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隱形的窮人」

01.

如今的城市裡,最不缺的就是隱形的窮人。

一邊用著價值3000元的戴森吹風機,一邊在半夜裡搶5毛錢的微信紅包;

牛油果和車釐子是每天的必備零食,點外賣的時候卻無論如何都要貨比三家、湊足滿減;

400元一節的健身私教課一口氣買了10節,上個月的花唄卻還沒還完;

朋友圈裡經常曬的是東南亞各地旅行的照片,實際上連下個月的房租都交不起;

LA MER的眼霜、SK-II的神仙水、迪奧的唇膏買起來毫不手軟,銀行卡里的存款卻趨近為零。

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錢,實際上卻非常窮;

外表光鮮亮麗,背後的困窘卻無人可知。

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隱形的窮人”

網絡上流行一句話:有些人表面看起來風風光光,其實船襪早已滑到了腳底。

有一項關於中國奢侈品行為心理趨向的報告顯示:

中國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費人群年齡在22歲到45歲之間,平均比歐美奢侈品消費群年輕了15歲。

隱形的“窮人”,熱衷於讓自己看上去富有一點,熱衷於活在精緻的假象中。

高喊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在物質消費的世界裡徹底放飛自我。

02.

最近和一個在魔都工作的朋友聊天,發現她光鮮亮麗的朋友圈背後,是無人知曉的焦慮與心酸。

連續吃了一個月的泡麵和稀飯,終於攢下一個GUCCI的手袋。

幻想著背到公司裡就可以揚眉吐氣,沒想到卻在茶水間裡聽到同事議論她的包包肯定是A貨。

情人節給自己買了套化妝品,擺拍了好久加濾鏡發朋友圈,收穫了穩穩的50個贊。

然而,做精緻女孩的背後,卻面臨著下個月還不上花唄的窘境。

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隱形的窮人”

在別人眼裡,她是腳蹬12cm高跟鞋、出入高檔寫字樓走路帶風的高薪白領,

實際上的她,每個月工資發下來,付完房租、還完信用卡和花唄就所剩無幾。

工作上的壓力、對未來的迷茫、對身份的焦慮,讓她在夜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她自嘲說:“反正我奮鬥再久也買不起房,不如把錢用來取悅自己。”

《狂熱分子》裡有一段話:

當我們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無力控制我們的生存環境時,就會執著於熟悉的生活方式。

我們通過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對抗深深的不安全感,藉此我們給自己製造了一種幻象:

不可預測性已為我們所馴服。

無法實現買房自由,至少可以做到口紅自由;

沒錢去歐洲深度7天遊,至少可以在每天的下午茶時間犒勞自己一杯星巴克咖啡;

在現實世界裡開不起豪車,至少可以在遊戲裡給自己買一套最貴的裝備。

現實無望,工作無趣,所以隱形的“窮人”們不停地購物、旅遊、娛樂,渴望藉此擺脫焦慮。

03.

有人說,“隱形貧困”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願不願意從中走出來,關鍵取決於你自己。

而擺脫隱形貧困的第一步,便是學會與不必要的物慾斷舍離。

我們花錢買的東西,實際上分為兩種:資產和負債。

資產型的東西,就是買到手後,會在未來為我們帶來正收益的東西;

負債型的東西,則是買了之後,會從我們手中奪走資源、從我們口袋中偷走錢的東西。

比如,營養均衡的飲食,對我們的身體而言是優質資產,所以值得為其花錢;

而買回來只穿了一兩次的衣服,放到過期的化妝品,則統統都是負債。物質慾望是沒有盡頭的。

因此,我們需要合理分辨自己的需要,分清資產和負債。

未來會成為我們負債的東西,千萬不要買。

如果不考慮自己實際的收入情況,寧願月月吃土,也要過上被人點讚的生活,那壓力只會慢慢地摧毀你。

不合理的消費習慣,只會讓你在物質中迷失自我、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早早完成原始積累,到後面雪球才能越滾越大。

04.

擺脫隱形貧困的第二步,便是增加‘睡後’收入。

什麼是‘睡後’收入?

95%以上的人賺的都是睡前收入,即必須主動投入勞動力和時間才能獲得的收入。

而睡後收入指的是,不會隨著我們不再工作而停止的收入。

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隱形的窮人”

比如作家的版稅、房東的收租、直銷的管道、理財投資得來的收益等。

很多人窮盡一生,幾乎淪為工作的奴隸,卻仍是“窮忙族”,終身無法實現財富自由。

原因即在於他們的時間只賣了一次。

而那些擁有睡後收入的人,則可以將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比如作家花一年寫一本書,可以暢銷十年,這就相當於他把自己一年的時間重複賣了十年,持續收益,躺著賺錢。

而靠死工資過日子的人,很難能擺脫隱形貧困。

這一生,你要成長兩次。

一次是,發現生活沒有那麼好的時候。

一次是發現,內心堅強,努力打拼,生活也不會那麼糟糕的時候。

願你我,能擺脫隱形的貧困,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