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傅作義?

238554502


傅作義 因防駐守涿州邑,享譽群雄親爾名。 禦寇功成百靈廟,抱忠誓戍太原城。 奉驅綏遠心謀略,收復五原君受榮。 內戰風雲曾陷入,認清時局向光明。(這幾句足夠評價傅作義了吧?)

“九·一八事變”爆發,傅作義分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上前線殺敵。1933年1月,傅率第三十五軍(臨時番號為華北軍第五十九軍)由綏遠赴察哈爾、熱河。2月上旬,所部在張家口組成華北軍第七軍團,傅作義任軍閉總指揮,陳炳謙為總部參謀長,下轄三個軍。第五十九軍在懷柔以西牛欄山一帶佈防,準備阻擊來犯之敵。 23日上午4時許,日軍第八師團的鈴木旅及川原旅團的福田支隊,在十幾輛坦克、十幾門野炮、山炮及十架飛機的掩護下,向傅部前沿陣地發起猛烈攻擊。激戰三小時,雙方均損失慘重。傅部犧牲三百六十七人,日軍陣亡二百四十六人。6月28日,傅作義奉北平軍分會的命令.率軍返回綏遠。 傅作義於1935年4月,晉升為二級陸軍上將,時年四十歲。 1936年,傅作義不顧蔣介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成功地進行了綏遠抗戰。在與日、偽勢力鬥爭中,傅作義堅持“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的原則。同時在軍事上爭取時間加緊備戰,構築國防工事,加強軍事訓練。他還先後訓出壯丁十萬人。 日本本關東軍參謀長坂垣徵四郎等來到綏遠誘降,請傅出面領“華北獨立”,並許給六千萬大洋為個人贈款。他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內蒙是中國領土,不允許任何人來分裂。”11月15日凌晨6時左右,在田中隆吉親自指揮下,日偽軍五千餘人以飛機大炮作掩護,向陶林縣屬的紅格爾圖發起猛攻。傅指揮部隊迎擊敵人,到1 8日上午7時,敵全面崩潰,紅格爾圖戰鬥勝利結束。


接著傅作義不顧蔣介石的反對。決心收復百靈廟。11月23月午夜發起總攻。經過七上七下的反覆爭奪,全殲了日偽軍,收復了百靈廟。此役斃敵三百,俘敵三百,傷敵六百。這就是中外聞名的“百靈廟大捷”。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可是蔣介石卻命令傅作義迅速停戰,“打到一定程度,要適可而止”。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發賀電,稱讚傅作義發起的綏遠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的先聲。 “七·七事變”爆發後,傅作義受任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平綏線作戰。參加了支援八路軍一一五師殲滅日軍坂垣師團的平型關戰鬥,保衛太原的戰鬥。 1938年初,蔣介石任命傅作義為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4月,為策應徐州會戰,打擊日本侵略軍,傅作義發動了綏南戰役。 傅作義很讚賞八路軍的政治工作制度。在此期間,他第一次在所部團以上設政治部,營以下設政治指導員。 是年冬,傅作義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是朱紹良),一切補給由國民黨中央直接撥給。,傅從此脫離閻錫山的晉綏軍體系。 1939年12月,日軍南犯長沙。重慶國民政府命令傅作義採取行動,牽制華北日寇不使其南調。當時,包頭是日軍的重要據點,駐有萬人左右,傅決定對包頭髮起進攻。 1940年3月20日,傅作義發動了收復五原之戰.擊斃日軍水川中將、大橋大佐、桑原中佐,殲敵三千四百多人,俘敵三百餘人,繳獲大炮十六門、汽車五十餘輛,取得了五原戰役的勝利。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個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國民政府授予傅作義青天白日勳章。

