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伏案疾筆,弓背彎腰,

櫛風沐雨,廢寢忘食。

對於鄧康延來說,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

重回民國,因放不下良善美育;

重編舊書,只為了讓先生歸來。

書越收越多、越寫越厚,

堆成了一座燈塔,

照見他額上的紋路和汗水,

也照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書生報國,不只是書

鄧康延上學時正趕上革命年代,無書可讀。在破四舊的夾縫中,他好不容易能讀到些唐詩宋詞,這些詩詞讓他從小敏感於漢字母語的詩意,也促使他不斷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天地。所以,他在1992年辭去西安煤科分院地質工程師的工作後,南下深圳從事媒體工作。

從創辦《紅樹林》到歷任《深圳青年》《鳳凰週刊》等雜誌編輯部主任、主編,再到現在自己主導一家影視公司,多年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如何去深入瞭解我們生活的土地,就像做地質剖面那樣去做人文剖面。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在從事媒體工作的過程中,隨著閱讀的深入和接觸人物的增多,鄧康延越發感到復原歷史真相責任的重大和艱難。

如何能將破碎散亂、不為人知或錯知的歷史復原?

他選擇了比傳統平面媒體更有感染力和鞭闢力的紀錄片形式。

一段鮮活的影像,勝過萬千白紙黑字。紀錄片就是努力重回歷史現場,用當事人的口述、文獻、情景回放去復原歷史的細節和來龍去脈,當然也涵納著敘述者和記錄者的情感,可謂是歷史的呈堂供詞。

這也正是他辭去《鳳凰週刊》主編,開始投身於紀錄片製作的心路轉折點。

老課本,新閱讀

2005年,鄧康延的第一部以中國遠征軍為主題的紀錄片《尋找少校》在雲南騰衝拍攝。期間,他湊巧在舊書市場遇到了民國老課本。

黃昏,小城客棧。他手捧老課本,細細品讀,當天邊的一縷斜陽打在泛黃的課文上時,他突然就發現了這片土地上遺存的民國童年的美好,這一瞬間,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

從此,他在民國舊書刊裡尋尋覓覓,先發現時間,後發現端莊活潑,再後來發現滿目流淌的美。

大陸民國的38年,雖歷經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甚至民不聊生,但由於多元開放,尤其出版業對民間社會的開放,書籍報刊繁榮一時,對民眾教育善莫大焉,所以依然孕育了一批中華文化大師及大作。

辛亥革命後很多學者志士就已注意到中華復興一定要從教育,而且是最基礎的小學教育著手。

在鄧康延收集的老課本中,我們能看到蔡元培、胡適、葉聖陶、豐子愷、張元濟、王雲五、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大家編寫的小學課本。他們能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他們盡心竭力用方塊漢字傳達世上最美好的人文情感。既有東方的傳統內容,又有西方的先進理念。

鄧康延將這段歷史稱為“最近的春秋”。可以和兩千多年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相提並論。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他想讓更多的人通過老課本看到不同於新教科書裡的故國和國故。因此他不斷深陷其中,痴迷於老課本的蒐集、整理及重新編纂,他在《深圳商報》開了“老課本新閱讀”專欄,隨後又在大陸及港臺地區出版同名書籍,掀起了一股重讀老課本的閱讀熱潮。

“民國的課本好善良啊!”這樣給他反饋的讀者不計其數。

立鏡一面,呼喊十聲

隨著對老課本和民國文化書報刊的深入挖掘,鄧康延從這背後選擇了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十位大家,拍成十集紀錄片《先生》。讓先生們走進當下,為當今的教育,立鏡一面,呼喊十聲。同時他還出版了同名書,並延伸擴展出多個城市的《先生回來》巡迴展,將老課本、民國書報刊、先生融為一體,全面展示給當今世人。

深圳、北京、南京、臺北、廣州……巡迴展覽所到之處,人潮湧動、反響強烈。

他在現場親自為觀展群眾講了一遍又一遍,從朝霞滿天到日薄西山,從遺憾悲哀到滿懷期待。

猶記得在北京798展覽時,陳丹青先生在現場悵然發聲,字字悲慟:“先生回不來了!回不來了!”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我是認為,從悲觀的看可能先生回不來了。但是從樂觀的看,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能讓我們去辦這個《先生回來》的展覽,覺得這個時代真的是在進步開放中,我們用不著有那麼太多的絕望,所以我還就是那句話,當你一門心思去做這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先生就是總會回來,哪怕是蹣跚地回來,踉蹌著回來。”鄧康延如此回應。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直到今天,鄧康延仍然無比堅定地等待著先生回來的那天。

一步之間,遠方不遠

我們一直在思索,是什麼力量讓鄧康延能夠在弘揚民國美育的道路上如此“執迷不悔”。

採訪快結束時,鄧康延為我們誦讀了一首他的詩作《遠方不遠》,我們從中聽到了答案。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一位少年揹著夢要去遠足

別人告訴他

山多麼高河多麼闊路多麼長

他疑惑地望望後面又望望前面

一年他摸著屋簷下那塊粗糙的石板

五年他坐著屋簷下那塊平滑的石板

十年他照著屋簷下那塊如鏡的石板

他是那樣寂寞

又是那樣不甘寂寞

於是更寂寞

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

就跟著太陽跑跟著月亮跑

跟著心底的一線天跑

原路在一個雨夜跑丟了

因為路太多了

他卻發現了從未領略過的人生風景

其實,其實

只在一步之間

遠方不遠

無論是主編雜誌期刊還是創作紀錄片,無論是編纂民國課本還是策劃展覽,鄧康延始終堅守著文字的陣地。他以與眾不同的視角駕馭著筆下的文字,講述著對歷史、對社會、對文化的獨特見解,也還原著過去與現在的真實狀況。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漢字是他的祖國,唐詩宋詞是他的故鄉。他以文字安身立命,他堅信文字的力量。

讀他的文章,看他的紀錄片,聽他的解說詞,唱他寫的歌,與他一同走過從前,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溫和卻堅定、自由而悲憫的力量。

如今,鄧康延依然揹負著文字的行囊,在還原真實的征途上踏實地行走。稍得閒暇,也一定會去舊書市場四下搜尋民國老課本。

那些蒐集來的老課本幾乎堆滿了他書房的每個角落。夜深人靜時,他常常為先生們吟誦,與先生們暢談。

鄧康延:不用對這個時代太絕望

在此起彼伏的談論聲中,我們彷彿看到,那一摞摞民國舊書,從先生們的手中穿越故去的歷史,帶著全新的期盼,凝成了重塑未來的希望和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