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潮兇猛,7月已破100家,大平台也紛紛「倒下」,爲什麼?

P2P爆雷潮兇猛,7月已破100家,大平臺也紛紛“倒下”,為什麼?

在監管整治與宏觀經濟去槓桿的雙層作用下,P2P平臺迎來了又一次暴雷潮。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在6月,停業及問題P2P平臺的數量達到80家,而截至7月25日,當月的問題平臺已經突破了100家。

相比此前幾次行業的週期性陣痛,一些交易額與知名度都位列前茅的平臺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倒下。京東、小米等互聯網巨頭同樣深陷其中。而對平臺投資者來說,他們的財富與信心都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01

P2P爆雷潮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談及非法集資時稱。伴隨著這番話在社交媒體上的大範圍傳播,P2P行業也迎來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相比貫穿2016年上半年由監管部門引導的大規模清退潮,6月開始的新一輪危機正在為這個脆弱的行業施加史無前例的重擊。

在毫無徵兆的動盪中,一些上市系平臺、甚至是正在籌備上市的平臺也身處其中——在發佈清盤公告的前一週,利民網剛剛高調宣佈啟動納斯達克IPO計劃。另一家平臺投之家被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正式立案調查的前一個月,也曾宣佈了一筆4.09億元的B輪融資。

P2P集體崩盤並非首次出現。在2015年底,以e租寶為代表的一系列風險事件出現後,監管部門在2016年開展了針對P2P行業的大規模整治行動,以限額、存管為代表的監管政策也在隨後密集公佈。之後,行業便迎來了一輪洗牌。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當年2月到8月間,問題平臺的數量逐月遞增,直到10月才逐漸穩定。

今年開始的新一輪危機則沒有任何先兆——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在6月,停業及問題P2P平臺的數量由5月的10家猛增至80家,行業風險隨後愈演愈烈,截至7月25日,當月的問題平臺已經突破了100家。

“2016年停業平臺以中小型平臺為主,跑路和倒閉的比較多。但今年這次雷潮裡很多都是相對知名度比較高、交易額很大的大平臺,而且問題集中在提現困難上。

”一位P2P網貸行業從業者稱。

爆雷潮下,監管部門則紛紛開始應對危機。7月19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了《加強業務合規性的風險提示函》,再次叫停“理財計劃類”產品,並表示,對已不具備繼續營運條件、擬退出市場的機構,協會督促其制定清退方案。隨後,江蘇、浙江和安徽等地的互聯網金融協會相繼發佈了類似聲明。

但恐慌情緒依然在飛速蔓延,主動宣佈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臺也開始大幅增加。一些頭部公司不得不開始面對流動性壓力,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網貸成交量總計為1289.77億元,環比下降3.13%;與去年同期的2454.91億元相比,同比減少了47.5%,幾近腰斬。

02

流動性收緊與合規壓力

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收緊應該是這一輪危機的最主要原因,在金融去槓桿,M2增速開始放緩之後,P2P行業的貸款餘額、新增投資人增速也在下滑。一些違規進行期限錯配的平臺,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出問題。”上述從業者稱。

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整個網貸行業從去年十月便開始下滑,同時,投資人群體的人均投資額從6萬元滑落至4萬元左右,這導致了P2P資金端的供血不足。而同一時間,行業的待償餘額則在進一步增加,兩年間,這一指標從5400億元翻了一倍增長至目前的1.3萬億元。

“這一輪資產端出問題的應該大部分是企業貸款,包括之前還沒有消化完的大額融資,還有一些企業的過橋貸款,這部分企業應該是在去槓桿過程中最難受的。”上述從業者稱。他表示,對於一些上市系平臺來說,他們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是依靠旗下平臺來自融,伴隨金融業去槓桿,這些平臺在動盪中最先倒下。

同時,監管收緊和網貸備案延期令P2P行業集體承壓。在去年底發佈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中,明確提出了整改驗收及後續備案登記工作大限在2018年6月。但到今年6月,備案並沒有如期而至。

