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安全?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人臉識別、網絡支付的短信認證,這些看似靠譜的安全認證,實際上並不能完全的保證信息安全。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刷新了你的安全觀?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安全?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7月29日,首屆公共大數據安全技術大會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召開。據悉,大數據行業領域權威院士專家、行業代表逾300人出席了本次大會,共同探討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大數據與應用熱點話題,洞悉公共大數據安全最新發展趨勢。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安全?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安全?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會上,成都商用密碼技術研究院正式啟動。據瞭解,作為全國首家由地方密碼管理局與高校聯辦的合作創新平臺,研究院以高校科技、人才為依託,緊密跟蹤世界前沿技術,以服務信息網絡安全、商用密碼行業發展需求為宗旨,致力於開展商用密碼科技創新、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和密碼產業化工作。會上,“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網絡安全師資培訓基地”和“安全評估與培訓專委會”也相繼成立。

數十場主題報告,乾貨滿滿,會場內掌聲不斷。“大數據安全的建設迫在眉睫,時不我待。”中國科學院鄭建華院士以“大數據安全的密碼技術”為題,作了精彩報告。報告中,他列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手機人臉認證、網絡支付的短信驗證碼等,“這些安全認證具有一定作用,但並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他表示,隨著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大數據安全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高度重視大數據安全建設,讓大數據建設與大數據安全建設同步開展。

對於國內密碼技術的發展,鄭建華也談了談自己的看法。他說,目前,國內面向大數據安全的密碼理論和技術尚處於積極研究但不成熟階段,還沒有“中國製造”的密碼學概念。“但現在中國的互聯網應用走在世界前沿,要善於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勇於提出新概念。”

“預計到2021年由網絡犯罪造成的損失將達到六萬億美元…”一系列數字,引起了聽眾的注意。“網絡安全進入了面對泛在威脅的階段,但網絡安全保障仍存在問題。”在“網絡攻擊檢測與大數據分析”的報告中,上海交通大學李建華教授說,現有主動防禦機制的本質依舊是檢測存在的攻擊威脅,已不再適用於高持續威脅等新型網絡安全威脅的防護,並且網絡空間信息系統架構和防禦體系架構透明,缺乏多樣性。“大數據在給網絡安全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李建華說,大數據可為APT(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提供網絡取證思路,在發現APT攻擊的蛛絲馬跡後,通過全面分析這些海量數據來還原整個APT攻擊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