傅作義於1945年5月赴重慶,出席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8月,就任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 日本宣佈投降的第二天,傅奉蔣介石的命令,搶佔了包頭,接著從解放軍手中奪取了歸綏(今呼和浩特)、集寧等地,並企圖向張家口的解放軍發動進攻。解放軍晉察冀、晉綏軍區共同組織綏遠戰役,反擊傅部的進犯,收復失地。 1946年10月,傅作義侵佔張家口後,蔣介石任命傅作義為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董其武為綏遠省政府主席。 1947年12月,蔣介石成立華北“剿總”總司令部,以傅作義為總司令。國民政府頒給傅作義河圖勳章。蔣介石把自己的專機擺在北平由傅作義專用。1948年1月,蔣介石為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發動的冬季攻勢所震驚,電召傅作義到東北參加軍事會議。蔣又指令傅的第三十五軍、暫編第三軍向保定方向南下,與東北戰場配合。解放軍第三縱隊在第一縱隊配合下,給第三十五軍沉重一擊,殲滅了新編第三十二師,中將軍長魯英麟在高碑店自殺,少將參謀長田世舉和少將師長李銘鼎被擊斃。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85年6月,全國政協文史委出版《傅作義將軍》一書,聶榮臻元帥題詞“化干戈為玉帛,功在祖國”。習仲勳同志題詞“傅作義將軍功垂青史”。兩位革命先輩的評價十分到位,傅作義無疑是屬於國民黨愛國將領。

1895年6月,傅作義(字宜生)出生于山西省榮河縣,也就是今天的臨猗縣安昌村。少年時代最喜歡看《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書,15歲考入太原陸軍小學,16歲參加過辛亥革命,20歲成為保定軍校第五期學員。我也喜歡看《三國》和《說岳》,但我膽小,人又老實,只能寫寫文章,內心挺崇拜傅作義先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傅作義都是閻錫山的部下,晉軍高級將領,北伐戰爭固守涿州非常有名,從1927年10月至1928年1月,擊退奉軍多次進攻,令張學良刮目相看。南京國民政府嘉獎電謂:“涿州固守,彌見聲威,立功殊偉”。後來,涿州斷糧日益嚴重,城內的民眾團體出面調停,晉軍放下武器,奉軍也沒有過多為難。可見那個時候的國內戰爭,並非你死我活,不乏惺惺相惜。

十四年烽火抗戰,傅作義先後參加了綏遠百靈廟戰役、太原會戰、冬季攻勢,其中攻克五原縣城一役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此後,傅作義一直活躍在黃河河套地區,官至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綏遠省政府主席。期間提出“治軍與治水並重”口號,動用兵工疏浚舊渠四十餘道,有效推進了黃河水利工作。抗戰中期,傅作義正式脫離閻錫山,自成一系,手下兩員大將董其武、孫蘭峰也是很有名的人物。



國共內戰時期,傅作義軍事集團是華北戰場上國軍的一支王牌主力,幾次增援過東北戰場。蔣介石非常器重傅作義,遇到什麼事情都是商量的口氣,總是宜生長、宜生短。上海萬樂剛先生是專門研究傅作義軍事集團內戰戰史的專家,己經出版兩本相關著作,萬先生很客氣,前段時間還寄給我一本。根據萬先生的研究,傅作義的部隊對解放軍來說,是麻煩製造者,尤其是第35軍特別能打。


1949年4月,解放軍兵臨城下,傅作義發表和平通電,所部接受解放軍改編,既減少了沒有意義的傷亡,又避免了古都北平遭受戰爭破壞,因此“功在祖國”。新中國成立,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長,以抗戰時期治理黃河的經驗貢獻水利事業。

1974年4月,傅作義病逝北京,享年79歲。還在彌留之際,同樣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到醫院探望傅作義,拉著他的手說:“傅先生,毛主席說你對北平和平是有功勞的。”傅作義聽了總理的話,心情激動,眼裡閃著淚花,身邊的工作人員無不感動。一代名將從此走入歷史。


馮傑


每一次看到北平問題和平解決,縱橫都對傅作義將軍表達了敬佩之情,很多人認為傅作義不敢打,害怕打,其實傅作義將軍只是不想和自己人打!

少年英豪,凌雲壯志

傅作義家是山西的,其父就靠經營煤炭發家,所以傅作義家庭條件不錯,但是傅作義並不想做一個富家少爺,反而從小就喜歡騎烈馬,暢遊黃河,平時讀的書也大都是《三國》《水滸》,尤其是對其中的忠勇行為極為讚賞。

1910年15歲的傅作義在太原陸軍小學受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了“少年革命先鋒隊”。第二次10月武昌起義爆發,太原為了響應武昌,決定起義,傅作義帶著學生隨著起義軍打清軍。

1912年傅作義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1915年升入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在學校期間,積極努力學習軍事課程,各學科成績都很好,尤其是涉及,名列全校第一。除了對課堂上的知識感興趣外,對歷史上的著名經典戰役都很感興趣。