“4月的時候,備案被延期,並且沒有公佈後續的時間表,使得市場預期監管會繼續加碼,平臺在合規壓力下不得不加速退出。”網貸之家研究中心總監於百程稱。按照57號文原本規定,2018年4月會出現首批備案名單,但最終被推遲。

網貸備案延期到何時的不明朗也令P2P行業“坐立不安”。6月14日,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明確表示網貸備案年內無法完成。這對於眾多P2P平臺而言,是個重大打擊。

而在整改期間,監管部門責令P2P平臺不得擴大規模,並逐漸化解存量業務,這也給大多數P2P平臺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大量的平臺呼籲備案儘快落地,但其中大部分平臺並未達到備案的合規要求。

“事實上很多平臺在去年就應該清盤退出,但年底的備案通知讓一些人改變了策略,他們的想法是竭盡全力撐到六月底,順利拿到備案,之後無論是繼續做業務還是把公司賣掉,都有退路。”該負責人稱,(對備案時間的)誤判最終演變成崩盤,“等真正發現備案完成不了的時候,內部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按照他的說法,去年現金貸的繁榮也給了不少P2P平臺扭轉局勢的希望,但隨後針對互聯網小貸的強有力監管又製造了新的問題。

“從現在來看,去年年底應該是P2P平臺清盤退出的最佳時機,當時大家手裡都有錢,完全有能力控制住風險。”

上述負責人說。一些平臺開始“主動”清盤,以掩蓋內部深重的危機。與之對應,另一些平臺則拿出成本更高的營銷措施,加速尋找接盤俠。

近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上指出,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而據新京報報道,多位行業人士透露,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0餘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據接近監管方人士透露,具體細則為187條。但也有一些聲音稱,網貸備案在今年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03

利好頭部玩家

“從目前看,引發爆雷潮的因素還沒有明顯緩解。按目前態勢任其發展,行業有硬著陸的趨勢。”於百程表示。當下,整個行業的危機依然在以每天兩家爆雷的速度持續蔓延,恐慌情緒也正影響著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在美股上市的幾家P2P平臺近期股價都出現了下滑,其中,信而富今年的累計跌幅已經超過了60%。

海通證券在研報中稱,P2P平臺風險的爆發,很有可能只是信用風險升溫中的一例。(詳細請看後文相關閱讀)他們稱,P2P的平均借款期限都很短,大多在1年以內,在信用收緊、經濟承壓的環境下,P2P網貸整體上更早地面臨到期償付的問題,因而也就率先出現了大面積的違約。

面對小微企業與農戶的小型農商行已經出現了風險的前兆,海通證券在研報中稱,儘管2017年以來商業銀行整體的不良率波動不大,但農商行不良率持續走高;2018年一季度末已經抬高至3.26%。今年以來,多家農商行信用等級被下調、不良率飆升,甚至個別農商行不良率飆升至20%以上。

“照現在的情況看,現金貸是最優質的資產。”上述負責人稱。儘管現金貸利率被去年年底的新規鎖死,但較短的週期和龐大的市場需求讓它成了當下最適合P2P的資產,“從我們的情況看,現在是缺資金,借款人的需求滿足不了。”

儘管行業駛向瞭如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但主流觀點依然看好P2P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手握大量用戶的頭部平臺來說。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稱,P2P平臺爆雷潮並不意味著P2P商業模式的終結。相反,未來P2P行業集中度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行業合規程度的進一步提升,能夠倖存的P2P平臺將會是極少數。

但短時間內,無論是平臺投資者還是資本市場,都不可避免的為監管與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困擾。此前的報道稱,鑑於監管的高壓,已經多次傳出上市消息的陸金所IPO計劃被迫擱淺。

根據央行在下一階段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部署會議上披露的數據,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以來,一共已有5074家從業機構退出。網貸之家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018年6月,目前仍在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為1836家。但按照行業普遍預計,在政策與整治行動繼續推進的情況下,只有10%的平臺能夠最終倖存。(詳細請看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1)中金:P2P關停潮將持續2-3年,最後或只剩下10%

