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高:牢記囑託 繼續駐村

牢記囑託 繼續駐村

確保每一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德江縣高山鎮中和村第一書記 何蘭高

我是政協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幹部,一個在鄉鎮工作18年、調入縣政協機關後又主動請纓駐村幫扶10餘年的土家漢子,一個被群眾稱為“見面熟”和“名堂多”的基層幹部。

近年來,省委發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只爭朝夕、苦幹實幹,向貴州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的號召。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和脫貧攻堅的光榮使命,我於2018年元月15日,向縣委組織部遞交了我的“延長駐村至2020年的申請書”。我以能堅守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而驕傲,能同全縣乃至、全省、全國的第一書記們共同實踐脫貧攻堅歷史而倍感光榮,更是為能向習近平總書記交上一份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而充滿激情。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繼續駐村因為“感恩”

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

能從鄉鎮調入縣城,是每一個鄉鎮幹部夢寐以求的事情,能調入縣政協,更是感到無比的恩寵。我很感恩。

脫貧攻堅進入了倒計時,對於我們德江縣來說,剩下的時間僅有500多天。緊迫的時間不容許我斤斤計較,討價還價。只能按照全黨的總部署“跟著走,照做辦,紮實幹”。

2008年7月,當我被借調到縣政協辦公室工作。時年9月,當縣委分配給政協辦的幫扶任務時,因為感恩,我就主動申請駐村。從那一年、那一月的那一天,我的駐村工作就一直沒有間斷。

駐村工作的每一年,單位的領導都多次到我所駐村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召開協調會,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在解決個人駐村的衣食住行、意外保險,身體檢查,交通通訊、工作經費等方面總是怕我吃虧。對此我很知足,也很感恩,我要用切實的行動踐行“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每一次回單位辦事,同事們總是滿臉微笑,一腔熱情,端茶遞水,噓寒問暖,把我當成貴客。他們說:“駐村工作很辛苦,請喝一杯熱茶”;2018年元月被縣委表彰為駐村先進個人時,他們說:“你獲得的榮譽,我們臉上都有光”。樸實的話兒把我駐村的辛苦一掃而光。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繼續駐村因為“後臺”

十年的駐村工作證明,我所做的駐村工作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有一個堅強有力的團隊。

單位是我脫貧攻堅工作的總後臺。政協領導班子把駐村工作納入主要議事日程,每週必議,逢會必談。2016年初,我向單位領導彙報駐村工作有8個問題需要解決,不多久,政協領導就帶領8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到村現場辦公,逐一落實,到年底,所有問題全部落實,得到全村幹部群眾的好評。

同學是我駐村工作的得力助手。我駐的中和村一直沒有村衛生室。群眾看病吃藥很不方便,簡單的開放性傷口處理都是用板壁上的“蜘蛛包”和路邊的野草,經過石錘口嚼來包紮。於是,我向我在縣衛計局當副局長的同學做了專門彙報,由於當年沒有新修村衛生室的指標,但是他還是忙前忙後,多方奔走,最後得到落實。

老鄉是我駐村工作的中堅力量。2016年5月7日,中和村遭到百年不遇的山洪,由於當地通訊信十分微弱,不能及時向領導報告。在處理好山洪災害後,我把新建移動基站的事情寫進了駐村日記,並由鎮政府向相關部門寫報告,可是時間過去了8個多月,一直沒有結果。同年9月,我利用參加省政協舉辦的政協幹部培訓班的機會,和當時在省政協跟班學習的老鄉取得聯繫,經過省政協和省移動公司的對接,終於在2017年8月,這個“天大的困難”剎那間得到落實。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繼續駐村因為“內助”

駐村工作沒有家屬的支持和親人的理解,主要是4個老人需要精力照顧。但是,我怎麼也想不到,她在家悄悄的下載了省、市、縣扶貧工作的APP,也在抽空研讀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法規和事蹟報道。她掌握的扶貧知識悄悄的變成了我奮戰一線的風向標。那一階段做什麼工作,每一個工作任務的時間節點如何安排,什麼領導得到了表彰,什麼幹部因為不作為而受到了處分,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為此,她因我在2018年元月12日被縣委書記握手錶彰而沾沾自喜,因我的工作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可而自豪,因我不畏困難主動作為而心裡踏實。時不時誇我更有男人本色。