少年時期的傅作義所進行的軍事學習,為其以後一生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尤其是其一生都在追求革命的真理。

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作為山西人的傅作義回到山西參加了閻錫山的晉軍,閻錫山用人雖然重用山西人,但是更重用的還是五臺人,所以,即使是一直從事軍事教育,保定五期畢業,閻錫山也沒有重用,而是從見習官做起。

傅作義在任職期間,嚴格要求自己和所屬士兵,逐漸得到長官和士兵的信任與愛戴,傅作義在1923年成為營長。

涿州之戰,一戰成名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閻錫山配合直系,趁機命令部隊攻佔施加管,後來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倒戈直系,到1927年的時候,整個北洋軍閥都聯合起來攻打馮玉祥,馮玉祥只能西撤,傅作義率部負責攔截阻擊,當時宋哲元部歷時三個月也未能將傅作義守的城攻下,傅作義因功,從營長升到團長,再到旅長到師長,簡直就是水到渠成。

隨著北伐軍的節節勝利,閻錫山投靠南京國民政府,傅作義率部利用奉軍換防的時機,從太原深入奉軍腹地,一舉攻佔涿州,當時奉軍氣勢正盛,憑藉數量與火力上的優勢,對涿州進行了多達九次的總攻,傅作義以不足萬人的隊伍,死守涿州百日之久。最後雖然出城接受改編,但是傅作義卻因此一戰成名。該戰役也是我國近代軍事史上城市攻防戰中的著名經典戰役,傅作義善於守城的軍事才能也得到大家的公認。

綏遠抗戰,守土有責

在中原大戰後,傅作義任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在任上進行了勵精圖治,使綏遠得以發展,為綏遠的抗戰提供了條件。

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即與宋哲元等將來聯名通電:呼籲全國各方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奮鬥。

1933年長城、綏遠抗戰爆發,傅作義即主動請纓,要求率部赴抗日前線。當時傅作義兵團對日本部隊進行了強烈的抵抗,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長城抗戰是中國愛國官兵在北方第一次以武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傅作義因此獲得了各界的讚揚。

長城戰役後,日軍不斷在華北製造事端,企圖將戰事擴大化,並且派日偽軍企圖攻打綏遠,傅作義當機立斷,率領部隊襲擊日偽軍,使日偽軍全線潰退。

除此之外,傅作義將軍在北方抗日戰場多有活動,針對日軍的侵略活動,傅作義將軍從來都是認真的。

自1933年長城抗戰到抗戰勝利,傅作義將軍率領部隊在抗日戰場上馳騁縱橫,屢立戰功,是名副其實的抗戰名將。

歷史的抉擇

山西軍閥閻錫山也是善於經商,縱橫作為一個金融專業出身的人,對生意的理解,只有兩個字,就是“選擇”,所以的生意都是在追求利潤最大化;

因此,傅作義和閻錫山都是善於做出選擇的人。尤其在對時局判斷,對局勢的發展上,只不過二人最終選擇了不同的路,閻錫山最後選擇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能以失敗收場;傅作義選擇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孫中山先生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很顯然,傅作義是順應了時勢的發展的。

在平津戰役時,傅作義將軍審時度勢,做出了最有利於國家,最有利人民的舉動,率領部下投誠,走進人民的懷抱。


史論縱橫


傅作義:(1895—1974),字宜生,山西人,畢業於保定軍校,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

傅作義是閻錫山晉綏軍的將領,1928年的“涿州之戰”傅堅持了三個月,但最終還是投降了。1933年參加了長城抗戰,1936在綏遠取得了“百靈廟”大捷。抗戰全面爆發後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1940年,取得了“五遠大捷”。為此,傅作義得到了榮譽最高的勳章—國光勳章,這個勳章一共授予了五人(蔣介石、傅作義、周至柔、何應欽、俞大維),傅是第二個獲此殊榮勳章的人。抗戰中與共產黨積極合作,被稱為“七路半”。抗戰勝利後曾追隨蔣介石打內戰,傅作義在我黨公佈的43名戰犯中排第31位。“平津戰役”時為了保住千年古都北平,經過多次談判,傅決定接受改編,最終使古都北平免遭戰爭的破壞。傅曾經當過綏遠主席,1949年促成了自己的部下董其武將軍和平起義。

