山成为全国首批、重庆第一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区县。

这就是璧山的生态发展模式,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