中金公司在其最新報告中稱,近期中國P2P網貸平臺關停數量增加,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3年。在滿足監管合規要求基礎上,再考慮運營成本的攀升,3年後正常運轉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臺數量的10%左右。

報告預計,新一輪對P2P的監管細則及現場檢查即將開啟,或在2019年6月前完成進一步的整改驗收。其後將進一步完善准入制度,或進行牌照發放監管,而不僅僅是備案。

中金公司數據顯示,目前行業前100家平臺合計貸款餘額佔所有P2P平臺的70%,成交量佔所有平臺成交量的75%,預計未來集中度仍將持續提升,行業或迎來良性發展。

不過,中金認為行業龍頭面臨的挑戰依然巨大:1)短期盈利能力受到影響;2)中期面臨平臺定位難題;3)長期或受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臺下沉的衝擊。

2)P2P爆雷潮可能只是信用風險升溫的第一步

海通宏觀姜超、杜佳、李金柳在《從P2P“爆雷”看違約風險》一文中指出,P2P平臺風險爆發其實只是信用風險升溫中的一例,今年以來現金貸、大規模質押股票融資的上市股東等也問題頻出。未來值得警惕的是,居民和企業債務短期化的特徵,又可能進一步加劇風險的暴露。

2013年以來我國P2P行業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機構數量和成交量不斷翻倍,2014年初P2P運營平臺數量只有657家,貸款餘額只有不到309億,但到了18年6月底,P2P運營平臺數量有1836家,貸款餘額接近1.32萬億規模。

網貸行業爆發式增長背後,是監管空白下的擴張衝動。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誕生之初,監管較松,可以繞過監管吸收資金,還可以不受區域限制放貸,且行業進入門檻非常低,這也造成平臺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為此後行業風險暴露埋下引線。

監管推進成爆雷導火索。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出現的合規問題也引起了監管的注意,自2016年開始監管層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去年底57號文給出的6月整改大限。合規要求下,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持續減少,平臺運營成本增加,且不少壞賬問題在違規資產的清償處置中提前暴露,加劇了平臺的流動性緊張。此外,近期平臺違約事件頻發,逐漸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恐慌,投資者擠兌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流動性風險上升。

違約風險走到了哪一步?首先,P2P網貸違約固然有監管加強的原因,但根本上還是與當前的整體宏觀環境有關。18年監管對影子銀行加強規範,非標融資被限,整體信用偏緊,社融存量增速新低。一方面P2P投資資金退潮,管理不善、資金鍊脆弱的平臺首當其衝,而龐氏騙局的故事也無法繼續。另一方面融資增速無法保證存量債務的利息償還,必然帶來債務違約。而P2P背後的主體,往往資質較差、信貸資源獲取能力較弱,必然最先受到影響,兌付發生困難。

其次,P2P平臺風險爆發,可能只是信用風險升溫的第一步。今年除了P2P,現金貸、大規模質押股票融資的上市股東、大肆依靠負債擴張規模的企業等也問題頻出。近期部分地區農商行不斷爆出壞賬激增,農商行主要面對小微企業、農戶等,目標客戶抗風險能力差,也容易產生不良貸款。17年以來儘管商業銀行整體不良率波動不大,但農商行不良率18年一季度末已經抬高至3.26%,甚至個別農商行不良率升至20%。

最後,值得警惕的是,居民和企業債務短期化,又可能進一步加劇風險的暴露。居民方面,17年以來月均新增居民短貸超過1600億元,是16年的三倍多。雖然當前居民債務仍相對健康,居民短期貸款、信用卡貸款只是擴張很快,但逾期不嚴重,但未來短期債務的潛在償付壓力仍不應忽視。

企業方面,17年以來企業信用債融資也呈現短期化。18年上半年短融和超短融發行額在信用債中的發行佔比分別顯著攀升至51%和44%,新發信用債平均期限縮短、企業短期有息債務佔比上升,對企業債務及資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業更加頻繁地面臨償債壓力,兌付風險進一步積累,甚至可能“短債長用”,導致流動性脆弱,進一步增加違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