傅作義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之一,除了打仗之外,傅還在水利方面祚出了很大的成績。在抗戰後期,傅主政綏遠期間在河套地區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主動出任水利部長,並在任上長達22年,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軍魂


識時務者為俊傑!雖然歷代統治者都強調忠誠,但那不過是一種帝王術,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的不少,但臨陣變節者也不在少數,傅作義便是其中之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變節者”的名聲自古以來不好,凡是成大事的人也很少有牆頭草,因為臨陣變節也不是說變就變得,很多人變不好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自己和所率部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且對變節者來說,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中華民族歷來講究“忠誠”、“忠貞不二”、“一臣不事二主”等等,這些條條框框就如封建社會條理婦女行為規範的三從四德一樣嚇人,當這些條例成為人們判斷認知的標準時,就會對他人與自己的行為行程強大的約束力。


誰都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自古以來不乏變節而富貴者,明朝的袁崇煥重節,等來的卻是千刀萬剮,吳三桂變節,等來的卻是平西王的榮華。

當然,也有變節被罵慘的,呂布因為變節,最終丟了小命,為什麼?太頻繁,一點骨氣都沒有,完全讓用他的人心裡沒底,也怪世道不好,給了他那麼多機會,就跟近現代的馮玉祥一樣。

時代造就變節的巨人,同樣也造就小人,就傅作義來說,顯然他是一個成功者,因為時代沒有再給他變節的機會,所謂“一蹴而就”是也!


因此,如何評價傅作義?其實並不是個難題,關鍵看變節的效果和結果,從效果上來說,傅作義投誠,成全了統一大業,同時使北京的文化遺產免遭戰爭荼毒。

再從結果上來說,傅作義後來可不簡單,是什麼,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歷史三日談


抗日名將,愛國將領傅作義,山西運城人。

傅作義是華北最著名的中國軍隊抗日將領。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傅作義就不顧蔣介石“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抗日政策,提出“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多次主動請纓上前線抗戰殺敵。

自1933年長城抗戰起,傅作義率部轉戰18000裡,大小戰鬥300多次,奮勇殺敵,取得過懷柔勝利、百靈廟大捷、五原大捷等多次重要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是國民黨軍隊主張抗日最早和最堅定的將領之一。

中國共產黨曾多次與傅作義合作抗日。他非常欣賞八路軍的政治工作制度,不但仿照八路軍建軍,還根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自己部隊制定了一個“十項注意”。閻錫山不滿意他這樣親共,致電蔣介石,要求撤換傅作義,說他已經是“七路半”了。

1948年底,解放軍包圍北平,傅作義有意陣前起義。他召開高級軍官會議,取得了部下一致支持。又邀請徐悲鴻、朱光潛等社會名流到中南海議政,徵求意見。大家一致反對戰爭,希望和平。傅作義遂下定決心和平起義。隨即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後,傅作義出任水利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他擔任水利部長的23年裡,全國共計修建了5萬多座水庫,修建了12萬公里的河壩堤防,興修農田水利,灌溉耕地覆蓋5億畝,解決上億人口的飲水困難,被譽為“新中國的大禹”。他對水利工作滿懷熱忱,曾經在視察工作時心臟病發。直到1972年因癌症才辭去水利部長職位,1974年4月去世,終年79歲。

毛主席曾經說過傅作義是人民的大功臣,要發一個天壇一樣大的勳章給他。在1974年傅作義住院治療時還讓周總理帶話告訴他:“和平解放北京,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傅作義很高興。

傅作義去世後,他的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召開,主席送了花圈,帶病的總理堅持親自主持,葉劍英致悼詞讚揚他是一個為人民付出一生的人。


