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遠程監控,荊州古墓保護用上高科技!

太陽能遠程監控,荊州古墓保護用上高科技!

(坐在家裡監控古墓動態。記者 梅聞攝)

肩佩紅袖章,手持大電筒,腳穿防水靴,身裹軍大衣,這是人們腦海中護墓員的形象。

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憑著頑強的意志,靠著簡陋的防護裝備,在惡劣的條件下與盜墓分子周旋,守護了國家寶藏的安全。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文保工作人員的裝備也不斷地更新換代,邁上了“互聯網+”“智能化”發展快車道。

7月30日上午9時許,記者隨荊州區川店鎮文保所工作人員,實地查看新安裝在墓冢上的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

這是荊州區古墓葬保護的一個創新舉措,在全國開創了運用太陽能遠程監控保護田野文物先河。

隨著該技術的日臻成熟,川店鎮乃至荊州區古墓葬保護工作逐漸邁入“智能時代”。

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荊州區逐漸形成了區、鎮、村三位一體,“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相結合的田野文物保護格局,有效制止了重特大盜掘古墓案件的發生,保衛了地下文物的安全。

2018年5月30日,全國全國田野文物安全管理現場研討會在宜昌召開,荊州區作為唯一縣市區做典型經驗交流發言,荊州智能化遠程監控模式向全國推廣。

田野文物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荊州歷史悠久,境內遺存有大量的文物資源。

對於荊州來說,全市文物保護工作能否挑起重擔,關鍵是看荊州區能否完成任務。

荊州區境內有八嶺山、馬山和雨台山三大古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有東周、秦漢等時期的大型古墓葬1412座、古遺址182處,無封土堆古墓更是不計其數,被國內文物界譽為“地下博物館”。

由於範圍廣、數量多、難度大,荊州區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盜、探古墓葬事件時有發生。

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荊州區逐漸形成了區、鎮、村三位一體,“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相結合的田野文物保護格局,有效制止了重特大盜掘古墓案件的發生,保衛了地下文物的安全。

太陽能遠程監控,荊州古墓保護用上高科技!

(太陽能監控儀。記者 梅聞攝)

【三責並重 文物安全一票否決】

荊州區文物主管部門為荊州區文物旅遊局,全區設有文物保護管理所8個,文物保護哨所81處,組建鄉鎮文物保護巡邏隊8支,有文物保護任務的村60個,每村均組建有文物保護巡邏隊。

文物保護工作逐級督辦、逐級監管、逐級落實,形成了保障在區、督辦在鎮、監管在所、巡查在村的工作機制。

多年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安排佈署,建立了以區、鎮、村為主導的三級管理責任制。

每年區政府與鄉鎮、鄉鎮與村簽訂文物保護管理責任書,行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形成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區政府在2005年就制定了《關於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權制的意見》,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考核範圍,文物安全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嚴格管理 清障摸排消除隱患】

文物保護是一項責任重、壓力大的工作,嚴峻的安全形勢要求文保人員不斷對文物安全隱患進行排查,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堅決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荊州區區鎮兩級共有文保管理人員45人,聘用文物保護員305名。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從源頭上杜絕文物犯罪內外勾結的安全隱患,荊州區實行了最嚴格的文物保護員錄用程序,通過個人書面申請、村委會推薦、文保所把關、公安部門政審、試用期考核等環節,把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身體健康作為必要條件,人員錄用後實行動態管理,對不能認真履職的堅決予以清退。

田野文物周邊及本體亂種、亂建、亂葬一直是困擾田野文物保護的主要隱患,為此區、鎮兩級制定《田野文物清障除雜管理辦法》,經常性地開展清障除雜專項行動,每年投入專項經費200多萬元,對冢子及墓冢基腳五米以內的雜樹、雜草進行清理,拆除違章建築,徹底根治“三亂”現象,有效地消除了文物安全隱患。

川店鎮是荊州區文物大鎮,鎮委書記陽憲生、鎮長劉濤非常重視田野文物保護工作。

2017年底,川店鎮政府下發《清除封土堆及周邊樹木具體事宜》的公告,投入近50萬元對全鎮279座古墓葬進行經濟林、雜樹、雜草的全面清除。

今年7月1日,荊州區川店鎮再次印發公告,告知古墓葬周邊農戶,古墓葬封土堆上嚴禁種植高杆作物、樹木及牽藤瓜類作物。

太陽能遠程監控,荊州古墓保護用上高科技!