我老婆的許多閨蜜的老公也是第一書記,於是,他的微信群裡總是有聊不完的駐村故事。把原來的家常話改為駐村幫扶。我做的越多越實在,她在閨蜜面前的“龍門陣”總是擺都擺不完。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繼續駐村因為“責任”

駐村無小事,責任大如天。

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很熟悉。村怎麼駐?貧困農戶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我走訪農戶時不停地思考,民情日記寫了厚厚的好幾本。

駐村工作最大的需要是思想的解放。發展農村產業,是突破小農思想觀念的一場革命;修建“組組通”是一場破除農民“命根子”思想的革命;在脫貧攻堅戰鬥中的主動作為和“等靠要”思想激烈博弈的一場硬仗。因此,在脫貧攻堅一線做思想大解放,認識大開放工作,行動大奔放就是我們第一書記的歷史使命。在平時工作中,我不僅是宣傳黨的脫貧攻堅駐村的“擴音器”,更是向上級反映群眾需求的“傳聲筒”,就是把群眾的訴求和黨的政策有機融合,做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力。

中和村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群眾有一句順口溜為:“山高路遠石旮旯,紅苕洋芋玉米吧,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坐月生娃娃”,

在2016年,只有一條斷頭路通村,全村7個村民組有5個組不通。有幾百米的泥巴路,不曬七八天太陽,車輛都無法通行。我進駐中和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交通部門申請6.8萬元的資金,解決群眾的出行難問題。其次,我把修通出村公路當成了我駐村的第二件大事。從2016年5月開始,我就帶領村兩委謀劃出村公路的修建。通過一年半時間,全村共新修了20公里的出村公路,現在有出村公路5條。村民們高興地說:“自從何書記來村之後,我們進出通暢了,再以不怕些泥巴路了!”

為了發展當地產業,我經常翻山越嶺,向群眾要致富經,向部門要好政策。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在中和村組建了專業合作社3個,帶領群眾有天麻10000平米,白芨100畝,栽種核桃16餘萬株,帶動貧困戶養蜂蜜600多桶,發展3戶養牛大戶存欄牛100多頭,發展1戶養雞大戶存欄雞4000多羽。

建國以來,中和村沒有自己的校舍,幾十名學年兒童只能擠在老師自家的木瓦房裡讀書。我經過他幾番聯繫溝通,在縣教育局和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118萬資金新修了小學。從此,中和村的兒童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繼續駐村因為“本行”

我出生於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就讀於貴州省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這個學校就是省委為解決農村幹部緊缺問題而開設的。這就是我的本行。

我工作28年,前18年在鄉鎮,後十年在駐村。10年奉獻在山裡,換來山裡人脫貧致富奔小康。10年的付出,自己的私車行走了8萬多公里。中和村的每一條小路上都印下了多次往返的足跡;留下了我進村入戶實踐脫貧攻堅的身影。

到2017年底,中和村已脫貧39戶151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62戶人;在該村多年沒有發展黨員的情況下發展黨員2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人。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申請駐村因為“率真”

“率真”就是耿直,是和群眾有效交流的砝碼。

我敢於和群眾說話。在和群眾交流的時候,他們有的滿腹牢騷,有的滿口髒話,有的“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都會耐心地聽,仔細地分析。我的付出,鄉親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每次入戶走訪,鄉親們都端出最好的茶水和新鮮的果子,拉著我一遍一遍挽留吃飯,親切地稱我為“老親戚”“知心人”。

我樂於和群眾交流。我老家是當地人,論起來大家都是親親戚戚。在交流的時候我始終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由於在鄉鎮工作多年的緣故,我總是會想方設法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善於分析群眾的訴求,他們的訴求總帶著自己的私利和周邊人的比較。我駐村期間,總是實事求是,立說立行,言別行,行必果。做到了沒有調查研究的事情不輕易表態,凡是說出口的事情就必須儘快落實。駐村十年,我的承諾全部兌現,贏得了群眾廣泛的讚譽。

十年扶貧路,苦樂心自知。我要申請繼續駐村到2020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迎接我們偉大祖國的全面小康的莊嚴時刻。真正實現貧困戶一戶不掉隊,人人奔小康。(2018年7月3日何蘭高在省政協百千萬行動大會上發言)

精彩推薦

黨建直播間第十九期,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李邑飛到我市調研國有企業黨建工作

市委組織部集中收看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宣講會

印江:千人大軍齊上陣 戮力同心齊攻堅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何兰高:牢记嘱托 继续驻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