滄海歷史春秋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十九:陸軍上將、北平剿總司令長官傅作義。傅作義是愛國將領,擅長守城作戰,在天鎮、綏遠、太原防守戰中取得不俗戰績,在抗日戰爭作出很大貢獻,號稱第一守城戰將。後擔任綏遠省主席、華北剿總司令長官,自成軍事體系,統帥晉綏軍、中央軍50萬人,一直保存實力,既沒有援救東北衛立煌,也沒有聽從蔣介石將大軍撤往江南,隨著林彪大軍入關、天津失守,最終1949年1月選擇起義,保護北京古城和200萬市民免遭戰火塗炭。之後擔任新中國中央政府委員、水利部長(長達22年),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傅作義1895-1974年,字宜生,山西榮河縣人。1905年考入榮河小學,1910年考入太原陸軍小學,辛亥革命擔任起義軍學生排排長。1915年保送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畢業後加入晉軍,歷任見習官、排長、技術支隊長、營長、旅長,1927年因堅守天鎮3個月初顯守城才能,榮升第4師師長。1928年傅作義以不足萬人之師抵抗奉軍,堅守孤城涿州3個月,後經閻錫山同意,傅作義出城接受奉軍改編。8月閻錫山任命傅作義為第5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1929年任16路軍總指揮,1930任第2路軍總指揮,1931任綏遠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33年傅作義部改編為第7軍團,參加長城抗戰,抵抗日軍。1935年升任陸軍2級上將,1936年率軍在綏遠紅格爾圖擊敗日蒙軍隊,收復百靈廟,獲得綏遠大捷。1937年日軍進犯太原,傅作義主動請纓,出任太原警備司令,面對2路日軍攻擊,傅作義說: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在其激勵下,全軍奮勇作戰,日軍雖佔領太原但死傷慘重,無力南犯,傅作義升任第2戰區北路軍總司令,1938年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1939年獲得五原大捷。

解放戰爭中傅作義的戰略和佈局:

1947年傅作義任張桓綏靖公署主任,將主力第35軍擴編為3個軍。12月國軍撤銷2戰區和保定、張桓2個綏靖公署,成立北平剿總,傅作義任總司令。為拉攏傅作義,蔣介石將華北中央軍李文兵團、石覺兵團都歸其指揮。在國軍各軍事集團中,傅作義的華北集團日子是最好過的,面臨的只有楊得志的華北兵團,而同期東北杜聿明面對的是林彪東北民主聯軍;西北胡宗南面對一野彭德懷;華中白崇禧面對劉鄧大軍;華東顧祝同面對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傅作義佔領張家口、偷襲西柏坡,自保有餘。1948年傅作義將各部隊分守各大據點,重點防衛京津唐地區。1948年11月,蔣介石見大勢已去,召見傅作義許以東南軍政長官,要求其率部南撤,傅作義表示堅守華北是全局,撤往東南為偏安為由拒絕南撤。傅作義將部隊部署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千里防線上,自己嫡系主要佈置在西線,以便隨時撤往綏遠。


平津戰役傅作義集團部隊實力:

平津戰役前傅作義的華北剿總司令部,沒有經過大的戰役,實力基本沒有損失,司令部轄有李文第4兵團、石覺第9兵團、孫蘭峰11兵團、侯鏡如17兵團總兵力4個兵團50個師,共52萬餘人。傅作義可謂兵雄將廣,所以對守住華北還是有非常信心的,但是其苦心經營多年的起家部隊第35軍被殲滅後,對局勢有了新的認識,傅作義一向以擅長防守見長,在猶豫之時天津24小時失守對其信心打擊甚大。


傅作義北平起義前因後果和經過:

隨著遼瀋和淮海戰役結束,國軍在大陸野戰主力喪失殆盡,唯獨剩下華北傅作義、西北胡宗南、華中白崇禧三大軍事力量。當時傅作義有三條選擇,一是固守平津;二是從天津塘沽南撤;三是西退綏遠。1948年11月29日,華北野戰軍楊成武兵團迅速包圍張家口。傅作義為保住西撤的通道,令35軍三個師增援張家口。12 月上旬,傅發覺東北野戰軍入關,急調天津附近的八個師到北平附近佈防。令35軍從張家口突圍回防北平。35軍突圍後,即被華北野戰軍包圍在新保安。至此,傅部西撒道路被完全切斷。


傅作義與蔣介石、衛立煌。

自北平被圍後,蔣介石派軍令部長徐永昌赴北平要傅率部分兩路南撤,一路自海路由新港撤青島,一路由陸路經河北到青島。傅作義以實際形勢已不能作到為由拒絕。之後,蔣估計傅可能已與中共方面和談,又接連派鄭介民和蔣緯國到平活動,蔣介石交蔣緯國帶給傅的親筆信中,還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詞,表示對傅格外倚重,要他率部突圍。傅均以“堅守北平”加以回絕。與此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也到北平,表示如傅撤退,美海軍可在沿海進行援助。