(文保人員在古墓上巡查。記者 梅聞攝)

【四位一體 探索創建立體防控】

多年來,荊州區文物保護採取以哨所為主的防護手段。隨著文物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僅依靠哨所防護已無法適應當前的文物安全防範要求。

文保部門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大膽探索出“人防、物防、犬防、技防”四位一體立體防護體系。

哨所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陣地,但僅僅堅守陣地並不能改變被動防範的局面。

為此,荊州區從2013年試點組建專職巡邏隊,2014年全面推廣,重點鎮、村均組建有專職文保巡邏隊。

目前已經設立了7個田野文物警務室和5個專業護墓巡邏隊,每個警務室安排1名民警和2名護墓隊員值守,配置了GPS報警裝置、田野巡邏專用工具,基層護墓員達到300人,形成了動靜配合、點面結合的全新體系,文物案件發案率大幅下降。

2015年2月,時任荊州市市長楊智在實地調研荊州區文物保護工作時,瞭解到當前田野文物盜掘手段均以爆破為主,明確要求公安部門要加強防護手段,配備防爆警犬。

如今,荊州區每個鄉鎮均配備有防爆警犬,經常參與隱患排查,多次排查出爆破現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7年10月24日晚上,荊州區川店鎮雲南村發生一起炸藥爆破盜墓案件,當地文保人員及村治保幹部聽到動靜後迅速反應,川店鎮政府主要領導及川店文保所立即趕到現場組織排查,川店派出所派出警犬“川豹”進行搜索,及時找到已經被炸藥破壞的古墓——龍王小冢,從而阻止了犯罪分子的盜墓行為。

在田野文物保護工作中,利用技術手段配合人力巡查,是必不可少的防護模式。

2010年底,川店鎮文保所就如何管理護墓員、將技防與人防相結合,多方諮詢專家,進行大膽創新,率先對全鎮279個古墓葬進行定位並融入GPS定位平臺,使用GPS定位儀跟蹤護墓員實時監控管理,平臺上實時保留護墓員行走路線及現在所處位置。

2012年,荊州區創新技防手段,在川店鎮進行手持GPS報警系統的試點。手持GPS定位報警系統最大特點就是攜帶便捷,“一鍵”報警,可避免文物保護人員與文物犯罪分子直面相對,保證人身安全,也為文物應急反應和公安部門聯動提供支撐。

2016年,荊州區又首次將無人機運用到田野文物保護巡查,建立起空地一體、察打結合的防控體系。

【遠程監控 破解墓葬保護難題】

由於古墓葬大多分佈在人煙稀少的山區、林區,四周無電源、無網絡,無法開展技防實時監控,即使有護墓員日常巡查,也只能通過電話彙報情況,很難做到隨時隨地對古墓葬進行監控管理。

而盜墓分子十分狡猾,通常都會避開護墓員的巡查,鑽空子揪準時機爆破盜挖。2017年,荊州區僅川店鎮就先後發生6起盜墓未遂案件和龍王冢被炸案件。

基於此,川店鎮文保所就如何將古墓葬置於24小時防護監管中、不給盜墓分子可趁之機,進行了努力地探索與創新。

2017年底,川店鎮文保所經多方諮詢和考察,通過荊州鑫源照明技術有限公司(源創荊州代理)聯繫上深圳源創智能照明有限公司,以突破當前國內外田野文物監控通電難、通網難,且又需實時監控為著眼點,結合荊州區川店鎮古墓葬保護現狀,打破人力守護等傳統古墓葬保護模式,開發出了一款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

深圳源創智能照明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太陽能智慧路燈研發生產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此次開發出的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可將所需監測地區附近的信息,通過無線流量數據傳回處理器,讓巡查人員不出辦公室就能實時瞭解被監測的古墓葬上的動態。

同時,設備系統與巡查人員手機進行綁定,讓巡查人員隨時隨地都能掌握古墓葬狀態,並在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時發送信息至手機,讓巡查員第一時間趕去現場,降低不法分子探、盜古墓葬的可能性。

此外,該設備的太陽能接收板具有蓄電功能,不僅能在夜間工作,還能在暴雨、暴雪等惡劣的天氣環境下連續工作10個工作日而不斷電;而且設備還具有防拆報警、報警設置、異常報警提醒、平臺錄像回放、自動視頻存儲等功能,能在設備遭到破壞時及時用短信提醒監控者,並通過平臺,及時調取所需監控錄像。

2017年11月22日,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在川店鎮雲南村大小龍王冢上率先試點安置。

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首先是重點監控各個古墓葬具體情況,防止探墓、盜墓等情況的發生;其次,實時進行無線監控,防止古墓葬被破壞,保護墓區完整;最後,監控不法分子,對於不法分子的故意破壞能及時有效的進行補救,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

在此期間,川店鎮文保所配合技術人員進行了不斷調試。

為確定被檢測區出現異常時的具體情況,文保人員對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設置了三次預警。