解放軍進入北平城。

12月28日,傅作義派專機到包頭將鄧寶珊接到北平,二人頻繁地進行交談。此時傅派出少將處長周北峰、民盟成員張東蓀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再次談判,並草簽了“會談紀要”。傅對是否接受正有所猶豫時,經與鄧寶珊推心置腹的交談,消除了思想上的疑慮,毅然決定派鄧寶珊作為他的全權代表,再次出城談判。 1949年1月14日,鄧寶珊由周北峰陪同,在通縣馬各莊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招待所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正式會談,原擬談判內容包括平、津、塘、綏四地實行和平解放。是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下對天津總攻令,當晚天津解放。中共中央指示綏遠問題留待以後解決。為此,雙方就北平和平解放問題達成了協議。



21日,傅作義召集華北“剿總”高級將領會議,宣佈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並頒佈《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1949年1月21日,徐永昌奉蔣介石之命飛抵北平東單機場,隨後到中南海居仁堂與傅作義、鄧寶珊會晤,傳達蔣中正意旨,傅作義答覆很不明確,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經和中共達成和平協議。此後,在軍事上,傅作義提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取消,兵團、軍、師一律不動的整編方案,最終未被中共接受,中共對傅作義部實行了打散合編的整編方案。在政治上,傅作義抓住《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中“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以及企業、銀行、學校等聽候“聯合辦事機構處理”的條款,力求將這一所謂“聯合辦事機構”變成自己分享權力的機構。



在該協議簽訂前,毛澤東已於1月15日致電林彪等人指出:“北平城內成立聯合機構一點,似乎仍有和我分享政權之意。”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部按照和平協議開始撤離北平。傅作義正式宣佈《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公告。同日,北平城內的20餘萬國民黨軍移出城外,開至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1949年1月29日,北平聯合辦事處召開籌備會議,中共代表葉劍英徑直對傅作義方面代表郭宗汾說:“此機構是在前線司令部指揮下的工作機關,不是政權機關。”為此,在葉劍英建議下,該機構名稱確定為“北平聯合接交辦事處”,加上“接交”二字,最終從形式及性質上否定了傅作義的任何分權企圖。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舉行正式的入城儀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菸酒閣大學士


防守冠海內用兵如流水。傅作義將軍是民國時期少有的軍事大才,其靠著戰功從晉綏將領到五省“剿總”,我們就來專門分析下其軍事才能。

1、防守冠海內

A、1926年,張作霖、吳佩孚、李景林等對馮玉祥國民軍發動戰爭,北方主要集中在南口方向,陝西方面也圍困西安。此種形勢下,山西的向背非常重要。

國民軍如果可以佔領山西,或者閻錫山歸順國民軍,則整個戰線可以拉直,避免“弓背”調兵,而吳張就面臨“弓背作戰了。反之,對吳張聯軍也是如此。

由於各種原因,閻錫山選擇了吳張陣營,自然對國民軍作戰,國民軍八個師南下,擊敗晉軍,晉軍退守雁門一帶。幸虧北線大同、天鎮未丟失。傅作義就是天鎮守將,率一個團守孤城三月,抵住宋哲元部多次總攻。

B、1927年下半年,閻錫山已經與張作霖翻臉,晉綏軍從平綏、石太路東進,事與願違,很快就被奉軍幾十萬部隊打回來,死守險要,軍事壓力很大。而傅作義率領一師,在10月份佔領涿州,自然難以得到後方接濟,只能憑城固守。

涿州位於津京保三角地帶,其作用類似於中原大戰的亳州,其得失對戰局影響很大。傅作義困守孤城數月,擋住奉軍數次總攻。自然名揚天下。

C、抗戰中守太原,以絕對劣勢兵力,僅僅守城防(潰軍直接放棄外圍陣地,“依城野戰”變成了“孤城獨戰”)就達三日。

(太原保衛戰)

D、在抗戰結束後,防禦綏遠。

2、用兵如流水

A、長城抗戰對日軍影響甚大。當時日本《大阪朝日新聞》報道:有少數部隊頑強抵抗,是役我軍因受地雷之損失甚大,……敵在高地築有中國式的堅固陣地,該陣地兩旁伸出,一對由密雲前來之我軍,一對由薊縣前來之我軍,側背之早川聯隊,突受敵千餘人之進攻,結果傷亡約三百餘人。在高地之敵,利用微小之槍眼孔射擊,我軍既難達殲滅之目的,又無法攻擊前進……,觀看