一旦有人在墓冢上停留3-5分鐘,系統將進行預警。其後會有間隔10分鐘、半小時的第二、第三次預警。

通過三次預警,文保人員可以判斷被監測區墓冢的安全。

“通常盜墓人員會選擇墓冢的頂部打探洞,我們在這個‘必經之路’上安裝了監控設備,將墓冢上的情況盡收眼底。”川店鎮文保所所長郭永清介紹,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不僅提升了野外古墓葬保護實時效能,而且留下了盜墓分子實時犯罪證據畫面,起到了震懾犯罪作用,有效提升了文物保護整體技防能力。

7月18日上午10時許,郭永清的手機上收到一條短信:望山村大文家冢-16號預警!郭永清馬上調取查看該時段視頻錄像,發現確實有人在古墓葬上,於是馬上通知就近的護墓員餘幫超趕去查看詢問。

沒多久,護墓員反饋信息,原來是當地村民對安置在墓冢頂部的太陽能視頻監控十分好奇,上去觀看時觸發了報警。

川店鎮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運行以來,基本達到了文物保護要求。

期間,中、省、市、區文物部門領導及市、區政府主要領導先後來到川店鎮現場觀摩,對這一監控系統給予高度認可。

川店鎮鎮委書記陽憲生介紹,目前,川店鎮已有35個古墓葬安裝了太陽能視頻監控系統,下一步該系統將在全鎮乃至省、市、區全面推廣。

【智能巡查 防護能力全面提升】

肩佩紅袖章,手持大電筒,腳穿防水靴,身裹軍大衣,這是人們腦海中護墓員的形象。

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憑著頑強的意志,靠著簡陋的防護裝備,在惡劣的條件下與盜墓分子周旋,守護了國家寶藏的安全。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文保工作人員的裝備也不斷地更新換代,邁上了“互聯網+”“智能化”發展快車道。

7月25日下午6時,川店鎮文保所所長郭永清在辦公室電腦上,通過智能巡查指揮平臺,查看全鎮古墓葬巡查情況。

這時,電腦屏幕上閃爍出紅色標記,顯示宗北哨所當天需要完成的8個古墓葬巡查保護任務,還剩餘一個未完成。

郭永清當即聯繫宗北哨所當班護墓員,經詢問,該護墓員正在前往最後一個巡查點的路上,只因臨時發生了意外,道路受阻,耽誤了前往時間。該護墓員表示,達到巡查點後會及時反饋巡查情況。

智能巡查管理系統也是川店鎮文保所守衛古墓葬的重要武器。

該系統著眼於突破當前國內外田野文物巡查手段的侷限性,切實解決巡查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系統採用互聯網+的理念,應用北斗/GPS定位、多媒體無線通信、大數據分析、雲計算、互聯網等技術,達到智能巡查、情報分析、應急指揮、人防管理和聯防聯控的目的,實現技防、人防合一,有效地解決因墓區面積太大導致巡查力量分散的巡查管理不到位、協防不及時、應急處置手段不完備等問題。

智能巡查管理系統除巡查指揮平臺外,還配套智能一體化手持巡查終端。手持巡查終端分發到每個哨所,集精準定位、身份認證、一鍵報警、錄像錄音、強光照明、應急指揮等功能於一體。

手持終端支持GPRS、CDMA1X、3G、WIFI等,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實現自動信道的切換,可隨時隨地傳送文物巡查員的動態。

手持巡查終端還具有較高的防水等級,實現了72小時的超長待機,能夠適應野外各種突發狀況,切實保障防護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的人身安全。

目前,川店鎮已將全鎮279座古墓葬及22個哨所全部做好了GPS定位,並錄入系統指揮平臺。

使用時,通過平臺給每臺手持巡查終端按哨所管轄範圍下發固定的每日巡查時間及需完成任務點,護墓員持設備按時到古墓葬進行巡查,文保所在辦公室電腦平臺上即可實時查看每個護墓員每天的巡查路線及任務完成情況。

智能巡查管理系統的使用,加強了文保所與護墓員之間的交流管理,增進了護墓員的工作責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該系統逐漸在荊州區全面推廣。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荊州區區委、區政府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客觀把握歷史名城、文物大市這一優越條件,著眼於特色城市建設和文化民生改善,把文物保護利用放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來抓,基本形成了黨委高位決策、政府加大投入、人大強化監督、政協積極參與、部門有機配合、全民踴躍支持的良好機制,在文物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將現代科技引入古墓葬保護,是荊州區文保部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出的一條保護文物的新途徑、新方法,它極大地豐富了文物保護工作的內涵,為全國古墓葬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可供借鑑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