中國式之陣地,實有相當之價值,且於堅硬之岩石中,掘成良好之戰壕,殊令人驚歎。敵兵陷藏於堅固之穴中,僅露出2寸寬、4寸長之槍眼,做殊死之抵抗。“戰地離北平城只有六十餘華里,如不是傅作義軍的精銳部隊阻擊我軍,日軍早已進入北平城了”。

B、綏遠戰役,其部突襲、奔襲運用非常成功

C、五原戰役,主動進攻日軍,在遭到反擊後,主動撤退,並適時反擊,不僅收復失地,還擊斃日軍中將一員。

D、大同集寧戰役,更是圍魏救趙,不僅解了大同之圍,還攻佔張家口,給解放軍造成一定損失。單就軍事而言,此戰著實厲害

總結:

傅作義是難得的帥才,雖無挽狂瀾於既倒的才能,但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很長時間裡都給對手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其在軍閥混戰中顯露出軍事才能。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是為民族英雄。如果在解放戰爭中能站在人民的一面,應該會有更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金衝及.蔣介石是怎樣應對三大戰略決戰的?[J].近代史研究,2010(01):4-27.

鄧野.傅作義政治轉型過程中的雙重性[J].歷史研究,2005(05):117-131+191.

馬寒梅.試述傅作義的軍事思想[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1):61-66.

楊奎松.蔣介石與1936年綏遠抗戰[J].抗日戰爭研究,2001(04):45-75.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傅作義是一位愛國將領,同時是一個抗日名將。是一個對抗日有功,對人民有功的功臣。

抗戰中與日偽軍大戰百靈廟,指揮太原保衛戰,領導五原大捷;在解放戰爭中,傅作義為和平奔走,率領北平將士和平起義,致使千年古都北平免遭戰火洗劫;新中國成立後又為新中國的水利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傅作義是抗日之名將,人民之功臣。

傅作義主要有四項功績和一項敗績。

第一大功績是百靈廟戰役。1936年11月20日,傅作義率領35軍的騎兵第二師和211旅,向日軍和偽蒙疆軍佔領的百靈廟發起了進攻。戰至24日,傅作義率領將士殲敵數百人,收復了百靈廟。

一項敗績是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4日,突破了忻口防線的日軍向太原發起了進攻;傅作義率領將士血戰5天后,太原於11月9日失守。

第二項功績是五原大捷。1940年3月20日,傅作義率領中國軍隊向駐紮在五原的日軍發起進攻,戰至26日日軍退出了五原,直至4月1日,中國軍隊徹底的收復了五原,史稱五原大捷。

第三項功績是和平解放北平。1949年1月底隨著平津戰役進入了尾聲,孤守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25萬人已完全陷於絕境。為了保護這座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戰爭破壞,傅作義於1月31日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

第四項功績是發展了新中國的水利工程。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任水利部部長長達22年之久,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傅作義不僅是一位中外聞名的抗日愛國名將和對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愛國人士,而且又是一個酷愛水利事業的人。

因此,傅作義被譽為“抗日之名將,人民之功臣”是當之無愧的。



斬美分誅蔣糞


1974年4月19日,一代名將傅作義將軍與世長辭。昨天就是他的忌日,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也算是另樣的紀念吧!題主問如何評價傅作義?我就用三句話來總結:他是一個抗日名將;一個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做出卓越貢獻的愛國人士;一個酷愛水利事業的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雖說傅作義將軍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前期緊隨老蔣,與我黨為敵,也被列為第31號戰犯,但縱觀將軍一生功永遠都大於過的。我今天想說的是我們在紀念他的日子裡,我們後人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一些什麼可貴的東西?或者說將軍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人生財富?

從將軍身上,我的最深感觸是:人生要學會選擇,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真的是要識事務啊!我不說傅將軍在抗戰時所作的貢獻,單說他在北平和平解放這個大是大非的生死決擇上,他始終能以民族大義為重,考慮的是北平200萬骨肉同胞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而不顧個人的榮辱和安危,選擇了站在正義的這一邊;他酷愛水利事業,主政綏遠時,他治軍治水並行,硬是將河套地區建成了“塞上江南”,這些都為他建國後勝任水利部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出任水利部部長也是多麼正確的人生選擇!



選擇正義,選擇自己酷愛的事業,這就是我從傅作義將軍身上學到的。謹以此文獻給敬愛的傅作義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